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对话·寓言2047》上演:致敬传统文化 对话现代科技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牛梦笛 时间:2017年06月20日 字体:

原标题:《对话·寓言2047》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致敬传统文化 对话现代科技

《对话·寓言2047》演出现场。储璨璨摄/光明图片

这些天,由张艺谋执导的全新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演出中,张艺谋邀请了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族民间艺术家同台合作,携手来自7个国家的20支团队及个人,为观众献上一场既富有传统文化韵味,又极具国际范儿的视听盛宴。

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对话

《对话·寓言2047》的创作不同于张艺谋一贯的风格——对“人海战术”与“大色块”的运用,演出通过纯粹的艺术与创新的科技,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思考并值得期待的未来世界。演出一开始,逐渐清晰的长调与呼麦声,与舞台上方随意舞动的云纱相辅相成,仿佛将观众拉进了旷远的古代部落,寻找生命的起源。接下来,激光与现代舞、全息投影与碗碗腔、机械臂与提线木偶、无人机与笙演奏……各种传统艺术与不同的科技手段轮番上阵。与之对应的,是表演的每一个段落都有着独特的情节设计,让观众在感官之余产生心灵的共鸣。

演出中,既有来自德国的激光团队、英国的创意舞团队、瑞士的无人机团队,也有内蒙古的长调、北京的京剧,甚至还有一个贵州的老奶奶用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织布机表演如何织布……这场演出其实想表达的是“科技与人,何往何至”的观点,该剧的执行导演何璐璐认为:“科技也许能束缚和伤害人,但你仍能选择像老奶奶那样保留最质朴的东西,泰然自若。”不过,张艺谋这样诠释《对话·寓言2047》:“这部作品最难的东西是让人们去慢慢感受,因为这是一场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对话,是寓言,也是现实。”

非遗文化的创意表达

从演出名单上来看,这场演出可以称得上是“回归之作”,张艺谋称:“这是回归内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向往。”无论是陕西的碗碗腔,还是复州的鼓乐班,都被张艺谋搬上了舞台。其中,碗碗腔表演者王进发已75岁高龄,他是陕西省省级非遗同朝皮影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同朝皮影世家李存财先生的传人。而唢呐表演者复州鼓乐班,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更入选了国家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于这些非遗传承人来说,“观念演出”是陌生的概念,尽管制作团队用了很多花哨的词汇来形容,但来自陕西大荔县农村的王进发理解得很透彻,他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就是土的加洋的。”

舞台上,一束光投射在一侧,王进发用最原生态、最具有关中乡土风情的音韵唱着碗碗腔,舞台中央,女舞者胡婕翩然起舞,与她对舞的是用全息投影技术这一尖端科技制造出的“男舞者”。虽然舞台上绚烂至极,但王进发的表演完全不受影响,他的唱腔宛转悠扬,时而使用假嗓尖声,时而沉郁厚重。

王进发表示:“华阴老腔火了,碗碗腔却无人问津。”这次进京,王进发还带着一个使命,就是让碗碗腔这个地方剧种能被更多人听到。在《对话·寓言2047》的舞台上,不仅有唱着碗碗腔的王进发,还有内蒙古的长调表演者其布日、贵州的织机表演者吴书香……这些非遗传承人用古老的艺术碰撞尖端科技,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向中华传统文化致敬

张艺谋表示:“此次演出突破了舞台演出的表演形式,将中国民间艺术与科技元素糅合为一,独创了‘观念演出’这一新形式。”整场演出共分为八个相对独立的段落,每个段落虽然只有十多分钟的表演时间,但几乎都是由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样式搭配来自世界顶尖科技团队,进行巧妙融合,编排成为一个完整的视听表演。

演出最后一幕,77岁的吴书香在角落中用一台200多年的织布机静静地织布,舞台主体呈现的则是由编程精准控制的灯球,来自英国的舞者在其中翩然起舞,用张艺谋的话来说,“这是两种状态的编织,一种是最原始的,一种是最现代的”。最终,灯球失控般倾斜而下,场面格外震撼,这样的安排,其实包含着张艺谋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在表演者裘继戎看来,“今后利用先进科技提升传统文化,不但会有市场,也会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对话·寓言2047》在18日结束了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之后,还将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地陆续上演。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