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建议恢复戏曲口传心授
黎安、罗晨雪表演上昆典藏版《牡丹亭》 摄影 王新荣
◎ 传承了1300年的戏曲一路高歌,可为什么偏偏在改革开放36年的今天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本原因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致使中国文化传统发生比较严重断裂,而没有了深厚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巨大的支撑,单纯强调技艺、技巧的传承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 传承不仅仅是形式,其中必然包含着内容的积淀。前辈艺人可能目不识丁,但他在授徒过程中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价值判断、对人物的理解以及所掌握的民间传闻,这一切随着技艺、技巧同时传承给了下一代。
目前,当代戏曲艺术面临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传承。去年一年,几乎全国各省都召开过以此为主题的研讨会,显然,解决这个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36年来,出现最为频繁的两个词就是“转型”与“创新”,而强调传承被看作是顽固、保守的观点。我们曾经以为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戏曲也同经济发展一样需要全面转型与创新,以至于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崭新戏曲。36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这是天方夜谭。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戏曲艺术真的需要全面转型与创新吗?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孝道等需要转型吗?传统戏曲艺术所遵循的诗化原则或精神需要创新吗?千万不要到了有一天当我们两手空空的时候再来反思,那将追悔莫及。艺术创新是必然的,这是一个相对浅显的道理,没有必要再长篇大论,倒是应该深入阐释转型与创新的内涵,这就要明辨什么该转型,什么不转型。显然,没有传承就没有符合戏曲艺术本体的创新。那么,当代戏曲传承到底遇到了什么障碍使传承难以为继?
事实上,传统戏曲艺术极为重视传承,如果从唐代教坊和梨园算起,中国传统戏曲已经传承了1300多年,在这1300多年中,戏曲的传承一帆风顺,卓有成效。这其中有两次重大演变:第一次演变是从唐代到清朝末年,可称为旧式传承,齐如山将旧式传承归纳为四种方式,即戏班、科班、票房、相公堂或叫“私寓”,其中相公堂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周志辅所著《京戏近百年琐记》的统计,当时名角儿三分之二强出身于相公堂。第二次演变可从1912年8月易俗社成立算起,一直到今天。这一百多年的传承可称为新式传承。新式传承要求戏曲演员全面发展,重视文化知识的普及,所学课程包括算术、历史、地理、文学等。新式传承对戏曲人才的培养可谓硕果累累,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为例,著名的“四块玉”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高玉倩就出自于该校,再加上傅德威、宋德珠、李和曾、周和桐、王金璐、李金鸿、沈金波等,皆为一代名角儿。
裴艳玲表演京剧《翠屏山》选段 摄影 王新荣
传承了1300年的戏曲一路高歌,可为什么偏偏在改革开放36年的今天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本原因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致使中国文化传统发生比较严重的断裂,而没有了深厚丰富的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单纯强调技艺、技巧的传承起不到真正的作用。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绝非只限于书本上的,还要包括民间习俗、道德、审美趣味以及价值判断。换句话说,中国文化传统没有断裂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只是技艺、技巧的传承,然而,发生断裂以后,单纯技艺、技巧的传承便没有了光明前途。传承不仅仅是形式,其中必然包含着内容的积淀。前辈艺人可能目不识丁,但他在授徒过程中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价值判断、对人物的理解以及所掌握的民间传闻,随着技艺、技巧同时传承给了下一代。
以谭派传承为例,谭门7代的传承在戏曲史上绝无仅有,谭志道、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增,一直到谭正岩。我看过报道中对谭正岩的采访,并亲自向谭正岩证实。谭正岩身高1米86,是个帅气逼人的“80后”,可他却专心致志地学戏、演戏。用他的话说,有两件事令他终生难忘。一件是当他生日的那天,家里不开伙,他的爷爷谭元寿告诉他,他的生日也是他母亲的受难日,在那天他母亲迈过了鬼门关,他由此懂得一生要孝敬他的母亲。一件是他的爷爷为什么给他取名谭正岩,谭元寿告诉他,历史上谭、余不分家,但余叔岩创立的余派超过谭派,告诫他不但要学,将来还要成为正宗的余派。此外,谭元寿常常给他讲祖上谭鑫培是如何创立谭派的。孝道与胸怀,博采众长,摒弃门户之见,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谭元寿在传承技艺、技巧的同时,把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了后继者,使传统文化与技艺、技巧传承难分难舍地融合在了一起,伴随着传统文化的传承,精湛的技艺、技巧得到了继承与弘扬。
陈巧茹表演川剧变脸 摄影 王新荣
目前,艺术院校也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课程,但这些课程与技术传承之间由于缺少一个中介环节,以致与程式技术传承难以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形成相互分离的两张皮。这个中介环节就是前辈艺人,他们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以及价值判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通过口传心授,令他们的徒弟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终生受益。
当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极为重视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让我们看到已经严重断裂的文化传统早晚有一天会得到修复、连接,前景是光明的。但是,这种修复恐怕要经过一代或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不应该是消极等待,而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地为戏曲传承贡献力量。当务之急就是恢复传统的师徒制与口传心授,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这可能是权宜之计,然而,却是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传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