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奚美娟|一名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时间:2018年07月06日 字体:

本文刊于《文化月刊》2018年6月刊

文化工作者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为演员更要不断地提升专业技能并丰富自己的内心,在精神上对自己有文化自觉的要求。文艺作品在社会进步的各个阶段中会产生一种推动作用,社会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文化工作者如果在精神上对自己没有要求,就没有能力担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角色。

—《奚美娟:一名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

奚美娟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奚美娟近日来北京参加央视的节目制作的间隙,记者利用她短暂的休息时间,前去探望并做了访谈。近期,她正出现在央视一套的热播剧《楼外楼》中。这部以旧中国为背景的电视剧作品,讲述了封建思想与新思潮的冲击之下一个家族企业的兴衰。剧中,奚美娟饰演一位忍辱负重的母亲,这也是奚美娟从影经历中众多的母亲角色之一,教科书般的演技博得了观众如潮好评。奚美娟平时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生活中的她十分低调、含蓄。当记者在采访地点如约见到奚美娟时,她一身素雅、温婉亲切,不端架子,举止间流露出女性特有的高雅气质。

此前,奚美娟正奔波于全国多个城市拍戏,连轴转的工作节奏让她在这初夏时节竟患上了重感冒,但本着谦逊敬业的精神,她依然细心地准备了此次采访,随时携带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手写着针对采访问题预先准备的回复大纲。不难看出,如此懂得尊重、认真专注的态度不仅存在于奚美娟的表演中,且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

与良师之间的缘分与联系

奚美娟从不在意自己的演员身份,也不愿被他人冠上偶像、大咖等代名词,她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一名严肃的表演艺术家。40年的演艺生涯,她受邀参演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引发全国收视热潮的家庭亲情剧《儿女情长》、真挚感人的纪实故事片《一棵树》、与导演张艺谋合作拍摄的电影《山楂树之恋》……游刃有余的表演让她几乎拿遍了影视界所有重量级的表演奖项。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大满贯”殿堂级表演艺术家,奚美娟的艺术经历与成长之路总是备受媒体与影迷们的关注。从“文革”后期的1973年恢复艺术院校招生,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再到今天改革开放已经整整40年……奚美娟说,她在那个天翻地覆的年代里以小小的生命见证了特殊岁月的始末,也被历史巨澜推动着,不自觉地往前走。那时,年仅18岁的奚美娟懵懵懂懂地参加了上海戏剧学院在“文革”时期的第一次招生考试,从此走上了表演艺术之路。

在上海戏剧学院学艺期间,作为一名青涩的学生,奚美娟遇见了不少良师为她作指路明灯,从这一众优秀且具有责任心的老师身上奚美娟获取了对表演艺术最基础的认知和方法。当时授课老师的一些训导仍然让她记忆犹新,奚美娟回忆道:“在一次表演课上,我因为一段发挥较好的表演受到了老师的赞扬,第二天上课时仍然试图去寻找昨天的表演情绪。此时,老师一眼就看出了我内心的想法,告诉我不要企图去重复昨天的东西,这让我认识到,在寻找的过程中自己如果被理性思维所包裹,就无法进行感性与即兴的表演了。”“不要企图去重复昨天的东西!”这句话让当时的奚美娟醍醐灌顶,直至今天也影响着她每一次的表演,即使经常在银幕上塑造“好女人”“母亲”等角色,她也会尽力表演出这些角色之间微妙的差别。

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工作时期的奚美娟

经历了充实的学生岁月后,奚美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至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正式成为一名青年演员,而此时“文革”也刚刚结束,她开启了长达15年的话剧表演生涯。在这段时光中,奚美娟获得了她艺术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都不可或缺的养分。除了得益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黄佐临对她的提拔之外,推动她进步的还有剧院里老演员们的艺术修养、观看世界的角度以及对生活的认知。她感叹道:“一个青年演员的成长过程中,有他们的陪伴、点拨、关注,是我这一辈子的幸福,同时也塑造了我对生活的态度、艺术鉴赏能力、人生价值观等。”当如今奚美娟再回望那段经历时,她发现除演技外,她学习到的综合素养更为重要。“那个时代十分讲求一名演员丰厚的积淀,而不仅是表面的‘颜值’。整个20世纪80年代也是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他们不断地引导我去关心表演艺术以外的世界。”

