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专家和主创评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崇高的艺术 深刻的主题●
仲呈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西安话剧院原创话剧《麻醉师》以崇高的讲述方式成就了话剧舞台上新的“英模制造”。整个创作集体在创作思维上呈现出一种可喜的现象,他们摆脱了过去长期制约我们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对主人公陈绍洋的把握有血有肉。
主人公的立场鲜明,有理想、有信仰、爱人民、爱自己的专业,他把人的价值理解为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这是最高的价值观。但是他不是一个毫无情感、毫无家庭情谊、毫无同志情义的人。他对自己的爱人和女儿充满了人性、人情;他对自己的病人充满了关爱和责任感;他对自己的学生、故友、同窗亦是充满了关怀和友爱,所有关系的艺术呈现入情入理。
这部戏毫不避讳医患关系和社会矛盾,触及了当代人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深刻的主题:人类生理上的麻醉不可怕,精神上的麻醉最可怕。可以说,陈绍洋和鲁迅先生在医治国民劣根性上一脉相承,展现出引人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品格。话剧《麻醉师》就是在写文化自信,在写一个民族的精神自信和信仰自信,所以这部戏被称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当之无愧的。
●历史的再现与现实的沉思●
汪守德
(总政文艺局原局长、评论家)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截取了湘江惨败到遵义会议这段历史来表现伟大的长征,既是一次历史的再现,也是一次现实的沉思。全剧具有黄钟大吕般的史诗品格。开场即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呈现湘江惨败,震撼人心。对毛泽东的塑造,既把他当作扭转乾坤的巨人来写,也当成内心丰富的人物来写。其他领导人在绝境中的责任担当、强大的理想信念,构成各具光彩的群像。中国革命处于危机中又孕育巨大转机,他们的集体抉择使人们从惨败中看到曙光。陈树湘等先烈、彭母及子女不畏牺牲的坚定决绝,反映出中国革命的本质,也是对战争中生命个体的眷顾与珍视,具有强烈的生命观照意识。结尾处一连串追问振聋发聩,引发人们对今天的思考,颇具胆识,弥足珍贵。叙述体是该剧构剧特点,演员是叙述者,也作为角色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政论式的激辩是又一看点,尽显危急时刻共产党人的血性与肝胆。
该剧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惨烈场景与诗意呈现相结合,厚重的戏剧氛围、令人震撼的灰暗调子营造出贴近真实的战争和历史质感。众多优秀演员联袂出演,使该剧成为一部实力派演员展现演技的杰作。
●追寻渐行渐远的质朴情操●
万 素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王阳娟领衔主演的现代湘剧《月亮粑粑》着实让观众动心动情。剧作以流畅的叙事和诗化的舞台语汇,讲述了最美乡村女教师秦雅云的故事,再现她30年坚守湖南贫困山区的艰辛。
秦雅云的父亲生前也是黄荆树小学教师,父亲临终牵挂“谁来教黄荆树的孩子们”,女儿宽慰父亲:“爹,你放心,我去。”她正值豆蔻年华,或可上大学深造,或可留在城里有更多职业选择空间,她有着很多绚丽多彩的理想憧憬,但她明白山区的孩子们想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于是,她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30年无私地奉献给黄荆树的孩子们。尽管房倒屋塌时她救孩子落下腰部终身残疾,尽管转公办教师的心愿一次次落空,但她依然不离不弃地坚守。桃李无言下自成蹊,30年后秦老师年届退休,当年几近辍学的贫困生田秀秀,感恩秦老师给了她慈母般的关爱和言传身教,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毅然回村执教,30年前年轻的秦雅云山村任教的一幕感动重现。
观众从中感受到了三代人之间责任与爱的传递和承袭,反映了当下社会对质朴情操的不懈追寻。剧作家的巧妙构思不仅给观众留下一抹暖色和温馨,同时也展现了最美乡村教师故事表层下幽深的旨趣。
