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谈春节文化莫忘新年俗新年味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薛宝生 时间:2016年02月14日 字体:

2月12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中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的现代化,节日的精神内核和表达形式都在发生变化。

一个有着传统年俗意义和网上网下一起给力的农历猴年春节,随着2月12日“破五”(正月初五)的到来,慢慢落下了帷幕。“破五”一过,即意味着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结束,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而2016年春节给人们的印象,却久久挥之不去。热烈、新活、平安,成为中国古老春节文化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的关键词,并进一步打上了互联网时代的深刻烙印。互联互通、共享年俗、天下普庆、万众欢乐这四句话、16个字,就是其中的诠释。网上购置年货,网下张贴对联,除夕之夜守岁,一睹春晚风采,彼此短信拜年,相互微信祝好,家家户户喜开怀,中国农历猴年春节就是这般热闹,春节文化温度就是这般提升。

作为春节文化的看点、亮点和热点,扬弃年俗,与时俱进,打破常规,换种方式过大年和欢度春节,在农历猴年春节期间体现得比较充分。这是2016年春节的明显特点,人们追求时尚节日品位越来越积极、主动和自觉。比如:在坚持张贴对联的同时,也在响应政府和社会关于“限销限燃”或“禁销禁燃”烟花爆竹的正确倡导,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崇尚“爆竹声声辞旧岁”,而是更多的注重“旧桃换新符”,辞旧迎新凸显出一种奋进的民族“精气神”。“福”字、“财”字、“丰”字、“寿”字、“和”字、“吉”字,等等,占据了每一扇门的显著位置,折射出人们谋发展、求富裕、追幸福的决心和信心,对新的一年——丙申猴年寄托了无限的希望,国泰民安、家和万事兴的注脚,在这几个字上都可以读得到,读得懂,读得深。

而讲到年俗,我们体会更多的则是新年俗、新年味。年俗、年味,说到底就是春节文化的“直白”,就是人们约定俗成的“风气”,就是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不过,面对年俗、年味,我们舍弃的是陈旧落后,有害于人们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建设,不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与文明的糟粕,继承和弘扬的是那些向善向上向好的过大年观念与习惯。我们再以“爆竹声声辞旧岁”为例,即可看到讲究春节文化,也必须移风易俗,树立新的“春节观”,享受新的年味。日前,国家环保部发布的空气质量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除夕之夜,也就是2月7日20时至8日6时,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出现过空气质量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其中,66个城市出现空气质量指数“爆表”,而大年初一早上不少城市的一场大风让“春节霾”烟消云散,很多地方并没有大风助力,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烟霾”却依然不肯散去。

虽然有染“春节霾”的城市减少了,但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城市在上演空气质量被重度污染、被严重污染的悲剧。可见,“限销限燃”或“禁销禁燃”烟花爆竹没有完全得到贯彻执行。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实际问题,需要在一年一度的春节加以重视和解决。

2016年春节之所以有了新年俗,也有了新年味,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央视农历猴年春晚借助互联网优势,释放出了天地同庆、全球欢度的春节文化之力;举国上下彰显出地域、民族节日文化特色,各种各样的纳福迎春活动持续愉悦了人们身心,为大家所接受、所珍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和关怀亿万人民欢度春节,走访慰问有祝福更有春节文化的传播。过一个吉祥、和谐、快乐、文明、安全的农历猴年春节,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各部门给足了政策,也兑现了承诺。这是党和政府的负责行动,中国人民的一致记忆。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文学名家笔下的春节[ 02-08 ]
下一篇:仲呈祥:文艺批评三思[ 02-18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