采访期间,奚美娟含蓄地表示关于她的艺术经历的细节已被媒体回顾、提及了很多次,但她仍想说的是,遇见良师是一位演员在成长过程中极大的幸运,这是成为优秀专业演员的必经之路和普遍遵循的规律,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依靠自身独立成长为成熟的艺术家。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受益者和提携者之间同时具有对艺术的感悟和直觉,并会形成一种十分良性的互动关系,双方所达成的共同的艺术感悟决定了我们能够成为良师益友。如果我没有对艺术基本的鉴赏力和判断力,那么就有可能与良师擦肩而过,成为一种遗憾,这是双方的一种缘分与联系。”对于奚美娟而言,成长过程的背后既有良师益友的推动,也有自己在这股作用力下积极地前进着。

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工作时期的奚美娟

演员的综合素质及修养

如今,奚美娟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影视演员,因为精湛的演技,她在众多影视剧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医生、劳动妇女等女性角色都深入人心,这些正面角色也会让观众用“好女人”的形象来想象日常生活中的她。当记者问及哪一个角色与生活中的她最贴近时,奚美娟坦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一个影视剧角色会和生活中演员自身一样,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员,奚美娟认为与角色最好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她告诉记者:“每个演员自身的文化积淀和修养不同,以及对生活和艺术的看法不同,这都会影响演员去理解和塑造角色。在此过程中,如果一名演员的内心不丰富,那也无法对他所饰演的角色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一名优秀的演员需要具有引领角色走向深刻的能力。”奚美娟至今保持着每日观摩一两部世界优秀影视作品的习惯,不断学习世界级优秀演员的表演能力。对她而言,做演员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我国知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老师就是一位综合素养极高的演员,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丰富。例如他在《渡江侦察记》中所扮演的解放军侦查员的形象,就打破了大众对于侦查员形象粗放、威猛的惯常概念,他赋予角色特有的睿智、儒雅的气质,用个人修养引领角色走向更高的层次。没有一个人是相似的,职业演员的能力就是要去区分这种细微的不同。”

奚美娟是在榜样的力量和综合素质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那些专业化的元素已融入她的血液里。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流量艺人的重要战场——影视行业出现了一些乱象,个别青年演员的作品、能力和获得的名气并不匹配,且综合素质不佳,却仍然拥有大量的粉丝。影视行业门槛逐渐降低,演技不再作为评判一名演员的基础标准。当记者提及这一点时,奚美娟也感到十分困惑。在她看来,演员应该是有门槛的职业,有门槛才有价值,才会有追求和努力的意义。一名艺术工作者必须要坚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才能让大众感知到艺术是有标准的。

生活中的奚美娟

奚美娟谈道,她在工作期间无意听人议论某些颇有人气的青年演员,在拍摄过程中骄气逼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有化妆师曾告诉她,有些青年演员在化妆时一直低头玩手机,使化妆师不得不半跪在地上对他进行脸部化妆。存在于青年演员中对幕后工作人员的漠视甚至不尊重的现象让奚美娟感到十分惊讶,她认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或一名演员,首先要学会尊重人和自重。影视乃至多种艺术形式都是综合艺术,演员仅凭一己之力完成不了一部艺术作品,尤其是一部影视作品的创作,演员仅是其中的一份子,除此之外还需要各个领域工作人员的共同协作。她表示,在一部影视剧中,所有的职业都是平等关系,这种个例不应成为风气。

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文艺界别小组的政协委员们针对“文化走出去”“年轻艺人做慈善”“中老年演员的困境”“现实主义题材的重要性”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在采访现场,奚美娟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创作如何更好地关注现实生活等议题积极地谈了自己的见解。从事文艺工作多年的奚美娟,得到了社会大众及影迷们的肯定,从而也有了许多社会身份,除去演员身份外,她还曾是全国人大代表,现在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经常代表我国文化界人士进行参政议政。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照

奚美娟将这些身份看作是社会对她个人的信任与肯定,同时,她也借助这些平台提升了自己的格局。“在这些身份下,我更加关心不同制度下大众基本的生存状态,也更理性地看待整个社会的进程。以前我仅作为青年演员时,不太会站在这种高度上思考问题,这些身份使我有了更多的角度看待世界。”除此之外,她一直认为,文化工作者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为演员更要不断地提升专业技能并丰富自己的内心,在精神上对自己有文化自觉的要求。她说:“文艺作品在社会进步的各个阶段中会产生一种推动作用,社会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文化工作者如果在精神上对自己没有要求,就没有能力担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角色。”

