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从大都到上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日讯(记者成琪)十五天的徒步,一年的思考,北大历史学家罗新最终写成了一本新书《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11月30日,单向空间的沙龙上,两位历史学家——罗新与陆扬,与大家熟知和喜爱的学者蒙曼,一起畅谈新书,畅谈这段旅途,畅谈了由这段旅程牵扯的历史与今天。
十五年前,罗新教授在读书时,元帝候鸟一般春去秋来的辇路,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忽必烈称汗后建立两都制,以燕京为大都,以开平为上都。连接两都的道路,共有四条,其中有一条是只供皇帝走的路,叫做辇路。由于史料不足以反映路线细节,所以史学界对辇路的认识有颇多争议,至今仍有模糊不清之处。罗新教授当时就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自己走一趟呢?一年前,53岁的罗新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用了15天的时间,一步一步用脚丈量了450公里的河山,抵达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在罗新看来,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往来于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之间;当年这条路两侧水草丰美、山川秀丽,沿途城堡墩台彰显着边塞的威仪,往来商旅不绝。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明蒙两个政治体在此分割,农牧两种经济类型的在此转变,这条路是沟通长城内外、连接草原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历史走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历史学家陆扬先生看完就激动地发朋友圈:“我宣布,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是49年以来在中国大陆的人写的关于中国的最重要的游记”。会上他说,“我相信这个书会是非常经久的书,而且是非常值得读的书。作者的笔下很有分寸感,他观察到一个现象,引入以前的史料也好,以前的书写也好,并不直接告诉你一个结论,而是提供这些素材,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他也不迁就读者,这是最重要的。读完我有两点:第一,我们的世界离游牧的世界并不是那么遥远;第二,这本书随时有一种历史学家的距离感。”
学者蒙曼说,这不仅仅是一本游记,它可谓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这本书看下来印象最深的是,“跟着罗老师旅行山川都是带字幕的”,所谓山川都是带字幕的是说不仅仅旅行看到自然的山川,还看到山川背后的历史、文化,包括罗老师因此生发的人文关怀。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这次从大都到上都的徒步之旅,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罗新背着行囊,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一寸丹心尘土里,两年尘迹抚桓间。”“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罗新老师把对历史的考证、对文化的探究,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融入旅途之中,以深厚的生命感受力,去感触每一个时刻、每一次相逢。把沿途的壮丽景色,山川之胜,羁旅之思,风土之异,融入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的叙述中。
“两都隔千里,禹禹一人行。”“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结、愤懑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曾经的岔道雄关已经寂寞荒凉,静默伫立的梳妆楼,其主人是谁?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行走中,往事涌上心头。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半途而废的远足,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现场读者问,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非要选择徒步这种最艰苦的方式呢?罗新老师回应:“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罗新教授觉得,走路时进入的那种沉思状态,那分分秒秒和无意识的一步一步,带给人极大的愉悦、头脑的清醒,与心情的平静。走在深山荒草间,人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与大自然真真切切地发生联系,让我们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内在。行走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行走本身。
本书汇集了许多优秀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书中所引用的关于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罗新说,我在尝试着一种新的文体。尝试把旅行写作与历史思考结合起来,让时间浸润于空间。
相关资料:
罗新,北京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其代表作有《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等。曾在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研究。他兴趣广泛,在国内外讲学之余长期进行徒步考察。他曾徒步于太平洋屋脊步道,体会夜晚野外冷风呼啸,如洪水激流一般;也曾在翻越东天山的十二条达坂时遭遇暴风雪、命悬一线。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