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回应时代生活 抒写中国故事 “砥砺五年

——小说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章来源:《文艺报》 作者:李晓晨 时间:2017年08月17日 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十分关心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为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5年来,广大作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生活、扎根人 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可贵努力。

为总结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学创作的实绩,进一步探讨如何直面社会现实,坚守文学理想,讲好中国故事,8月14日,文艺报社在京举行“砥砺五年——小说创作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出席会议。雷达、胡平、白烨、孟繁华、梁鸿鹰、徐可、胡军、王干、刘琼、陈东捷、韩敬群、孔令燕、付秀 莹、郭宝亮、刘艳、刘芳坤、岳雯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据悉,该系列研讨会此后还将陆续推出,就文学创作的不同门类与领域展开研讨。

弘扬中国精神,回应时代生活,现实主义道路更加广阔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不平凡的5年。吴义勤说,作家们在创作中弘扬中国精神,直面社会巨大变革,积极回应时代生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蔚为大观,思想性艺术性得到进一步开掘,现实主义道路更加广阔。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谈到,众多小说作品生动描写大变革大转型时代,描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无比广阔多样的生活画面,呈现出多色调多方位的文学场景,有些作品能够达到对生存和生命意义思索的层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表述丰富驳杂的现实经验,如何探寻现代人的灵魂隐秘以及人生命运的壮阔或奇诡, 都是作家必须面对和书写的主题。《极花》《篡改的命》《装台》《我不是潘金莲》《第七天》《慈悲》等敢于直面现实,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家在把握和表现时代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变化,特别是对现实发言、对当下现实生活作出积极回应等方面,进行了可贵探索,也仍有难点需要克服。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5年来问世的小说浩如烟海,题材的丰富性前所未有,乡村、都市、历史、现实等被大量书写,但在丰富性中又有一种倾向较为明显,即现实主义创作特色明显并且成绩突出,《江南三部曲》《这边风景》《繁花》《生命册》《日夜书》《老生》《活着之上》《爱历元年》《陌上》《花村》 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家们视野开阔,视点下沉,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关注历史现实背后人的心理与精神境遇,小说创作的整体走向更加接地气,扬正 气。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认为,5年来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许多相对成熟的作家回归或转向城市题材写作,他们对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的观察和抓取生动而深刻,迅速提高了城市题材文学写作的水准,这也是作家们对现实生活的回应。《匿名》《耶路撒冷》《寻找张展》《安慰书》《妈阁是座城》等,提供了有效的城市生活写作经验,为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留下了记录。与此同时《望春风》《大风歌》《多湾》《山川记》等的“新乡土写作”保持了 乡土叙事的较好水准,真实再现了乡村社会的复杂性。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郭宝亮说,扎根现实赋予小说创作旺盛的生命力,那些在读者中有影响的作品都是从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是对中国经验的呈现和表达。《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随园》《丹麦奶糖》等具有深厚的“在地性”,既弘扬了中国精神,同时又在艺术上不断开掘,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和勘探。

艺术更加精湛,致力于探索更多书写的可能性

5年来,小说创作在艺术上更加精湛,作家们秉持艺术理想,不断创新创造,深入描摹人性,敢于面对时代社会的精神性难题,致力于探索更多书写的可能性。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表示,近年来小说创作在艺术探索方面可圈可点,随着作家创作经验的逐步积累丰富,创作触角的不断延伸,作品质量不断提升。小说继续重视书写人的社会性存在,深入表现人性,努力探索精神的高寒地带,坚持实验创新,出现了许多有灵魂重量的作品。《黄雀记》《黑白男女》《群山之巅》《曲终人在》《时间悄悄的嘴脸》《一座营盘》《梦焰》《认罪书》《我的名字叫王村》《夜长梦多》《天漏邑》等即是如此,文学抵达现实的深处,在人的心绪与时代情绪的探索上更见深度与力度。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谈到,过去5年中篇小说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质量均衡,创作队伍齐整,生产发表机制成熟。《行走的年代》《世间已无陈金芳》等敢于直面人的精神性难题和时代困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应该有必须坚守的价值观和艺术理想,今天的小说创作也需要重新回归文学经典的传统,在“守成”的基础上扎实创新。

《十月》杂志社主编陈东捷认为,艺术创新表现在许多方面,新的乡土叙事使人物在小说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体现出更强的现代性和美学追求。

《文学评论》副编审刘艳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先锋文学在今天具有了新的可能性,许多当年的先锋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既保持着具有先锋精神的艺术探索,同时又更 接地气,开始回归现实、回到故事,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思考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他们的努力可以看作是先锋文学的蓄航。另一方面,以严歌苓、张翎等为代表的一批 海外作家的写作也十分活跃,并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高度,成为当代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图景。

山西大学副教授刘芳坤表示,青年作家的写作呈现出与前辈不同的视角和风格,《茧》《我们家》等体现出“后青春期”写作的特征,在叙事风格和叙事视角上更加个体化,体现为书写时代巨变在人物身心的投影。一些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作品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叙事空间,体现了作家书写史诗性作品的雄心。

作家数代同堂,队伍不断壮大,创作后继有人

十八大以来,文学创作人才涌现,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年龄自“20后”跨越至“00后”,数代同堂的作家队伍逐渐形成,而在这其中,以“70后”为代表的一批青年作家真正成熟起来,成为小说创作的重要力量。

《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以“代际折叠”来描述当下的小说创作队伍的特点,他说,现在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年龄分布前所未有的广泛,且各个代际的作家都有好作品不断问世。许多老作家和知名作家笔耕不辍,仍然不断推出新作,而青年作家特别是“70后”和“80后”都表现出旺盛的创作活力,许多文学期刊近来开始关注、推介“90后”创作,“00后”作家也开始崭露头角,这表明我们已经拥有一支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创作队伍。

《当代》主编孔令燕谈到,虽然代际的划分可能会遮蔽作家的创作个性,但近年来青年作家的集体涌现和成熟确实特别值得关注。随着写作经验的积累和阅历的丰 富,“70后”为代表的青年作家创作出诸多颇具水准的作品,他们深刻书写反映社会现实,在艺术上进行各具特色的探索,勇敢地实现对自我的反思和突破,开始走向更大的一片创作天地。

这也正如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所说的,目前在小说创作队伍中,“50后”、“60后”一代作家仍然保持强劲的活力与雄厚的实力,而“70后”、 “80后”一代作家已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不俗的实力,推出了较有影响力且能够代表他们最高水准的小说,比如《六人晚餐》《迷城》《镜子里的父亲》等。 他们凭借一部部后劲十足的小说,已经走到了当代文学的前台,成为了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力量。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