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工匠精神”撞击创客思维——记2017年陕西省劳动模范、陕煤化集团彬长矿业公司文家坡矿副总工程师王飞
“培养我的,是彬长;守护我的,是工友;成绩和荣誉,却都让我拿了!我只能脚踏实地、义无反顾地在矿井地质测量、防治水等方面继续努力、再立新功!”当笔者问起获得省劳模的感受时,举手投足流淌着温文之气的80后才俊——王飞,言语里透露出他的坚忍不拔。
“五一”前夕,当王飞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的消息传来时,同事人自豪地议论起他的“达人”:参加工作8年,主导和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8项获得国家煤炭行业、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发表专业技术论文6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论文奖1项。8年8项大奖,年年上台阶,成绩“刚刚滴”。
扎根矿山 建设家园
2009年,长安大学地质专业毕业的王飞,怀揣激情与梦想来到位处陕西关中腹地、以盛产优质煤炭著称的彬长矿区。落步矿山,孤耸的临时井架、略显凌乱的建筑工地被大山包裹着,缺树少绿,满目怆凉。工作和生活区也都在拥挤的简易板房内,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他,失落感悄上心头。
“这都不算什么,最让人难以适应的是,矿建初期,人少事杂,大家往往一连几个月都吃住在工地。”“一切都会好起来!”面对困难,王飞总是这样鼓励自己:“艰苦创业不是一句口号,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一批埋头苦干、不畏艰难的人支撑起来的。作为一名80后,我愿意做这样的创业者,把根扎到矿山,把青春献给事业!”
矿井地质测量工作人员常被称为“矿井之眼”,没有他们,矿工在井下就等于蒙着眼睛作业。王飞的第一个岗位就是地测技术员。初到煤矿,除环境的落差之外,最大的困惑是让他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异,具体工作无从入手。硕士研究生的“光环”,无形当中又给他平添了许多心理压力。事情总是这样,怕什么来什么,那段时间,他在工作中出现了不少失误。“煤矿工作,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经验,不能只会纸上谈兵。”部门经理善意的指责,使他心生惭愧。
煤矿这一行,自己真的不行吗?他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暗下决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历练。“不干出点名堂决不罢休!白天,盯住现场,把参数、问题和难点都清晰地记录下来。晚上,找来书籍资料,躲在宿舍里分析研究。琢磨不透的,凭着股特别的韧劲儿,虚心向老同事请教,刨根问底,融会贯通。最初两年,他辗转于调度、工程、地测等多个部门,无论什么岗位,都孜孜不倦,深研细学。
两年时间,王飞不但跨越了书本与实际结合的困难阶段,而且面对新问题都能沉着应对、迎刃而解,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但是,这样一个飞跃式的进步背后,他付出了多少心血,熟悉他的人都看在眼里。他原来的舍友告诉笔者,王飞就是个离不开书的人,他的“枕边人”就是书,睡觉前看,醒来后也看,真是看不够。
突破升级 圆梦“创客”
在同事眼里,王飞拥有洞察问题的慧眼,更是解决问题的高手。“我并不比别人聪明多少,只是喜欢并且愿意去学、去钻研而已。”王飞认为发自内心的热爱就是突破自我的“原动力”。
彬长矿区自然灾害严重,地质条件复杂,矿井施工难度大。这对王飞而言是挑战,但也激发了他搞技术创新的斗志。2012年9月,就任孟村矿地测部副经理不久的王飞,负责该矿立井井筒射孔注浆防治水工程现场管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工程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不得不停了下来。
由于该矿地层含水不稳定,在井筒开挖之前必须采用冻结法凿井,就是在井筒周围打一定数量的冻结孔,用以冻结周围地层,方便进行井筒掘砌。但是,由此带来的弊端是井筒要进行水害预防。按照措施要求,井筒防治水前必须拔出冻结管内的塑料供液管。问题就出在了这里,在从距离底部600米高的地面向上拔冻结孔内的供液管时,有3个供液管发生断裂。
“如果按常规进行二次扫孔,1米费用需1000元,3个供液管怎么说也要近百万元的支出,而且施工周期长,损失难以估量。”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王飞一连几天,在工地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现场搞调研,网上查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观察、思考、论证和模型试验,他发明出了一套“倒钩筒体塑料管打捞装置”。
包括接头、公锥、筒体和倒钩等部件的这套装置并不十分复杂,简单来说,倒钩负责在供液管外部打捞,公锥负责在供液管内部将管抓牢,内外结合打捞断裂的供液管。
当3个断裂供液管“不情愿”地被拽出来时,工友们齐点赞,矿领导激动地握住王飞的手说:“你的发明解决了大问题!”
