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海昏侯墓马蹄金铭文重构中国书法史?
麟趾金
近日,“秦汉文明特展”亮相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中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金饼和竹简闪亮夺目,惊艳世界。
中国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是2011年3月被发现并开始考古发掘的,2016年3月2日最终确定墓主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成为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入选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研究中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海昏侯墓已出土1万余件(套)珍贵文物中,既有惊喜不断,也呈迷雾重重。其中,海昏侯马蹄金上文字的破解,成为笔者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既定目标。
字和马蹄金、麟趾金来历之说
资料显示,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金器478件,重量已超过78公斤。其中大小两种马蹄金33枚,麟趾金15枚,分别刻有“上”“中”“下”三种文字,对此专家还未得出完整结论。
马蹄金呈椭圆或圆形,底凹、中空,形似马蹄。麟趾金是仿瑞兽麒麟之足所铸,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背面中空,口小底大,形如圆形兽蹄。这两种货币曾于1974年在上林苑遗址内发现。马蹄金是西汉皇帝颁赐给诸侯王的赏赐品,非流通货币,相当于今天的纪念币。《汉书•武帝纪》谓:“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颜师古注“白麟”一词说:“麟,麋身,牛尾,马足,黄色,圜蹄,一角,角端有肉。”可见麟足是像马足的。又《汉书•武帝纪》说:“三月,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袅蹄,以协祥瑞焉’。”应劭曰:“获白麟,有马瑞。故改铸黄金,如麟趾、袅蹄,以协嘉祉也。”汉武帝获白麟后把黄金铸成马蹄形,称马蹄金。考古发现中曾有马蹄金出土,证实了典籍的说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徐长青介绍,马蹄金和麟趾金蕴含着汉武帝对升仙的企盼,将马蹄金与麟趾金分赐诸侯王,暗示着武帝给诸侯王的一个许诺,那就是带领他们一起升仙。
马蹄金的制作属性应归于铭文。马蹄金上的文字是经过铸造工艺完成的,有别于“金饼墨迹”的人为书写。在中外古文字和考古界,书写材料都分为硬材料和软材料:金石是硬材料,用刀刻;简帛、简牍、纸张是软材料,用笔写。而金石学是铭刻学,因此甲骨、铜器、碑版上的文字都是铭文,而不是书。据此,海昏侯马蹄金上的文字归于硬材料的铭文,这个是不能混淆的。
马蹄金文字字体应归于楷书。马蹄金“上”“下”字形呈略扁方;“中”字形略长方,横平竖直,笔画粗细一致,无提按变化;起笔收笔的纵横切面,以及“中”字的“口”的四个转折均为90度直角。形态适宜,比例协调,端庄厚重,稳如泰山,合乎“中庸”之道,故归于楷书无疑。
其外在形式应归于“美术字”。海昏侯马蹄金上的文字,与现代使用的黑体字如出一辙,其字形结构、笔画形态、平衡取势、横竖转折等,无一点点生疏之感,观之仿若现代人铸造的纯金纪念品,活灵活现,与现代人对美术字的属性定义毫无出入,可以据此归于“美术字”体系。
海昏侯墓马蹄金铭文重构中国书法史?
现代美术字现身于2000年前
马蹄金、麟趾金上的“上”“中”“下”三个字同样耐人寻味。从技术层面来看,商周时期的“金文”“钟鼎文”,都是工匠刻制好模具后铸造出来的,线条曲直随性、文字大小错落、字口清晰准确,说明铸造技术日臻成熟,到了西汉,铸造技术已不是问题。既然如此,在篆书、隶书、汉简等字体通行的西汉,为什么铸造马蹄金时,唯独选用了名不见经传的“美术字”的楷书?
