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走向复兴的基层故事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业庭 时间:2018年09月03日 字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广大文化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民族发展的根与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生命活力,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40年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之路,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与热情,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诗路古驿唱新曲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位于浙江新昌的天姥山古驿道,是古代文人墨客心中的一座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50多位文人墨客,都曾在那里游历吟诵,留下了一大批灿若星河的诗作。然而,这条“唐诗之路”却在其后沉寂了千余年。今年6月,一条回响着文化遗韵的唐诗之路活化工程在新昌拉开帷幕。

走进唐诗之路沿途的班竹村,立刻被诗风遗韵包围起来。鹅卵石铺就的小径,被踩得锃亮,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诉说着古唐诗之路的风采。班竹村巧打唐诗文化牌,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高峰时日接待游客量有六七万人。“靠发展文化旅游,现在村民年人均分红有5万多元。”班竹村党支部书记章必才说。

沿班竹村前行,翻过天姥山是横板桥村,这里是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近年来,村小学改建成唐诗驿站(文化礼堂),村民们自发组建锣鼓队、管乐队和舞蹈队等文艺队伍,定期开展打太极、唱戏曲等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地继承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自古就有研究、梳理和总结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

非遗成了香饽饽

山东烟台芝罘区南部新城的1861创意产业园区,从外部看并无特别之处。可走进园区,立刻从都市的钢筋水泥来到了非遗的世界,制陶、木艺、剪纸、绒绣、雕刻等各种工坊星罗棋布。

8月29日一早,记者在烟窑陶坊看到,陈志雄带着徒弟忙着为孩子们的体验活动做准备。烟窑陶坊不以销售为目的,这里更像是一个制陶体验和技艺培训场所。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陈志雄,是烟台制陶行业的拓荒者。前些年,他曾有种孤独感,不仅因为陶器在现代社会使用得越来越少,更因为制陶手工艺可能后继无人。

1861创意产业园区几年前以优惠条件邀请陈志雄的烟窑陶坊入驻。同时,烟台当地中小学纷纷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等活动。一些学校开设了陶艺课但缺乏师资。陈志雄的烟窑陶坊因此成了香饽饽,开始为学校培养陶艺老师。

木艺体验在园区也很受欢迎。玖木工房是园区里一家木艺工作室。工作室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艺品,这些木艺品并非为销售而制作,很多都是学员们体验活动的作品。学工业美术设计的毕湘龙开设这家工作室,就是为了推广他心爱的传统木工手艺。如今工作室的5位老师,常年为学员们做传统木工手工艺培训,忙得不亦乐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天山乐享文化大餐

8月16日下午,一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奏响时代乐章”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在新疆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上演,来自该镇各村的300多名农民和学生,将秧歌《好日子》、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古典舞蹈《墨·韵》等节目搬上舞台,为各族群众送上了一份精彩绝伦、内涵丰富的文化大餐。

这样的演出,2个多月已经举办了14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在阿克苏地区,这样的文化活动并不新鲜,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的画面比比皆是。

阿克苏地区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党组副书记、纪检组长李明晖介绍,今年以来,阿克苏地区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示范点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国学诵读、太极、秧歌、戏曲等文化惠民活动,引领基层各族群众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34岁的果海尔·萨伍提参加了16日的演出。“以前我只会跳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学了古典舞蹈《墨·韵》后,我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魅力独特,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阿克苏市委常委、阿依库勒镇党委书记桂美军表示:“先进文化的引领提供了思想保障,农民群众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更加坚定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好、祖国大家庭好,一定会牢记党的恩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