由于我国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观影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影视行业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文化市场上的影视作品水准参差不齐。对此,奚美娟认为政府部门拥有话语权以及制定政策的相关人士应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使大众文艺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文化内涵。她说:“各种文化中都存在人类生活最基本、朴素的道理,一部文艺作品无论娱乐与否,都应该能让人从中获得一些启迪。如果娱乐以及内涵都能兼而有之,那就标志着社会状态是成熟而健康的。”在她看来,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奇迹,而文化的基础功能是再现社会生活,不能脱离社会整体的发展单独看待,她说:“如今社会生活发展如此迅速,部分群众认为我国的文艺作品与时代存在脱节的状况。但从文化发展状态的规律看,对于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总结,也需要一个反省和沉淀的过程,急于表达不一定就能把握得很准确。我相信经过时间沉淀后的现实主义作品会更有深度。”

电影《红日亭》剧照

奚美娟表示,我国目前的影视行业总体而言是向好的,潜在的不足都已经被大家意识到,影视行业从业者的自我反省也很重要,这种对于现状的不满正是向前走的一种动力,希望从业者们不要仅沉迷于今天的高票房、高收视率,应脚踏实地、虚心地进步。“总而言之,文化工作者仍需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切勿‘暴饮暴食’。要坚定社会责任,为人民群众生产出更好的精神食粮,从而提升普通老百姓整体的艺术鉴赏力及文化素养。”

独家对话

《文化月刊》:据了解,您热爱表演的同时也十分热爱文学,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您是如何在表演中体现文学性的?

奚美娟:我在生活中就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这个爱好与我的父亲的教育息息相关。在我二十几岁时,图书市场逐渐开放,父亲就时常会购买一些大部头的书籍回家,那时的我就开始似懂非懂地读起来,慢慢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从事表演行业后,在饰演角色时我会潜移默化地进行一些文学性思考。例如在电影《一棵树》中,我扮演陕北“治沙妇女”牛玉琴,该人物原型从种第一棵树开始,花了23年时间,将一眼望不见边的沙漠变成一眼望不到头的树林,她用的全是人挖、肩扛、驴驮等原始劳动的方式。我去她的家中考察时就在思考,当这个角色生存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时人的生命力也被激发了,产生一种本能的求生欲望和求进步的自觉。影片正式拍摄时,我突然间就有一种想要在这个农村妇女角色身上赋予文化状态、文学气息的想法,这种想法出现后也就潜移默化地融进了角色中。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借助肢体语言以及仅有的台词对整个剧本进行展现十分不易。还有一场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戏是,我扮演一位爱岗敬业好干部的妻子,剧本里有一场戏这样写道:身体不佳的丈夫吃完早饭后出门去工作,妻子送他到家门口,等丈夫走远了以后,她仍然靠在门框上看着丈夫的背影过了很久很久。当时我反复思考剧本中的“很久很久”4个字如何表现,妻子没有多余的台词,场景也十分简单,但这4个字十分具有画面感,也有我们所说的文学性。这时我就开始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她心里想些什么,如何引领角色走向更丰富的层次等等。有了这样的思考,人物所呈现出的眼神以及整体感觉都会很不一样。

阅读不仅是奚美娟的爱好也早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

《文化月刊》:能否谈谈您近期的计划与安排?有没有新的作品准备带给大家?

奚美娟:近期我刚结束电影《红日亭》的拍摄,该影片根据温州发生的真人真事拍摄的。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五六位退休老人自发在红日亭供应伏茶,免费送给拉板车、骑三轮车等体力劳动人员和过往行人喝。到今天,这一善举已经坚持了45年,大家做得也越来越多,从每年夏季供应伏茶到秋冬施粥,现在还根据四季节气和民间习俗免费向路人供应芥菜饭、清明饼、端午粽、中秋月饼、冬至汤圆、腊月糖糕等食品。这些老人和年轻义工克服自己家庭的困难,几乎每天凌晨起床,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熬粥做饭,风雨无阻。面对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为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所感动。这是一部以慈善为主题的影片,作为上海慈善基金会理事,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为慈善事业做些点点滴滴的事情,所以主办方邀请我出演这部电影,我就欣然答应了,想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老百姓的故事。

但这不是一部慈善宣传片或纪录片,最终它还是一部电影艺术作品,我并不希望大众对这类作品有概念化的理解,而不去看重其中的艺术表达。《红日亭》整个电影团队心怀敬意、反复打磨剧本,在实现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基础。作为一名职业演员,我不会因为它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就在艺术创作上偷懒,反而会更加花费工夫地去研究影片中的艺术表达,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赢得观众的信任。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下一篇:工业影像的背后[ 07-09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