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化时代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文章来源:央广网 作者:刘春 白岚玲 时间:2017年09月05日 字体:

2017年8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俗文学学会、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传媒大学文法学部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承办的“数字化时代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数十位来自国内外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就数字化时代的中国俗文学研究等相关话题进行热烈讨论。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廖可斌教授在开幕式上介绍了学会目前的工作进展和当前俗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近年来中国俗文学的研究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在俗文学学术史的梳理和评价方面,在对俗文学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俗文学文献大系” 的编集整理影印出版、俗文学分类目录的编纂、“中国俗文学研究丛书”的编刊、濒危俗文学样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均已逐渐提上日程,本次会议也正是学会积极应对当前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李怀亮学部长在致辞中指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促使俗文学从生成方式、传播途径、接受过程 乃至俗文学的创作理念、创作内容、文类样态均发生了深刻改变,并对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发挥传媒类专业与中文专业的综合办学优势,体察数字化社会对俗文学的重塑,利用数字化成果把握其中的脉动,探索其变迁的规律,并对此进行积极应对,是我们的共同使命与责任。

本次会议聚焦“数字化时代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围绕各俗文学门类数字化的进程与展望,俗文学数字化的问题与方向,文字、图像、声音与视频等不同手段的数字化及其使用,数字化资料与实物资料的复杂关系,数字化与版权,数字化资料的使用与俗文学研究之新变等分论题展开。除了开幕式、闭幕式以外,会议由五个大会发言、三场专题研讨会组成。围绕上述会议议题,复旦大学中文系罗书华教授以《互联网时代的小说研究》为题,对数字化时代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路径、方法、走 向等为题提出了颇具前瞻性的观点。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的中川谕教授则从具体例证入手,结合其多年从事《三国志演义》研究的思考,做了《数字化时代的古代小说版本研究》的学术报告。首都医科大学张净秋副教授以《新世纪以来清代宫廷戏曲文献的整理与数字化进程》为题,与学者们分享了最新的古代戏曲的整理与研究成果;中国传媒大学的耿波副教授在其报告《新媒体时代曲艺还能不能“讲故事”》中从学理层面重新审视了数字化时代曲艺叙事全新的主题特征与艺术特征;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李有兵副教授则以《网络文学与大众化》为题,通过对海量网络文学的处理分析,指出当前大量网络文学在人文情怀方面的缺位,提出网络文学走出精神迷失的设想。在本次会议上,中国俗文学学会前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刘晔原教授介绍了她所参与的目前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 工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最新进展,就深度利用数字化成果进行俗文学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周文业主任则提出了构建“中国俗文学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宏伟构想,得到了与会学者的积极回应,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俗文学学会是全国从事俗文学工作的专家学者组合而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学会挂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以中国俗文学作品的研究、整理、 编辑、教学与创作为己任,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近年来取得了一大批前沿性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传媒大学结合自己的学科特 色及专业优势一直与中国俗文学会保持密切联系,此前在2004年10月、2012年10月曾先后以“俗文学与当代文化”、“俗文学与当代传播”为题与中国俗文学会联合举办学术会议。本次会议是以往两次会议主题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充分展示出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文学研究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最新成果,另外还显示了 打破学科壁垒,俗文学研究与文献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运用的学术发展态势。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