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美术的日常生活
美术离人们今天的生活愈来愈近了。连续举办了三年的全国美术馆藏品展出季,开始在2014年收获广泛的社会效益,更多的市民自觉走进美术馆享受 审美的愉悦,去美术馆或画廊观赏作品,已成为今天的时尚生活。2014牵动业界乃至社会广泛关注的,无疑是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创作、推选、评审和开展,而 从获得金奖的中国画《儿女情长》、油画《桥上的风景》、版画《三十而立》、水彩《亮宝节上的人们》和漆画《织情叙意》等作品,也不难看出当代美术创作与人 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美术作品日常情态的呈现,也同时涉及绘画性或造型艺术本体特征的创作话题。这个看似不太先锋的问题提出,或许也意味着在图像化时代 如何追问美术不可被替代的艺术图像的价值命题。
民族美术创作持续推进
正像水彩画《亮宝节上的人们》描绘的那样,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已深刻地触及了边陲少数民族聚居地,土著民族生活形态已不断地被现代文明同化,民族 题材美术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当下原生状态民族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4月25日,一个以云贵美术艺术史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的“七彩云南·多彩贵州——中国美 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揭幕,这是继“灵感高原”、“天山南北”和“浩瀚草原”之后,有关20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另一次大集结。该展 以400余件作品从历史的角度对于云贵高原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梳理,向我们展示了这些作品之间构成的审美历程与文化逻辑,揭示了这些作品所藉涵的整个 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化转型。
与以往已经举办的表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主题展不同,该展揭示了云贵高原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现代性演进所提供的审美支撑的独特性。且不说庞薰 琹、张仃、祝大年、黄永玉等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从云贵高原民族生活形象获得的具有现代形式美感的初探与采掘,就新时期美术而言,有关形式美的启蒙、有关人 性表现的觉醒、有关现代意识的突围等,似乎也都和那片神奇美丽的高原密切相关。不论云贵本土美术家还是全国其他省区的美术家,无不在云贵高原提供的边地民 俗文化、民间美术与自然环境中获得“现代性”意识的觉醒、探寻中国式“现代性”的思想载体与审美符号。
2014年似乎构成了对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持续发力的一年。5月19日,首届中国民族美术发展论坛暨2014年民族美术艺委会年会在贵州省黔南民 族师范学院举办;5月22日,第三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高级研修班写生创作展在中央民大美术馆举行;12月14日,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在北 京民族文化宫举行;12月25日,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暨第二届云南美术双年展在昆明举行。9月24日由多家学术机构发起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历史与 创作学术论坛,回顾总结了5年来中国美协策划组织的一系列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与展览活动。如何持续推动民族美术创作、表现现代化进程中的边地少数民族生活, 也成为此次论坛的热点议题。毕竟,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个同化与消解民族特性的过程,这意味着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必然会面临着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时代 与审美的转型。
从展延拓宽中回归传统
摘得全国美展中国画类惟一金奖的《儿女情长》,再度印证了近些年工笔画外沿强劲拓展的势头。年内,工笔画各种专项展依然是中国画展的主角。6月 12日,以“精致立场”为主题的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近500位艺术家创作的400余件作品。12月6日,以 “托古改制”为主题的当代工笔画展在今日美术馆展出,画展集结了12位前卫性工笔画家的数十件作品,“托古改制”的寓意也鲜明表达了这些画家如何借用传统 工笔语言进行当代性文化隐喻表达的尝试。12月28日,以“多重空间”为主题的厦门全国工笔画双年展在厦门美术馆举行,画展邀请当代富有探索性的39位工 笔画家参展,并以“物性寓言”、“表情截屏”、“澄怀之境”和“花木悦容”四个专题对工笔画艺术语言的潜性空间进行了探讨。
