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新仁学构想——爱的追寻》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牟钟鉴先生是传统文化领域中创建颇多的学者,创新是贯穿他治学之路的一条主线,他不仅以极大魄力创建了“民族宗教学”这一新学科,而且在学术观点上新建迭出:在宗教学领域他提出了“宗法性传统宗教”的观点和理论,找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基础性宗教信仰;同时,在研究中国哲学史和宗教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华文化与宗教生态的“多元通和模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在中国哲学领域则提出了传统文化创新的“三新”(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新仁学”“新诚学”等思想体系。“新仁学”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中间几经修改和调整,由范畴而命题,由命题而体系,终于建构和完善了起来,以《新仁学构想——爱的追寻》为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读后启发良多,仅就所思,略谈陋见。
立足现实,以创新接续传统
人无往而不在传统之中,传统并不是指既定的过去,也不只是在特定的时间里留存下来的文本,而是以文字、语言、思维结构、价值取向、知识积累储存在文本、民俗以及每个人内心等等方面的总和。它是流动的、未完成的,而不是既定的、已成的。等我们用任何截断众流的态度把传统当作一过去的客观研究对象时,都会对它作出不公平的评价。传统犹如一弯蜿蜒而行的溪水,它需要后人不断开凿新的渠道,才能润泽花草,又如树的根系,需要今人呵护培育,方能萌发新芽。文化之中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不需要调整、创新就能遍适人类各个角落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才是继承,发展才是接续,发展和创新是对待传统的题中应有之义。
牟钟鉴先生的“新仁学”正是以创新为己任,接续了传统。它以“仁”为儒家传统文化的正脉,在回溯传统仁学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梳理了其“爱”“生”“通”的递进脉络,又应对当下的历史境遇,创造性地阐发了“仁”的新内涵,即“以仁为体,以和为用”“以生为本,以诚为魂”“以道为归,以通为路”三大命题,及“仁性论”“仁修论”“仁德论”“仁志论”“仁智论”“仁礼论”“仁事论”“仁群论”“仁力论”“仁艺论”十大专论。不仅把仁、和、生、诚,道、通六大范畴以本末、层级的方式架构起来,而且以所涉问题的不同重心将其分为仁学的体用论、生命论、大同观,这就廓清了以往仁的内涵含混不分的缺陷,展示了仁学的现代面向。
本于忧患,期于新言
儒学是一门综合性学问,博而难言,以现代人文学科的分类方法来看,它似乎什么都是,却又都不是。不过其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便是它的入世品格,它执意要把人生的意义建立在人类社会文明事业之中,由此而有忧患,由此而有担当。作为一个儒者,都有一颗天地心,他的人生情怀,总是希望社会清明安和,人人都能幸福美满,进而他的宇宙情怀,希望宇宙和谐有序,万物都能遂性尽情,牟钟鉴先生亦不例外。“新仁学”是出于对“贵斗哲学”盛行、“功利主义”泛滥、“丛林规则”遍在,而儒学仁和之道声音微弱的忧虑;是出于对当代人生困境、公民道德建设、国民教育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的忧虑而创建的。牟钟鉴先生立足现实,通过追寻先贤之智、借鉴西哲之思,力致于“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涵泳体察,发为新言,目的在于使儒家的仁和之道重新焕发活力,为国际国内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价值理念性的指导,以儒家仁和之道的魅力去消解或直接对抗那种弱肉强食、利己损他的价值理念。
也许有人觉得迂阔,其实不然,如果不带根深蒂固的偏见,新仁学的六大范畴恰是当代国际国内社会各种问题的良药,而这种新的明体达用之学正指出了健康人生、良好社会、有序世界的康庄大道。它把仁爱作为新仁学的大本大根,反对仇恨和冷漠,而以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情,协调有序的“和”为价值归依。同时,新仁学的仁爱明确指向关切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护养生命、优化生命,把损害生命视为最大的不仁,并针对人类由于其特有的智性容易作伪,而主张对待生命当“以诚为魂”。它把仁道视为公道、生道和善道,主张以“通”破“塞”而同归大道,并结合现实提出了“兼通”“双通”“信通”“法通”等相通之道。这些问题正是切中时弊,并开出了良方,并非发之空言,亦不会沦为虚幻。
修身为本,成己以成物
国家之本在人,所谓“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再良好的社会制度、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作为根本,那一切只会适得其反,“非法病,乃人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仁学”的致思路向可以说与传统儒学一脉相承而又有所超越,它提出的六大范畴基本是以修身为本,从而推己及人,成己以成物,以人生哲学为核心,不断向社会、国家、国际等层面辐射。个体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在新仁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这种突出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选择不仅能为当今社会个人信仰危机的问题提供解决之道,而且它鼓励通过变通的方式把几大范畴运用到社会、国家、国际等更为广阔的场域以解决人己、人群、群体之间关系紧张的问题,这就把个人与社会贯通了起来,成己与成物一而不二。如果跟牟钟鉴先生有过接触的人都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宽厚温煦的仁爱、清明通和的气象、诚挚明达的修养、关注社会问题的热情,他的言论就是他真实生命的写照,他是真正地以仁说仁。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新仁学的关注所在和切实可行。
新仁学没有故作奇诡之论,也没有艰涩难懂的语言,却恰如谷麦丝麻一般,说出人生中须臾不可离的道理,从平凡中见得高大、读出恒久。
若从求全责备的角度看,笔者觉得新仁学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一是书中的十大专论略显单薄,在基本理念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可再细化丰富。二是新仁学尚须回答一个问题,“爱”应该从何处培养?在突破了传统家庭、家族的藩篱之后,这种本质上无私的情感着力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