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走向生活的工匠之美
曾几何时,“工匠”是社会底层、身份低贱的代表,“匠气”成为无艺术性的代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工匠”开始获得应有地位与价值,特别是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工匠精神”,再度开创人类美学的新的境界追求。工匠,是生活美学世界的创造者和呈现者,而百工之事的价值就在于“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孟子语),体现了一种平凡而伟大之美。
百工之事,工匠之美的世界。“工匠”亦称之为“匠人”“匠”“工”“人匠”“百工”等,是一个意指非常广泛的概念。“工匠”最为基本含义就是传统社会“士农工商”“四民”结构系统之“工”的世界,亦即与“士”“农”“商”相对待的主要从事器物发明、设计、创造、制造、劳动、传播、销售等领域的行业共同体——“百工之事”的生活世界。在工匠之美世界中,“工匠”既要“创物”(包括发明、创造、设计等)以弥补自然的缺失,还要“制器”(制造、生产)以满足人类日常生活及其相关需求,更要“饰物”以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或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等,是三位一体。由此而言,依据现代社会分工,“工匠”既是哲学家、科学发明家,也是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专家,还是艺术家和美化师等,是多重身份或职能的统一。
大国工匠,工匠之美的主体。工匠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还是一个文化范畴,具有真善美的性质。作为历史范畴,工匠具有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手艺工匠、机械工匠和数字工匠。不同历史形态的工匠,创造了各自时代的美,持续丰富和满足着人类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推进人类审美活动的纵深发展。手艺工匠在自然经济时代创造了男耕女织的手艺美学图景和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机械工匠在工业经济时代创造了人类机械化大生产的机械美学图景与全新的人造生活方式。数字工匠在虚拟经济时代创造了人类高情感化智能的数字美学图景和后人类新生态生活方式。大国工匠,则是工匠各个历史形态审美典型化,突出了“工匠”对于国家强盛和人类社会福祉的决定性价值和意蕴。
天工开物,工匠之美的性质。工匠和工匠之美的本质就在于创造一个人类审美化的实存世界,即“第二自然”。在美学中,“天工(自然)”和“人工”是一对矛盾,同时也是审美创造和美学建构的核心要素。由此,“工匠之美”则应该属于沟通“自然美学”“人工美学”的“生活美学”范畴。天工开物,就体现了“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的“天人合一”的工匠美学独特性质。
材美工巧,工匠之美的创造。如果“天工开物”是工匠之美的独特性质,那么,天时、地利、材美、工巧,则是工匠之美的创造特征。工匠之美不仅有其时代特性,更有其地域特性。独特的地域特性,铸就了独特的工匠之美的“工巧”性质,造就了工匠之美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品格,更成就了一种“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独特创造的平淡美。
营造法式,工匠之美的逻辑。工匠之美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美学,具有较强的生活逻辑结构特性。既有生活之理性结构,也有生活之情感结构,还有生活之伦理结构。也就是说,工匠美学是一种理性逻辑或客观规律较强的一种美学形态(法、式),是一种实用性科学性的美学。这就是“营造法式”的意义。
制器尚象,工匠之美的原则。作为中华美学基本范畴,“象”在工匠之美中更有其特殊意义。一般而言,工匠造物的结果是一定形体的器物,但真正意义上的“器”,不在于“形”(实存性、物质性),而在于“象”(精神性、情感性),而“象”内涵着“意蕴”“智慧”等,是工匠的技术原则(巧)和艺术原则或审美原则(饰)的高度统一(《说文》“工,巧饰也”),同时也是中华易学美学传统具体化。
五材并用,工匠之美的智慧。“五材”既指世界构成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也指人类的五种德性(勇、智、仁、信、忠),还指工匠活动的五种具体材料(金、木、皮、玉、土)。“五材”是一种虚指,是指自然之美向人类开放的程度,以及人类智慧回应大自然的强度。“五材并用”是工匠之美的智慧。
技进于道,工匠之美的创新。“技进于道”在于工匠的传承与创新,在于庖丁(工匠)技艺高超之“神遇”状态。“道”不远人,存乎“匠心”。工匠之美的创新使得“工匠之美”超越“工匠”而进入更为广阔的视域,从而赋予了工匠更为神圣的美学或宗教价值(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器以载道,工匠之美的哲学。如果说技进于道,还只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的神秘性质的美学样态,那么器以载道,则更是一种具体的美的哲学范式了。百姓日用之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日常性”“普适性”,具有一种强大的行为规范作用。很自然,器物承载着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观念、思想和方式。无论是古建筑的上栋下宇,还是传统服饰的天圆地方,无不显示着“器以载道”的工匠之美的哲学价值。
器以藏礼,工匠之美的文明。中华工匠造物之“器”,还有着中华礼乐文化精神的意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礼学美学是一种全美学,集礼仪美学、礼义美学、礼器美学、礼乐美学、礼俗美学、礼图美学、礼制美学、礼教美学、礼经美学为一体。工匠之美就属于礼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器美学承载着工匠之美核心价值。“器以藏礼”使工匠之美孕育于中华礼学文明之中,神圣而崇高。
考工美学,工匠之美的体系。从《考工记》到《考工典》,再到“考工学”,昭示着中华考工美学体系的文脉与逻辑。作为中华考工学美学体系之核心部分(另包括器象美学体系、造物美学体系、匠心美学体系等),工匠之美体系包含着工匠美学的文化价值系统、工匠美学的技术价值系统、工匠美学的教育价值系统、工匠美学的行业结构系统以及工匠美学的生活习俗系统等。考工学美学体系将是有待开发的具有世界美学价值的话语系统。
工匠精神,工匠之美的境界。工匠之美的境界追求,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了时代精神,是中国乃至人类未来发展核心价值观,也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境界。“工匠精神”可以从“现实层”和“超越层”两方面来理解。所谓“现实层”主要是指“工匠精神”实存性的本位状态和事实(本来的意义)。而所谓“工匠精神”的“超越层”是指“工匠精神”从其本位性的实体工匠创造活动延展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的层面。这个“超越性层面”已不再落实到具体的工匠活动领域,而是一种人生价值信仰,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工作态度,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境界。因此,面对人类对美的追求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的各项工作如何尽善尽美、恪尽职守,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多方面的需求,就一定要用“工匠精神”方式来实现这种价值。
匠心独运,工匠之美的价值。唐代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中云:“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工匠不仅是艺术之父,更是艺术之“匠心”。匠心独运,就是工匠之美促进艺术发展的重大价值和力量。同时,工匠之美,更有一种“匠心”播撒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推进和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也为我国的创新社会、工匠社会的建立与发展提供精神营养。(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6ZDA105)阶段性成果)
(邹其昌 作者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