相对于“水墨为上”的文人画时代,“精工”已成为今天技术理性时代的审美崇尚。顺应此种审美潮流,工笔画一方面因汲取欧洲写实绘画语言而获得极 为宽广的现代视觉经验表现,另一方面也因此种欧式语言的汲取而逐渐进入当代艺术语境,工笔画成为当下最不确定、最具有变革性的画种。“精致立场”的提出, 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科技文明对于我们观看方式与审美触点的改变。的确,这个时代对于精工技艺的崇尚、对于图像信息的消费,已衍化为一种闲适优雅的精神向 度和富丽精致的美学范式。获得金奖的《儿女情长》固然以一种纯厚的中国式家庭伦理观的展现而博得人们的喜爱,但精致细微的写实语言更表现出当代人的审美趣 味。写实,在当下已不仅仅是一种造型语言,而是精致立场的一种审美呈现,是科技文明造就的读图时代一种最习以为常的美术生活经验。
年内的其他中国画大型群展还有:以“澄怀味象”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展,该展以文心哲思为基础,强调用纯净的心性与笔墨来感 怀属于时代的审美理想;以“多彩中国梦”为主题的201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是百家金陵画展自创立以来的第十届展览,该展项业已成为当代倡导现 实主义美学理念的知名品牌;以“辑页掇英”为主题的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试图以中国画特有的册页形制来推动中国画传统的当下活化;以“写意中国”为主 题的2014中国国家画院年展,以年度展的方式呈现了国家画院一贯倡导的中国画写意精神。相比于工笔画的红火,写意画显得冷清式微,“写意性”或“写意精 神”成为美术界年度高频词。大家似乎都看到了当下中国画存在的症结,却无力改变现状。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在经历全面接受西学并发生了巨大变革之后,也 变得越来越游移不定。7月28日,由多家学术机构组织召开的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就中国画学的体系及传承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会上对中国 画学核心价值观展开的激烈论辩,或许揭示了人们今天对于中国画学精髓的多种价值思考。
写实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
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拔得油画头筹的《桥上的风景》,塑造了林风眠、吴大羽和林文铮等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先驱的形象,但颇具意味的是该作恰恰是以精湛的写实技艺而荣获大奖,这或许揭示了写实油画移植中国重获新生的历史寓意。
写实油画在欧美日趋式微之时却于中国再生复活,一直是当代艺术批评家与艺术史学者探讨和争议的话题。7月25日,以“沃土中原”为主题的吾土吾 民油画系列邀请展在历经了西北、东北、江南、华南和西南片区展览之后,终于在中原之京、津、晋、冀、鲁、豫收官,这或许能够让我们从历史文脉的梳理中寻求 写实油画在中国活化的解答。如果说厚重感是中原油画的基本文化特征,那么,这种厚重感首先来自于此种艺术能够敏锐地述说历史与表达现实。在中国,没有哪个 地区会像中原这样有着强烈的国家艺术意识,中原油画凸显出的刚健与质朴,其实更是一种民族担当意识的外化。因而,通过写实油画表达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也只 有在中原才能获取得天独厚的条件。或者说,写实油画是中原文化的选择,是中原油画最基本的艺术风貌。
这种文化观念无疑也决定了当代中国文化腹地的油画艺术审美取向,甚至于在当代艺术袭来之时仍然处于立定的姿态。创立于2003年的中国写实画 派,就是这种文化观念作用的结果,纯正严谨的思维在此成为中国写实油画“寻源问道”的艺术理念。几乎集结了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写实画家,在这面旗帜下不 懈地探索中国文化现实中的写实精神,攻克中国油画造型与色彩的难题。11月7日,中国写实画派十年展以回顾的方式展现了靳尚谊、陈逸飞、艾轩、杨飞云、王 沂东、郭润文和冷军等中国当代31位成就卓著的写实画家450幅作品,从他们的创作可以窥见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并不相同的艺术追求与斑斓多彩的风格面貌,尤 其是他们在古典主义中寻求的高贵与典雅,也几乎折射了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尊崇的一种审美趣味。
当然,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惟写实的单一面目。譬如,第五届广东当代油画艺术展就以“叙事性图像”为主题,强调油画艺术并不在语言、而在叙事性 图像对于当下现实社会的介入。再譬如,第二届中国油画双年展就以“在场”为主题,并通过“历史之场”、“生活之场”和“突围之场”来呈现油画家怎样以艺术 的方式“在场”,展览的突出特色并不在于展览一件完整的作品,而在于展示创作过程的各类草稿,以此呈现艺术在场的心路。还譬如,在山东举行的中国油画风景 作品展再次以“可见之诗”为主题,强调观看的风景与表现的风景之间构成的某种“诗性”特征。但即使是这些着眼于当代性或观念化的油画展,仍不难从统计学的 角度得出一种概率,也即写实油画仍然是中国油画的主角,而且这种写实并不局限在对于欧美哪个时段油画的研习模仿上,而是从欧美艺术史的宽广视野寻求当代中 国文化的创造。
