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乡矿嫂当“羊倌” 自主创业成典范

——记川煤集团达竹公司“最美女性”、中山煤业公司职工家属杨小玲

文章来源:川煤集团达竹公司 作者:周承红 时间:2016年06月15日 字体:

5月31日13时许,杨小玲的丈夫廖平从10公里外的清水场镇给她送来了饭菜。杨小玲乐呵呵地接过饭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她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和尘土,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嘴里还不时说上几句“好吃、真香”。看着汗流浃背的妻子吃着“美味”的午餐,廖平也乐不可支。

原来,今天山上的供电线路出现了故障,杨小玲无法自己做饭,只好叫廖平送饭上山。来到山上,廖平一刻也没有闲着,他找来简易梯子,带上钳子,爬上电线杆,查找线路故障。果然不出所料,线路又是接头处出了问题。廖平用钳子反复拧紧电线接头,杨小玲的小屋和她的羊圈一下子亮堂了起来,那些“小家伙”见了灯光一下子兴奋起来,不时传出“咩咩”的叫声。

这样的场景,在杨小玲的记忆里已有太多次了,这一连串的记忆将她与丈夫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尽管杨小玲与廖平都是二次婚姻,但他们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过上了欢乐幸福的生活,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今年39岁的杨小玲是中山煤业公司职工廖平的妻子,她曾经在广东打过工,也在这个煤矿的矸砖厂干过。现在她已蜕变为人人羡慕的个体养殖业主。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是一个成功的女性。但是,自2011年涉足养殖业来,杨小玲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才终于有了今天成绩。

不创业挖不掉穷根

杨小玲出生在渠县临巴镇,家里共有四姐妹,她是三妹,父母在场镇上做小买卖。1993年,刚过完16岁生日的杨小玲在周围同龄人的影响下,闯入了南下打工潮。在广东,她认识了前任丈夫,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来由于感情破裂,2005年她第一次婚姻走到了尽头。2006年,杨小玲在广东又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廖平,由于双方都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他们更加珍惜相互的情谊,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2008年,杨小玲与廖平有了共同的小宝贝。随后,廖平毅然辞去月薪4000多元的工作,带着妻子回到了家乡——大竹县清水镇,来到了离家不到10公里的中山煤业公司当上了铲车工。他还为杨小玲在煤矿矸砖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杨小玲说,那时她一个月工资只有600多元,廖平每月工资1200多元,根本不能满足一家人的开支,更不要说偿还生孩子时借下的债务了。

穷则思变。2011年2月,杨小玲离开矸砖厂,与结拜的一个妹妹杨琼合伙,在中山煤业公司后面的山上开始养羊。她们共买回来28头羊。第一次给羊喂水时,杨小玲在山沟里端来清凉水让羊喝,羊在水槽边闻了闻就走开了,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过了两天,羊仍然不喝她准备的水。难道是水有异味?杨小玲从水槽里捧出水使劲喝了一口。“好喝、清凉、解渴。”她告诉杨琼说,为什么羊不爱喝呢。会不会买到病羊了呢?杨小玲琢磨着。经电话咨询卖羊人才明白,原来羊只爱喝盐水,不爱喝淡水。

杨小玲说,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到大竹县城书店去买书,一下子买了5本关于养羊技术、牛羊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书籍。杨琼对杨小玲说:“你一下子买这样多书,看得过来吗?”杨小玲说,我们啥都不懂,不看书能行吗?再说羊又不会说话,万一有个头痛脑热的,该怎么办呀?从那以后,杨小玲只要有空就翻阅书籍,书上看不懂的就向别的养羊大户请教。

谈起养羊的事,杨小玲如数家珍,她说,羊也跟人一样,也要给它们打预防针,它们也会伤风感冒,也会流鼻涕,打喷嚏,母羊产仔时,也希望有人给予帮助,特别是碰上难产时,我还得采取措施让它顺利生产,不然会出大问题的。

眼看羊就快出栏了,却一下子出现了意外情况。杨琼逐渐觉得在山上跑来跑去体力难支,还出现了晕眩等病症,经检查才发现患上了低血压病,不能过度劳累。一瞬间,合伙创业戛然而止,杨小玲的创业梦想濒临破灭。

遇挫折仍不改初衷

“母亲说我这个人性格有点犟,就是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杨小玲说,自己想要做的事,即使撞了南墙,碰了钉子,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去做,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种人。

杨小玲跟丈夫廖平商量说,现在杨琼不能与自己合伙养羊了,自己还想把这事儿继续下去,打算到附近承包一片山林自己单独来做。杨小玲的话让廖平如雷贯耳。

杨小玲解释说,我们现在养羊的山,自己没有承包,也不敢扩大规模,万一以后羊多了,别人不让我们在这山上养,那该怎么办?廖平语重心长地对杨小玲说:“老婆,我知道你有抱负,有理想,但是你一个女人在荒山野外去养羊,让我如何不放心呀,再说还不知道需要多大一笔投入呢?”“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个人安全方面你就大可放心,这事就这样定了。”杨小玲脱口而出。

2012年初,杨小玲到清水镇何家沟村的几片山林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该村杂草丛生的黄家山引起浓厚兴趣,认为这里不仅山坡上有平坝,还有大量的野草,很适应办养殖场。听说有人要租用黄家山,何家沟的村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座山到处是近两米深的杂草,没有人到山上去看过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也没给村民带来过任何实惠。他们认为来花钱租荒山的人一定是个傻子。经过商议,杨小玲以30年共1.5万元的承包金租下了黄家山。

