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文学可以让世界变小”
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主办的“2018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合作研修班”近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41名出版翻译界代表和汉学家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研修活动。这是为加强国际文学翻译和出版领域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中外优秀文化作品互鉴传播,增进中外人民相互了解而设立的官方研修项目。该研修班自2015年举办首届以来,以文学出版为基,以翻译合作为桥,有力地推动了中外文学出版作品译介合作。
海外翻译家:通过文学了解中国
参加本届研修班的缅甸翻译家杜光民,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向缅甸读者推广中国文学作品。近年来,他翻译了《论语》,钱钟书的《围城》,莫言的《蛙》《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2015年,杜光民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来领奖时,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去年的研修班上,他见到了莫言和余华,有了和他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他说,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缅甸是中国的邻邦,中缅两国山水相连,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杜光民表示,在缅甸,有很多读者都熟悉中国的四大名著,缅甸很早就已经把《红楼梦》翻译成缅文了,时间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缅甸的一位翻译家将其从英文版翻译成缅文版。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缅甸读者熟悉鲁迅、老舍、郭沫若、茅盾等。当代中国作家里,他们最熟悉的,当属莫言。
在杜光民看来,文学是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窗口。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不同,翻译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家,我们应该将中国文学和文化更加丰富、完整、准确和全面地介绍给本国读者,让他们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去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和近年来发生的变化。”
本届研修班的另外一位学员,来自波兰的马乌戈热塔-雷利加,是华沙大学汉学系主任。她翻译过《唐诗选》《孟子》《墨子》《荀子》,沈从文的《边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马乌戈热塔-雷利加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历史已有30多年。“我亲眼看到了这30多年中国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超乎想象。”她表示,现在波兰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已经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作品。
作为一名翻译家,马乌戈热塔-雷利加认为文学翻译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工作。“翻译是最好的阅读文学的方式,作为翻译家,我们必须很仔细地阅读每一个句子,很认真地考虑每一个字词,我们必须找到最好的办法,把这些句子和词语转换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她说,“我们需要深入原文,感受它,甚至‘看透’它。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文学是一个民族灵魂的体现,阅读文学是了解一个国家的很好的途径。所以翻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互相理解的重要工具。”
麦家:翻译家使我变成无数个我
作家麦家的小说作品如今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发行。在本届研修班上,麦家表示,是翻译家将他变成了“孙悟空”,“他们将我的读者扩展到全世界,使我变成了无数个我,因为翻译家们,我的生命被无限拓展了,这是我最大的荣幸”。
经由翻译,不同的语言能够实现沟通,麦家身受其益。他的写作受西方欧美小说影响很大,而最初,那些原版小说对他来说就是天书。“正是有了包括李文俊、杨宪益等在内的一大批翻译家,他们翻译了大量的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拉丁美洲的文学作品,我看了它们以后学会了写作。同时,它们让我内心变得宽广,五彩斑斓,使我更加热爱生命,也更加想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生命的魅力。”麦家说,他因此非常崇敬翻译家。
“世界很大,文学可以让世界变小。”麦家迷恋文学,“它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柔软、宽容、明亮、丰满、细腻,使我们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也能感知人世间的温暖,这些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因素。文学让我们变得更加像人,是让我们变得崇高、向善、向美的一个非常好的通道。”
如今50多岁的麦家称自己深刻体会到,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和世界是“零距离”的。他对参加本届研修班的国外翻译家们说,“当我们站在世界面前时,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通过你们让全世界了解我们。所有的冲突都是因为误会,所有的误会都是因为不了解,所有的了解都是从你们手上开始的”。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方式和成果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副司长赵海云介绍,2017年,中国输出的图书版权达到10670项,引进的图书版权达到18720项,中国已经跟世界50多个国家签订了“互相翻译出版对方经典作品”的协定。其中,相当比例的版权引进和输出是文学类作品。同时,近年来设立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已经资助了约1万种中国图书对外翻译出版。已成功举办了11届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共表彰了来自44个国家的108位在介绍、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外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
“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点之一。”赵海云表示,《三体》《解密》《青铜葵花》《射雕英雄传》等一大批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三体》的海外销售量目前已经达到了几十万册,麦家的《青铜葵花》2017年进入了《纽约时报》评选的畅销书排行榜前十。
近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积极致力于将中国文学与文化推向国际舞台。该社与世界各国的汉学家、版权代理公司、出版社合作,将中文图书输出到世界各地,不仅输出品种不断丰富,输出地域也从亚洲国家拓展至北美洲、非洲、欧洲,乃至阿拉伯地区。
“当代小说是我们主要向海外推广的内容。”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肖丽媛表示,因为旗下有贾平凹、格非、毕飞宇等一批当代重量级作家,出版社向海外推广作家本人和他们的作品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毕飞宇的小说版权卖了十几个语种,被输出到美洲、欧洲和拉丁美洲,为作家赢得了国际声誉。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当下很受欢迎的奇幻作家江南、玄色、马伯庸等人的作品,并推广到海外。“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向全球传递更多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肖丽媛说。
肖丽媛介绍,人民文学出版社如今也在不断探索版权“走出去”的方式。比如,代理不同作家作品的海外版权,寻找合适的译者和出版机构;带着中国作家参加国际书展,走进国外的大学校园和文学机构,直接面对海外的译者、编辑、出版人和读者,通过有效沟通,使他们了解中国作家,实现中国作品“走出去”;直接聘用对中国文学有浓厚兴趣和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外籍人士作为版权代理人;和海外出版社合作开展“互译模式”,“互译工程”系列的第一本书即将在意大利出版。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和国外汉学都在发展。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时代的呼唤,中国文学到了和世界文学携手并行的时代。”肖丽媛说,“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各国的译者、出版人的共同努力和持续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