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志愿服务,文艺工作者的“新常态”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宗和 时间:2015年01月13日 字体:

“作为一名文艺志愿者,就应该把欢乐和歌声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为灾区群众搭建心灵的帐篷。”“听说今天有北京的艺术家们来这里演出,我们昨天激动了一夜,他们的到来是对我们受灾群众最好的精神鼓舞。”……元旦前夕,“我们的中国梦”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来到云南遭受地震灾害的巧家县和景谷县,3天时间里,辗转上千公里,马不停蹄地进行了两场慰问演出、两场书法美术辅导笔会、两场摄影辅导讲座,受到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来到湖南,20位梅花奖演员为基层群众秀出自己的拿手好戏;中国视协组织艺术家来到解放军6919工厂,勾起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同志们的青春回忆……文艺志愿已成为中国文联一项常态工作。但每到元旦、春节,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更是加大了文艺志愿服务的力度。神州大地处处闪动文艺志愿者奔忙的身影。在2014年11月启动的全国文艺战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是深入基层,为人民献艺,向生活学习,锤炼作风意志,提升创作水平,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求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要带着创作选题深入生活,艺术地反映人民追梦筑梦的火热实践,活灵活现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社会处于特殊转型期,世界一体化、信息全覆盖使得我们的社会生活呈现一种全新生态。作家艺术家只有积极主动地走出自己已经熟悉的、舒适的、习惯的生活,走进更广阔、更基层、更陌生的领域,去学习,去热爱,才能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并进行美的创造。沉下心来、扑下身子,生动地描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进行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之时所必须保持的心态和姿态。心态正,方能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姿态正,才能切身体会到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伟大之处,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多彩生活的绚丽之美。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求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在乐于、勤于之外,更要善于为老百姓送去最美的精神食粮,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基层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我拥有什么、擅长什么?我之所有、所长和基层之所需、所喜,能否找到最好的契合点?这是新时期每个文艺工作者下基层时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从最初的“送欢乐下基层”到如今广泛开展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从慰问演出、展览展出到文艺培训、文艺支教,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中国文联近年来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的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各种下基层活动,无论是参与活动的主体范围还是活动本身的组织形式、手段、机制,都在不断发展。过去的一年,文艺志愿服务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参与文艺志愿服务工作的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志愿者也从中感受更立体,收获更丰富。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文艺工作者而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党的作风建设一样,必须永远在路上。“在路上”,既是人民的期盼和要求,更应成为文艺工作者在2015年这新的一年,以及更长一段时期里的一种新常态。相信兼具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文艺工作者们,一定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用充满光明和美善的作品,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