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提升文艺原创力 推动文艺创新是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生命线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戴清 时间:2018年01月16日 字体: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也是自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多次强调的新时代文艺发展的重要命题。此次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申,足见这一命题对文艺创作保持活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文艺创新”也是中国文艺发展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基础保障,更是新时代中国文艺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艺术精品的重要前提。

“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是基于当下文艺创作发展状况的总体判断提出的,可谓恰逢其时,也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守正创新、繁荣发展、质量提升所迫切需要的。文艺原创力与创新性,既是作家艺术家创造力的标志,也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艺术创造精神和整体活力。从文艺发展史的角度看,不难发现,在文艺原创力高扬的历史阶段,总是艺术创作精品频出的时期;反之,原创力水平低下、创作者主体精神萎靡则必定造成文艺凋敝。

文艺原创力,诚然是审美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外化,但审美创造从来都不是凭空孤立产生的,而是审美主客体交流契合的产物,是创作者植根生活、体察人生、进而加以艺术提炼提升的结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原创力之“源”虽然是以“心源”为“洪炉”,却并不止于“心源”,“心源”最终离不开“造化”之功。离开了审美对象、脱离了生活的滋养,创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也正是马克思“实践论美学”所强调的社会实践之于作家艺术家的重要性。由此看,“深扎”正是对文艺原创力之源的准确揭示,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须。通过“深扎”,创作者才能够探入生活的富矿,探寻到地层深处奔涌的激情,把握社会真相与生活内蕴,而不是悬搁在生活表面,浮皮潦草地表现杯水风波或生活涟漪。

“中国故事”当然也是“世界的故事”,好的艺术作品总是可以引起普遍的情感共鸣,“中国故事”一定具有文化的通约性。但“中国故事”首先需要立足于本土的问题意识,需要创作者把握纷繁复杂的“中国经验”。中国当代社会急速发展,多元文化交会挤压在一个时代断层之间,势必造成中国经验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复杂,这加大了当下作家艺术家把握的难度,但也为新时代中国文艺提供了艺术创新的广阔天地和深厚基础。在此,中国传统文艺与世界艺术创作经验无疑都是当下创作可资借鉴和学习的对象。模仿学习是创造的基础,所谓推陈出新,出发点应该是我们本土的生活现象,落脚点则是为激发和提升我们的艺术创新水平,而不能陷入对西方艺术技巧的亦步亦趋、顶礼膜拜。说到底,提升文艺原创力与艺术创新水平离不开创作者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感情及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而其基础则是作家艺术家“以我为主”的“文化自信”与“艺术自觉”意识。

艺术创新表现在方方面面,可以是形式上的突破,也表现为内容出新。近年来,影视创作在表现对象和领域上有明显拓展,视野开阔、表现内容日益丰富。行业剧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出现了一批有着国际视野与表现内容的影视剧作品,弥补了特定题材创作的空白。如表现核潜艇部队年轻官兵成长的《深海利剑》,表现我军反恐部队和维和部队在跨国反恐斗争和海外维和执勤中的《反恐特战队猎影》《维和步兵营》等。最突出的当属2017年创造了极高票房的电影《战狼2》,该片作为新主流大片的优长很多,其中表现内容的出新也是影片获得成功的一个因素。再如网络剧类型元素的出新近年来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浪漫唯美的玄幻剧已推出了一些质量上乘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益借鉴和巧妙运用了中国的神话传说,是古老母题原型的移步换形和当代变体,由此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了活力与生机,也弥补了传统电视剧相应类型的短板。再如刑侦题材网剧《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也因表现内容接地气、对欧美同类型剧叙事技巧的本土化改造受到年轻观众群的普遍欢迎。同时,也需指出,当下网络剧改编仍然比较依赖网络小说,对所谓大IP的迷信并未真正减弱。影视创作及改编的母本来源需要拓宽视野,积极开发传统文学与当代文学名作这一改编富矿,开发原创剧本,以改变当下影视作品偏向玄幻化、现实题材创作轻浅化的创作症结。

