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家出版基金:树立文化和精神标杆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香 时间:2018年02月13日 字体:

国家出版基金办样书库

去过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样书库的人,都会感到强烈的震撼:一排排顶天立地的书架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少数民族文字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大中华文库》《大辞海》《大飞机出版工程》《北斗系统与应用出版工程》《中国文化发展史》《杜甫全集校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东京审判出版工程》《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一部部厚重的精品图书如星辰闪烁,熠熠生辉。

这里有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和传承。这里有时代最具力量思想者的集结,探寻当代中国的发展之途,更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里有最新的科技创新。这里辑录了历史的铁证,任何谎言在它面前都苍白无力。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力量本源。

资金扶持 变成荣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国580多家出版社,除少数几家公益性出版社之外,都已逐步完成转企改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一些大部头的书,包括文化传承类的书,很多年都出不来。因为它们投入比较大,出版周期也很漫长,却可能没什么收益,单一出版社做不了这个事情,需要站在国家的层面来做好。”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祁德树回忆。比如《儒藏》、“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需多年编撰,《大中华文库》要把中华传统经典翻译成十几种文字,是全国30多家出版社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项目……

由此,经国务院批复,2007年设立了国家出版基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杜甫全集校注》,对杜甫的全部存世诗文进行汇集、校勘、编年、注释和汇评,规模大、编纂难度高,加上主编去世,立项30多年都没能完成。2012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后,加快了出版进度。2014年1月,共计12册、680万字的《杜甫全集校注》正式出版,代表了我国当代古籍整理和古典文学研究的水平。

1991年,《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正式列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选题计划。就在书稿陆续寄到,编辑出版进入实质性阶段时,由于市场大潮的冲击,这部看起来“明显赔钱”的学术著作被迫下马。2012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饮食文化界的高度评价,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和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评价该书,“填补了中国饮食文化无大型史著的空白”。

作为出版行业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政府基金,国家出版基金运行10年来,共遴选资助了3300多个优秀出版项目,其中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1000多个。截至目前,已有2300多个项目推出成果,其中近500项成果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奖项。

因为严把入选关、优中选精、公平公正的评审立项机制,国家出版基金从原来的资金扶持,变成一种荣誉和品牌出版的认可,出版机构都以出版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为荣,认为体现了自己精品出版的实力。

评审立项 机制严格

最开始,国家出版基金强调资助项目的重大文化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进一步修订的时候,把体现国家意志、推动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扶持精品生产,作为宗旨。如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基金办去年在制定基金申报指南的时候,就体现了这些重要诉求。还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比如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代表国家水平的项目,就是出版基金资助的重点。“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一定要站在国家层面。”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陈亚明强调。

每年上半年,基金办发布下一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指南,明确资助项目的具体范围、重点、形式、出版介质以及申报数量、成稿率等要求。

出版单位填报项目申请书、提供样稿,首先经过当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再上报基金办。基金办年底前组织完成下一年度资助项目专家评审工作。专家从出版国家出版基金专家库随机抽取,每个项目,至少有5到7位专家背对背的评审,独立写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具体评审意见。2/3以上专家认可了,才能进入学术专家和出版专家组成的复评环节,终评由出版专家和财务专家重点评价其出版价值并提出拟资助金额。另外还有基金委部门联席会议、基金委会签,从申报到评审,一共9道门槛。严谨规范,成为资助项目质量的重要保证。

基金委成员单位会签后,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公示期满后,经基金委批准,通过媒体予以公告。

项目立项以后,要和出版社签一个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从协议书签订开始,就进入到项目的监管阶段。当年能够完成的项目,经费支付一定的比例,等项目全部完成,结项验收合格以后,才能拨付尾款。对于跨年度的项目,首拨款只有30%或者20%;续拨款根据基金办要年度检查其完成情况后下发,最后还要留一部分尾款。“国家是在用纳税人的钱支持我们的文化发展,必须把它用好。”陈亚明说。

在出版基金办,每一个环节都要按制度来执行。如果出版社来谈业务,一定要两个人同时接待。“尽可能把各种权力都放在监督之下。”陈亚明说。

鼓励原创 助推精品

尽管一部《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制度汇编》已经厚达297页,基金办依然要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评审立项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比如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每个出版社最多可以申报3个项目,但社与社之间出版能力确实存在差异,量的增长基数做大和申报质量如何同步提高?“怎么在‘高原’的基础上推出更多‘高峰’产品;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推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出版产品”,这都是国家出版基金办近期考虑的重点。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的创新,包括传统文化,也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否则,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国家出版基金在鼓励出版创新创造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第一,面对出版单位申报大项目较多的现象,限制集结类、拼凑类项目的申报,要求出版社申报项目中有一个必须在50万元以下,鼓励原创的中小型优秀项目申报。“资料的集结整理当然有其传承的价值,但思想性的创新和创造,相对来说可能会少一点。维特根斯坦的书,几万字,就把他整个思想体系建立起来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是他最重要的两本哲学著作,篇幅也不大。再如航母的电磁弹射技术,如果用文字表述出来,也不会是大部头。由此来看,中小型项目中,原创的价值,新的出彩的东西,可能会更多些。”陈亚明分析说。

第二,为了保证时效,重点主题出版项目,特别是列入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题出版重点项目的,可以先出版后资助。

第三,基金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有很好的衔接。凡是列入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基金鼓励专家给予重点关注。

“十年,只是一个新开始。”陈亚明谦虚地说。国家出版基金不仅仅要助推精品出版,写就一部中国出版精品史;他们的期待更在于,为这个进入复兴进程的民族和国家,提供文化和精神的基石与标杆。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