●戏剧时空的自由之境●
张之薇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话剧《北京法源寺》的创作者触探到戊戌变法前后10天剧中人物的心理,康有为、谭嗣同、袁世凯、慈禧、梁启超等显现出骨骼与血肉。是与非碰撞出的结局被审视、被撕开、被重构,导演田沁鑫抛出一个多棱镜,将对历史与人物的判断、思考交由观众。
该剧给人以惊喜,在于导演通过娴熟运用对戏剧时空的打破、重构、交叉、跳跃等技巧,将话剧舞台团块式的时空彻底打碎,自如、自信地游走于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观念之间。传统戏曲中司空见惯的勘破等原则为田沁鑫化用。舞台上的人物行动、人物亡魂、人物内心,甚至演员自身,既合而为一又可随时切换。剧中人也如他们自由穿梭的思想一样,在不同的时空自由跳跃。于是,《北京法源寺》的舞台神奇地发酵,理性思辨的存在也丝毫不削弱戏剧性的魅力。正所谓“庙堂高耸,人间戏场”。自16年前话剧《生死场》横空出世,家国情怀与舞台上的时空自由就是田沁鑫戏剧的内在魂魄与艺术特点。此次《北京法源寺》不仅浓墨重彩地突显了这两大特质,而且因其对历史题材、对传统文人风骨的现实观照与思考,体现出了宝贵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满腔热血写忠诚●
王树增
(著名军旅作家)
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是一曲军事变革的悲壮之歌,一面彻照灵魂的明镜。
剧中人物杨天放、楚玉麟对军旅职业有无限眷恋和万丈豪情,也有深深忧患:中国和平甚久,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军人最可怕的是信仰的缺失。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军事变革,进行了一场坚守信仰和捍卫忠诚的艰苦战斗。杨天放面对战友的不解和上级的质疑并未动摇,在更高层次的人生思考中陷入了苦闷;楚玉麟顶住巨大压力顽强前行。舞台上精神的丰碑高高矗立,它是中国军人的灵魂之旗。
该剧展示了变革的艰辛,并提出了异常尖锐的问题:中国军队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赢?不彻底变革就会在未来战争中吃败仗。变革会触及个人利益和官场潜规则,摧毁某些人的价值理念、职业规则和仕途前景。赵云飞让我们看到了某些人灵魂深处的污浊角落,令我们冷汗不止。该剧未回避这些问题,将军队中某些不良现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与之相对应的是杨天放、楚玉麟的炽热情怀、高尚情操和坦诚人格,这种对应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冲突,使该剧具有了艺术最高层次即道德层面上的巨大魅力。
●继承和发展岭南音舞的神韵●
杜 蕾
(《中国艺术年鉴》舞蹈卷分卷主编)
往事如果如烟,在沙湾那片灰色的烟尘里,一定有一抹红色,那是爱人的樱唇,是亲人的鲜血,是无数岭南同胞胸膛里的一团热火……
往事如果如风,一定是绕过了《雨打芭蕉》的叮咚,而卷起了《赛龙夺锦》的阵阵轰鸣……
舞剧《沙湾往事》以何氏三杰等广东音乐人为原型,从何柳年与许春伶知音、知心之爱展开,以广东音乐人创作传世名曲《赛龙夺锦》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在社会动荡不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岭南音乐人以国家天下为怀,以乐报国的创作经历与心路历程。
在音乐创作与舞蹈编排上,舞剧《沙湾往事》继承和发展了岭南音乐与舞蹈的神韵和精华,将个人情愫与国家命运的选择、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共进,艺术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特别是兄弟并肩同仇敌忾,敲击狮鼓与日军对抗的三人舞,观众无不为其气势所振奋,场内掌声雷动。 最后的赛龙舟由舞蹈家演绎音乐家的内心情感,表现得非常契合。《赛龙夺锦》这一传世名曲通过舞者肢体的律动与音乐的渲染,让观众看到了中华儿女的骨气与本色,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整个群舞用了英歌棒、狮鼓、船桨等传统文化元素,呼应了主题思想的表达,将沙湾的世代生息、沧桑巨变从往事中活现出来,成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