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生活上多关心 创作上多扶持 培养上多渠道
北京市文联系列工作措施服务非京籍、体制外文艺工作者
“要加强联络,延伸工作手臂,加强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把千千万万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不断增强组织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文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下,北京文学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新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不断涌现,非京籍、体制外文艺工作者逐年增加并日益活跃,已发展成为一支新兴的文化建设力量,为丰富首都文艺创作、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团结引导联络服务非京籍、体制外文艺工作者,北京市文联立足自身职能,延伸工作手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沟通渠道,将体制外文艺工作者纳入服务范围
北京市文联积极吸纳非京籍、体制外文艺工作者入会。绝大部分文艺家协会都修改了协会章程,取消了入会的京籍条件限制,体制外会员比例不断上升。目前,市文联所属12家文艺家协会联系个人会员约2 . 1万人,其中体制外会员占15 %以上。大力推进非京籍、体制外文艺工作者组织建设。相继成立了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北京青年文学创作委员会、北京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北京视协文艺委员会、北京视协(东城)权益保护联盟、小剧场联盟、“北漂”舞蹈者之家、北京音协摇滚音乐分会等组织,汇聚了一批各个艺术门类的优秀青年文艺人才。搭建与非京籍、体制外文艺工作者的对话平台。自2013年以来先后组织召开了“北京圆梦——文艺家座谈会”“非京籍及体制外舞蹈工作者座谈会”“新文艺组织及非京籍、体制外文艺工作者座谈会” ,了解他们工作生活的基本情况、遇到的困难及现实需求,听取他们对政府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增进双方了解、加深感情,提高“北漂”文艺工作者的归属感。
注重人才培养、疏通发展路径,加强体制外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北京市文联特别注重吸纳高端文艺人才。自2003年起,北京市建立广电、新闻、文化、文物、体育五类文体人才评价委员会分会,根据专家评价结果合理吸纳优秀非京籍人才,目前已成功引进了郎朗、侯鸿亮、孔笙等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与此同时,重点培养中青年文艺骨干。北京市文联建立“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 ,广泛吸收体制外中青年文艺人才,特别关注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歌手和演员等新文艺群体,为他们学习培训、创作采风、宣传推介创造条件、开拓渠道。首批566名入库人员中,非京籍体制外会员约占20 %。另外,还组织非京籍、体制外文艺人才参与各类培训活动。连续举办了六届北京中青年编剧导演高级研修班,非京籍体制外学员约占50 %,对提升体制外文学艺术创作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着力构建适应文艺发展需求的人才评价体系。2013年起,北京市全面推行社会化的职称评审服务,打破户籍、体制的限制,在京工作、建立人事劳动关系的体制外文艺工作者可申请职称评审,业内认可,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申请破格推荐。2015年,市人保局紧跟文艺市场发展动态,又开辟了动漫游戏、数字编辑等新兴专业的职称评审渠道,其中涉及人员95 %以上是非公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体制外文艺工作者资质水平认定疏通了渠道。注重发现举荐体制外的优秀艺术家。在各类文艺评选评奖活动中,加大对体制外文艺人才的关注力度,发挥文艺评奖对艺术家的激励作用,“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就有多名体制外优秀艺术家入选。
鼓励文艺创作、搭建展示平台,推动体制外文艺人才脱颖而出
加大政府资金对文艺创作项目的扶持力度。目前北京市已设立了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杂技(魔术)新创作品扶持资金”等,不设体制限制,支持各类文艺创作团队和个人的创作活动。组织引导体制外文艺创作与生产。开展“北京意象”美术创作采风、舞蹈创作采风等活动,邀请体制外文艺人才参与,引领他们开展主题性艺术创作,并在采风活动中搭建起体制内外沟通交流平台。为优秀的体制外青年艺术家组织召开作品研讨会,促进艺术交流和理论研讨,提高创作水准。文艺惠民活动向体制外文艺队伍拓展。组织体制外文艺工作者参与文联下基层巡回演出、“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 、京台文化交流、文化援疆、文艺志愿服务等各类惠民活动,增强体制外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宣传推介优秀体制外文艺人才与文艺作品。举办北京文学艺术品展示会、剧本推介会、大学生戏剧节、北京青年相声节以及各类文艺展演,为体制外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启动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由政府出资购买剧场资源,以零场租或低场租的方式提供给文艺院团,一些民营院团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得以进入剧场演出,降低了演出成本,实现了文艺作品的成果转化。
面对新情况新任务,北京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将进一步摸清新文艺组织和非京籍、体制外文艺工作者工作生活现状,深入剖析当前非京籍、体制外文艺工作者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生活保障、创作扶持、人才培养、平台搭建等各方面探索更加有效的工作途径和解决措施,进而更加完善健全非京籍、体制外文艺工作者的服务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