表现内容的出新是艺术创新的一个层面,带有题材占先的讨巧意味。更深层有力的创新还在于艺术作品内涵与质量的提升。在这方面,前文提及的军旅题材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局限,创作质量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题材的新颖,并不能代表创作的深度。浮光掠影或一知半解,还远远达不到“深扎”的程度,也很难对特殊表现内容有深入的把握与呈现。当下,职场剧、行业剧创作十分活跃,但创作者对特定行业了解、深入得不够,一些行业剧如《亲爱的翻译官》《外科风云》等正是因为行业硬伤而为人们所诟病。创作者对行业深入了解的程度和艺术素养最终决定着作品的水准。如《浮沉》的原作作者有着十年的外企职业生涯,剧中对职场年轻女性成长的表现也就避免了《杜拉拉升职记》中看似浪漫化、实则虚假轻飘的表现,更是《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这类对职场隔膜生涩的作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艺术的高下,在境界、在情怀,也渗透在细节——艺术的“褶皱”之间。这种功力,正是来自于“深扎”积累的生活体验。如刘和平编剧的历史剧在业界学界有口皆碑,它植根于创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时代社会的深入思考。在他的历史剧写作中,寄托了创作者对“文化中国”的深厚理解。这表现在人物的行止谈吐、精神气质中,也反映在内蕴丰富的风物古迹、世态人情之间,创作者以自己的一系列作品建构起了一种独属于刘和平历史剧的审美意象与文化印记。

与之相对的,套路化概念化则是创新的大忌,《女医·明妃传》《孤芳不自赏》《大唐荣耀》《锦绣未央》等一系列大女主戏,短时间一窝蜂出现,但却一再重复着“霸道总裁爱上我、满朝文武(多国皇帝/王公)爱上我”的平庸套路,扁平化的人物设置和戏剧冲突只能让观众迅速地审美疲劳。此前的《甄嬛传》虽然同样是宫斗剧,但原本是一部叙事精巧、制作精良的作品,剧中对古诗词意蕴的影像化呈现、人物对白的个性化表现,以及音乐、舞蹈、服饰等古典审美的韵味与意境也都别具一格。但因这种后续的跟风之作扎堆出现,而最终败坏了这一类型剧的口碑。

对于影视创作而言,改编虽属二度创作,不在原创范畴,但仍然需要艺术创新精神的体现。事实上,这种创新意识也贯穿于整个创作流程和环节中。作为一剧之本,编剧环节是重中之重,是一部作品创造力的最初体现,也是创作集体艺术匠心的集中反映,需要解放编剧的艺术生产力,尊重编剧意见及艺术裁决权。今年的改编力作《白鹿原》代表了国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作品较好地还原了原著的精神意蕴,又剔除了原著中封建迷信、情色渲染及过多的魔幻叙事,表现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涅槃、浴火重生的艰苦过程;也很好地发挥了影像艺术的优势,使作品的影像品质、象征意蕴、审美风格都达到了较高水准,营造出深厚的历史质感,与电影改编、某些话剧版的改编相比,都更为成功,为名作改编与二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和示范作用。

影视创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如导演、表演、摄影、音乐/录音、美术、服装、化妆、道具等,处处体现着艺术匠心,是规范、秩序之外需要的灵气灌注与才情投射,也一样呼唤保持本原的艺术赤诚之心与对待艺术的虔敬初心。在二度创作阶段,同样需要激发导演阐发剧本的原创力,改良创作团队的权力结构,改变大牌明星说了算的现状。演员的二度创作中同样包含着重要的创造力,去年的家庭伦理剧《情满四合院》中,以北京人艺为主体的强大表演阵容令人过目难忘,京腔京韵、蕴涵丰富的对白更是作品的一大亮点。亟须对当下演艺市场上表演创作水准偏弱、地位、片酬却畸高的现象加以管理和引导,行业自律、艺人经纪及观众培养等角度的综合治理也亟待加强。

此外,艺术创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围绕原创力的提升进行相应调整,加强高等艺术院校对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丰富编剧导演的知识结构,以改变目前年轻编导因学养修养不足,大量出产外行的行业剧、虚假的现实剧、胡编乱造的历史传奇剧等创作乱象。

创作流程和环节的影响制约之外,版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等系统综合工程也影响着原创力和艺术创新的提升。在这方面亟须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可谓任重道远。必须严厉打击抄袭之风,以保护文艺原创权益和创造力。制衡并纠偏当下以技术和资本为主导的产业驱动模式对内容原创力的挤压与扭曲,努力建构以创作者为本、审美提升为内核、政策管理为保障、人才培养为基础、市场优化为驱动的影视剧原创力综合联动提升策略,以文艺原创力与创新精神为基础,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