从历史发展脉络上讲,一个书体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钟繇成熟的楷书之前,一定是存在着不断演化、改进、成熟、定型到广为认可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楷书至少产生于西汉。1965年的兰亭论辩中,郭沫若认为“自东汉以后,字体又在逐渐转变,到了唐代,便完全转变到楷书阶段”;龙潜认为“到齐梁之间才逐渐产生了正书”;于硕说“楷书产生于隋唐”;徐森玉认为“作为书体的楷书,在三国和西晋初已接近成熟了”。近年来还有人把楷书的端倪提前到秦乃至战国。而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楷书作品是三国(魏)时期钟繇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雄视百代的珍品。
海昏侯楷书的意义在于将众流归一。第一次见到马蹄金上的字令人瞠目结舌,不论是马蹄金还是麟趾金,字形结构和风格完全一致,唯美和成熟程度令人震惊,与今人的审美趋向完全一致,这一现象在书法史上尚未见记载。笔者推测当时这种字体还是新鲜事物,为皇家所独享,加之可能尚未列入官方通行字体,应用还不够广泛。但是汉武帝将这一有着很强装饰性的字体铸造在马蹄金上,赏赐给王侯将相,一来可以体现马蹄金的与众不同,二来可以彰显帝王用心良苦和礼贤下士的王者风范,三来通过“稀有、特殊”新鲜字体的使用,让王侯们都对皇帝常怀感恩之情,以平息王侯造反之野心。
从形制上看,马蹄金总体规格一致,但分属于三枚马蹄金上的每个字却是大小不一。“上”和“下”基本相同,而“中”字明显小于另两个字,且小得多,我们可以从装饰性弧形刻线收起处的变化清楚地观察到。但是,有的马蹄金“上”“下”两字的铸就问题令人揣摩:“上”字的笔画边缘凹凸不平,线条中间高、两侧缓缓斜下;笔画的两端即起笔和收笔处,粗细不均;笔画与底板的交接处明显有下陷之感。由此推测,“上”字不是与马蹄金的模具一次铸造成型的,而可能是用带有“上”字的錾子,从背面錾上去的,錾的过程中,由于工匠用锤受力不均,导致出现上述效果,从其它马蹄金看到“上”字周围的效果不尽一致;也有一次性铸造上去的可能,如果是这样,应该是在地震时,墓穴顶板塌落时挤压柔软的马蹄金变形而导致的。两种可能性哪个更接近于实际情况,是需要对全部同类马蹄金比对后才可定论。
这里最值得研究的是“中”字,它的背板上有十分明显的切割、补丁、焊接、磨锉的形态和痕迹。首先,“中”字明显小于“上、下”两字,这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号——三个字不是同一个批次、同一个时间、同一批工匠铸造完成;其次,“中”字是先铸造在另外一块金板上,经过精确切割剪裁后,再焊接到这枚马蹄金上的;再次,可以通过焊接后未做认真清理的明显痕迹来判断,两个黄金物体“中”字和马蹄金之间是用黄金来焊接,而没有发现用其它材料焊接的痕迹;加之紧贴着“中”字马蹄金底部面的周围色泽也明显比其他金面的色泽浅且新,边界线则呈现里出外进、不够规则的特点,证明是工匠用锉具锉过的结果,现代技术在焊接两个物体时也是需要对两个焊接点进行锉磨,以增强双方的契合力和稳定性。同样的马蹄金,底部金面却出现上述迥异,由此联想的是,皇帝将诸侯王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而集帝王侯于一身的海昏侯,独享了皇帝三个层面的恩赐。如果再做些推测,会不会与当时的历法或酎金制度有关?
海昏侯的麟趾金也出现过“上”“中”“下”铭文。三枚麟趾金规制统一,其上铭文的字体、结构与马蹄金基本一致;三个字的大小、规格、形态、笔画、结构、气息较为统一,有别于马蹄金,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正因如此,马蹄金、麟趾金成为了海昏侯墓中最为与众不同的文物。
今天,我们通过对海昏侯墓马蹄金、麟趾金铭文的考释,将楷书的产生时间定格于西汉,这是对历史认知的挑战、对固有观念的挑战,不得不让人们重新审视和梳理中国书法史、中华文明史,也会将这个紧扣千年的认知链条调整位移,重新链接。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