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博”还是“专”?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观察
龙开胜作品(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作品)
李双阳作品(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作品)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作品)徐右冰作品(局部)
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美术馆、绍兴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文联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可谓是书法界与美术馆业界的“开年大作”,甫一登场就吸引了各方眼球。此次兰亭奖根据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要求,评奖数量和子项进行了大幅压缩,获奖名额不超过20个,并取消了全部分项。只有20个获奖名额的兰亭奖,其竞争的激烈与残酷、评审所遇到的难度和挑战都是史无前例的。虽然中国书协根据实际情况又专门申请了50个入选名额,然而相比往届,名额已然大幅精简,所评出的作品也必然要求精益求精,加上展览本身规格之高、机制之公正、评审之严谨,自然备受书坛关注和厚望。
展览中,每位参展者展出三件作品,笔墨上既有植根传统的,也有敢于探索的。此次征稿经过认真调研,改变了以往以一件作品进行评判的做法,要求作者提交三件作品,因此出现了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书法家的三件作品,有的字体涉及真草隶篆,“博”而有侧重,有的“专”而精研一体;或者大字粗犷、雄强,小字求趣、求巧,也有基本都是小字作品的。
书法的研习、创作“博”还是“专”,这是两种不同的路径,书法家根据自己的性情、精力选择,各有志趣,不可强求。从获奖、入选的作品来看,评委做到了“多样包容”。如银奖获奖者张继的三件作品为八尺整纸隶书、篆书,以及十二方印章、三份边款的篆刻条屏,其中篆书作品又用小楷书题款,篆刻条屏跋文为草书自作七律《题篆刻》,三件作品涉真草隶篆四体及篆刻,笔墨求趣、求雅。内容皆是自作诗,自作五律四首《咏王羲之》《咏欧阳询》《咏颜真卿》《咏怀素》,抒发了对前贤的敬仰之情;七律《创作有感》:“倾心翰墨继前贤,振笔还须意在先。雅俗从来评说众,古新总见认知偏。行舟有志凭江阔,滴水多情任石坚。画印兼融成妙趣,诗书合璧得天然。”字里行间,透露出其对诗、书、画、印综合的感悟,诗、书、画、印及真、草、隶、篆兼容并蓄,协同发展。
张继自言:“时常有亲朋好友担忧我心力分散,难以专精,听来不无道理,可老一代艺术家的高见‘宁要一绝,不要四全,但没有哪一绝不是四全在滋养’。”他坚守融诗、书、画、印四艺于一身的“四融”理念,哪怕精力再有限,也要“博”而有侧重。他坚定地认为没有“博”的支撑,所谓的“专”难以达到高度。
张继的作品也引来了一些不同的声音,然而从征稿的角度来看,评选既是评“作品”,也是评作品背后的“人”——不是针对一件作品就轻易做出判定,还要着重评价作者的创作能力,全面考量其综合素养、作品的文化含量,鼓励原创、艺文兼备、自作诗文,并且客观考虑其对书坛的贡献、引领、成就等。所以综合来看,张继是无愧于这个奖项的。进一步来说,不管是哪一个艺术门类的评审都不可能尽如“投稿者”意,尽如“旁观者”意,甚至尽如“评委”意,但不管结果如何,既然评审是在公正、严格、阳光的机制下运行的,那么评委的集体意志就应该得到尊重。
相比张继的“博”“趣”,徐右冰则表现出了“专”“巧”,其书风筑基于当下最为炽热的“二王”一路,书体是他擅长的行草书,书写的内容也是人们熟知的、反复写过的《兰亭集序》《咏兰亭诗》、书论,写来顺手,容易一气呵成;须知行草书特别是草书最忌内容不熟悉,思绪凝滞,下笔游移不定。作品形式也是手卷、册页,其中册页纸整体看来还是长卷的效果,这样又能够扬长避短——魏晋王羲之风流蕴藉之书风,加之《兰亭集序》也是横式,临习中如果转换成写书法册页,比写竖条幅相对好借鉴。行草书写成竖条幅,如果一行下来几十字乃至上百字,不管是书写还是赏读都是吃力不讨好;或者一片一片“剪裁、拼接”成竖条幅,这样做也是费时费力。可以说,徐右冰从书体、内容、形式等方方面面的抉择都表现出其聪慧的一面,而不仅仅只是对笔墨技法的良好把握;他在长期的展览实战中做出了有利的判断,成为规则下的“赢家”。
“博”还是“专”,这是本届兰亭奖评审再次引发了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此外,展览也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即跳出“竞技”的层面,构筑文化精神。“只要是评奖评审,就必然存在着竞技的特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站位高一些,能跳出来看才好,兰亭奖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递”,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征稿启事发布之后,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曾提出勉励,他说:“我们还应淡看兰亭奖的竞技成分,要看到奖项之外的精神延伸,这对当代书法文化精神的构筑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够从中找到一种精神的力量,并与之共鸣对接,那就再好不过了。”
诚然,本届兰亭奖无论是获奖还是入选作品,跳出“竞技”的格局来看,其实对当代书法创作现状、理论研究成果都是一次极为深刻、必要的审视,重新检阅了当代书法家、理论家队伍,发现、储备、凝聚、团结书法人才。在既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又要“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理念指导下,通过评审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寻思对策、解决问题,摸索路径、负重前行,虽不伐其劳,然其功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