场地找到了,钱从哪里来呢?杨小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一直是最疼爱她的人。杨小玲来到娘家向母亲讲述了办养殖场的想法后,还没等她张口提借钱的事,母亲就说:“三妹呀,你从小在场镇长大,妈没让你吃过什么苦,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来借钱的,如果你生活确实很困难,我可以每个月送你几百元,支持你们渡难关,但你说要借钱上山找苦吃、找罪受,妈说啥也不同意……”随后,杨小玲又到二姐、四妹那里借钱,仍然遭到了强烈反对,两个姐姐都认为杨小玲吃不下那样的苦,更担心她的安全。最后,杨小玲找到了大姐杨雪。在几个姐妹中,杨雪与杨小玲交往最多,也最了解杨小玲的性格。杨雪详细倾听了杨小玲的创业梦想,认为妹妹只有通过自主创业,才能摆脱贫困。她爽快地答应了妹妹的要求,借给她1.6万元钱。见亲朋好友不能再借到钱后,杨小玲最后想到了去银行贷款,几经周折,又从银行贷到了3万元。这样,杨小玲就筹集了办养殖场的启动资金,在距黄家山顶部200米处搭起了羊圈,办起了养殖场。

2013年5月,杨小玲在黄家山养殖的第一批羊出栏了,共43只,卖了28000多元。这让杨小玲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由于养殖场离山下太远,且山高路陡,给杨小玲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她决定将养殖场往山下搬迁2000米。养殖场搬迁后,杨小玲共建了四个羊,可容纳400余只羊。2014年,对于杨小玲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那一年,她不仅所有投入血本无归,还增加了18万余元的债务。

那年,杨小玲养殖的150多只羊患上了“羊痘病”,这种病就像瘟疫一样,不仅自己没法医治,就连县防疫站的医生也束手无策。眼看活蹦乱跳的羊一只只死去,杨小玲欲哭无泪,最后只有20多只羊幸存,损失达10万余元。随后发生的事,更让杨小玲措手不及。一场数十年难遇的洪灾与杨小玲不期而遇。杨小玲指着眼前的羊圈说,那年7月下大雨时,山洪把羊圈冲坏了,叫丈夫回来修时,正好碰上他上班,所以自己请来了山下的村民帮忙,请来的3个村民在维修羊圈时,由于羊圈垮塌导致他们颈、腰、腿部骨折,光是医药费都花掉8万多元,加上工伤赔偿,共花去了12万余元,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杨小玲再次陷入绝境。

困难并没把这位大巴山女人吓倒。杨小玲这次的决心更大,信心更足,她一次性从朋友和银行那里借贷来了18万元,买回了不同品种的羊120只,在被洪水冲过的山坡重新办起了养殖场。

见成效便乘势而为

2015年初,杨小玲看见附近有村民有养牛,便萌生了养牛的想法。丈夫廖平认为,一个女人在山上养100多头羊都够辛苦的了,现在又要养牛,那简直是异想天开。廖平叫妻子不要这样拼命地干,身体累垮了不划算。杨小玲说,养牛、养羊是一个道理,它都都吃草,疾病预防也差不多,这牛是养定了。

杨小玲在养牛上很有策略。她不是一次性买许多牛,而是一次买一头,买的都是别人在山坡上敞放的牛,当买来的牛适应了新的环境,自己掌握了牛的个性后,再买第二头、第三头牛。杨小玲还对牛羊分开区养殖,将牛棚建在原来离山顶200米的养殖场。她还从山上用胶管引来了山泉水,自己每天早晚给水槽加上食用盐,供牛饮用。自己的卧室建在羊圈旁。就这样,杨小玲每天就往返于羊圈、牛棚之间。看起来路程不远,杨小玲从羊圈到牛棚要走20多分钟,可不擅长走山路的人得走上1小时左右。

杨小玲说,最初来到山上时,自己一边用刀割草砍树,一边往山上爬。现在共开辟了两条路,一条是大路,越野车可通过,只是许多地方被洪水冲坏了,现在没法通行;另一条是小路,不但坡陡路窄,而且树木茂盛,很不好走。杨小玲平常都喜欢走小路到牛棚。杨小玲还高兴地说,现在政府非常支持养牛,我每养一头母牛,国家要补助3000元,这更是增添了我养牛的信心,我不仅要把现在的水牛、黄牛和杂交牛养好,将来还会引进更多优良品种。

杨小玲还说,2015年共出栏了80多只羊,2头牛,2016年已经出栏了8头牛,90余只羊。目前,还有羊218只,牛32头,预计每年产值可达30余万元。

2016年4月,杨小玲从众多女性脱颖而出,被达竹公司评选为“最美女性”。

这些成绩在杨小玲看来还远远不够。她还有更大胆的梦想。杨小玲说,今后不但要引进更优的牛羊品种,还想试着圈养牛羊,用饲料喂养,扩大养殖规模,扩大每年的产值。现在正与牌坊镇进行洽谈,打算把黄家山邻近的一座山也租下来,办个更大的牛羊养殖基地,经济条件好了,还想再把公路维修一下……杨小玲谈起自己的理想神采飞扬。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