消费社会的民生形象
年内播及面最广的展览当属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相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美术作品里呈现的新中国改天换地的劳动人民形象、新时期改革开 放的人文风貌,新世纪美术作品里描绘的中国人文形象则更多地转向了以消费性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人文图景,许多作品试图触碰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少涉及的消费性 社会给予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这种社会变迁之于人的精神心理的反应。这种对于当代中国生活的描写,也最集中地呈现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众多作品里,甚至 于成为本届全国美展的显著特征。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社会在一些发达的中心城市进入后现代社会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的深刻改变,许多作品成为此种 生活样态敏感而细微的心灵镜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下美术创作试图从某种类型化题材或概念化主题的阐释中挣脱出来,在捕捉那些真切自然的生活表情中扩大表 现半径、挖掘某种陌生化的新鲜美感,从那些看似无意识情绪的释放里触摸某种真实的存在,在那些看似庸常与琐屑的生活现场中揭示某种人性的价值。
在艺术语言上,中国画、漆画、综合材料绘画与雕塑不断通过新媒材的尝试来扩展其本体审美属性,和油画、水彩、版画等相对收缩画种外延、凸显油 彩、水彩与刀刻的绘画性品质,或许也共同构成了本届全国美展两种十分突出的学术推进范式。在中国画、漆画、综合材料绘画和雕塑等门类中,我们往往把中国 画、漆画、综合材料绘画和雕塑能够囊括多少非本体的媒材运用、增强多少非本体的艺术表现力作为其学术突破的评判标志,而在油画、水彩和版画等领域,则常常 偏重对于其本体艺术特征的深入发掘与展现。譬如,在电子图像大众化时代,油画的精英立场恰恰体现在不同于图像的绘画性的创造上,凸显油画在空间、造型和色 彩等方面的传统精神与人性表现魅力,使之更具有不可被替代的油画味道,已成为这种移植而来的艺术推进本土化与现代性的重要文化支撑。而脱胎于民族艺术的漆 画,在现代性成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品格独立性考量,恰恰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扩展传统大漆媒介的“韧性”以融会更多的媒材、增添建立在此种媒材基础上的审美 表现性。譬如,在电子图像大众化时代,油画的精英立场恰恰体现在不同于图像的绘画性的创造上,凸显油画在空间、造型和色彩等方面的传统精神与人性表现魅 力,使之更具有不可被替代的油画味道,已成为这种移植而来的艺术推进本土化与现代性的重要文化支撑。而脱胎于民族艺术的漆画,在现代性成型的过程中所面临 的品格独立性考量,恰恰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扩展传统大漆媒介的“韧性”以融会更多的媒材、增添建立在此种媒材基础上的审美表现性。
当然,不断拓展外延的雕塑已消解了与多媒体、现成品装置的边界,人们在欣喜地看到雕塑此种“当代性”跨越的同时,也对雕塑逐渐褪色的“崇高感” 而担忧。壁画界提出“架上壁画”的概念,既出于对学院壁画教育与研究仍在持续推进的现实考量,也出于对这种学院壁画教育不能在现实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无奈。 这是个学术问题,但更多的可能还是社会问题。新增设的实验艺术展,是对十年来以装置、影像和观念为代表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概略回顾。展览开启了全国美展对 新的艺术语类的容纳,并为架上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角度。
年内不能遗漏的美术事件,还有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的成立和长春世界雕塑大会的举办。作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可以说是让美术走进 百姓生活的最佳方式。而第二届全国青年水彩画展和青岛国际水彩画双年展的策划举办,则使这种简易大众的绘画媒介开始获得了一种学术提升。美术馆业通过一年 调研论证,终于制定出可行性的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库与操作程序,真正启动了这一规模空前的为美术公共服务夯实基础的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程。第十二届全国 美展获得艺术设计金奖的作品是《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可见,美的生活已成为今天美术给予我们的一种生活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