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中国社科院五卷本《中国通史》出版
中国社科院五卷本《中国通史》(图片来源:中新网)
人民网北京1月11日电 五卷本《中国通史》近日在京首发。首发式上,华夏出版社社长黄金山介绍了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卜宪群等本书撰稿学者就“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芈月传与秦国崛起”“明代的社会控制”“晚清军事改革为何不成功”等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并与读者交流互动。
五卷本《中国通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将于2016年2月由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全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为主线,吸纳最新考古和史学科研成果,以时代演进纵向贯通,以问题分析横向展开,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以专题综合体构建中国通史体系,科学的史学方法对资料考订诠释,保证了基本历史知识的真实性,是正本清源的中国历史。《中国通史》每一个时段都由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撰著,是在艰深研究基础上的普及,读者对象为全国青年学生、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读者。
本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5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和“‘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研究成果”。它的创作前后历经八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多次组织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论证,并广泛听取所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凝聚了全国众多的史学与文博工作者的智慧。同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百集《中国通史》,也将于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这部五卷本《中国通史》保留了纪录片片中的专家访谈部分,将生动叙事与深入分析结合起来,同时借鉴了现代传媒的表达方式,以文学的叙述铺陈手法及讲故事的技巧赋予历史以肌理和血肉。同时本书从微观视角出发,注重生动逼真的历史细节的刻画,克服了以往专家写作的历史著作科学严谨有余,忽视可读趣味性的缺点,可以使本书适合大众读者的需求。
然而,五卷本《中国通史》与纪录片相比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五卷本《中国通史》是以作者的原稿为基础编成的,内容更加丰富;纪录片解说词每集不到6000字,许多精彩的内容不得不舍弃,本书每集15000字,可以满足读者深入阅读历史的需求。
第二,纪录片的内容是以画面来推动的,学者原文的精深解读不得不转换为比较浅显的文字,轻松有之而厚重不足。但纪录片因其独有的特点,用电视画面的趣味性激发起最广大的年轻受众对历史的关注和真实的探索,挽救长期沉溺于阅读历史观与历史事实错误、不严肃的史学作品中的青少年。
第三,本书保留了学术著作的特点——注重史料的考订诠释,保证了史实的准确与可信。作者不是仅限于在书斋中梳理整理资料,而且走遍全国各地及相关国家和地区对现存的文物古迹从时间维度做了梳理,近千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许多是首次与大众读者见面,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历史“在场感”。
第四,五卷本《中国通史》并不是简单采用电视片的截图,而是采用了专业文物摄影师专为本书拍摄的文物图片,画面精致,与文字配合紧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同时,这部五卷本《中国通史》与以往的著作如建国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建国后的范文澜、蔡美彪十二卷本《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及国外学者编著的《剑桥中国史》相比又有了很大的创新。一是,在卷帙上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比较恰当地处理了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对历史问题提炼恰当,在篇目设置上,既在总体上显得均衡协调,又各具时代特色。二是开创了以专题式的综合体叙述中国历史的先例,以普及化的方式表述对历史的解读,从人物、事件的细节入手,采用了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如周公摄政、诸葛亮治蜀、炀帝功过、永乐迁都等,着重写出了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特点以及对历史的贡献和影响,体现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视角、新的评价,既使中国通史表现的历史进程更加多姿多彩,又体现出了专业历史学者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深化了读者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三是《中国通史》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当代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道路,表现出中国叙事、自主叙事的突出特色。四是《中国通史》回答了中国人对于历史的重大关切,如世界上原生态的文明诞生地的考察、气候突变与中华文明核心的关系问题等。
五卷本《中国通史》站在21 世纪的历史高度来把握、透视与思考我们民族所走过的历程,同时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通过与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比较,勾画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色。本书能够帮助读者从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中,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辉煌文明中,科学地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道路,是全国史学界顶尖学者八年多来智慧与心血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