后来,尝到“甜头”的王飞,似乎找到了发明的“窍门”,逐渐变身为“科技达人”。2014年5月,他在负责实施孟村矿井采区大型断层定向钻进探测工程时,根据地质条件,将以往“约定俗成”的三个主钻孔,改为一个钻孔附加辅助孔,在不影响勘探成果的基础上,节约成本280余万元。
工匠精神 引领前行
常言道:一支独放不是春。在自我不断提升的同时,王飞认识到:要想完成工艺复杂、流程规范的矿井地质测量任务,光靠一个人不行,必须带出一支业务精、技术强的技术队伍,走团队作战的发展战略。2016年4月,王飞牵头成立了孟村矿劳模青年创新工作室,广泛吸纳“草根”技术人才,主攻冲击地压防治、“五小”创新等课题。
孟村矿通风队技术员朱百栓用井下回收上来的放水器加工成料筒,用废弃的钢管加工成喷枪头,制作成“压风喷涂机”,替代原有的手动喷涂机,大幅提高了喷涂效率。机电队副队长吴建国和队上职工研究发明了一个“淤泥沉淀槽”,可使进入槽里的泥水,自动沉淀、分离和固化。矿防冲办副经理吕大钊利用饮料瓶、水管、量筒等简易物品,发明的冲击地压钻孔变形测量装置,巧妙利用水压传动原理,对卸压孔变形量进行监测,该装置不仅可替代市场上单价30万元的专用测量仪,且使用寿命更长。
“通过创新工作室,让热心于科技创新的“科技达人”更有向心力,并以此带动影响一批专业技术骨干人才,使大家能够依托这种平台,解决日常工作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王飞这样认为。
王飞抓业务是把好手,抓管理也不含糊。2016年8月,王飞调至文家坡矿担任地测防治水部经理。此时恰逢该矿首采面初采阶段遭遇三条规模较大的断层构造。断层破碎带涌水量大、冒顶频发,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极大威胁。面对险境,王飞带领部门人员积极深入现场,研判断层发育特征,及时提供精确详实的地质写实资料,为矿上制定实施合理的施工方案,顺利通过断层,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家坡矿属于水文类型复杂型矿井,情况不同于彬长其他几对矿井。生产后涌水规律和机理不清,无现成经验可循。针对这一情况,王飞组织并通过建立井上下动态监测系统、水质化学辩识、两带孔数据分析等综合手段初步掌握了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制定了切合实际的防治水方案,保证了矿井“正常开采、有灾无害”。针对文家坡矿地面红岩河水库下采煤实际,他组织开展了《水体下采煤防治水规律研究》及《控制采高条件下岩移及沉陷规律研究》两个科研课题,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在彬长矿区实施水体下采煤和绿色安全开展作了有益探索。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从最初的技术员到如今的矿副总工程师,王飞的职业生涯看似一帆风顺,但纵观他工作8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的35项井巷贯通工程,3项地面大型安装工程定位项目,不仅全部符合《煤矿测量规程》,并且优质高效。这些凝聚智慧和汗水的一个个项目,为矿井通风、运输、提升、排水系统的建立、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会有很多困难,但是面对困难,能坚持不懈,这就是工匠。”王飞用8个365天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坚毅与执着,理解和诠释着新时代矿工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