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当经典遇上音乐
音乐性几乎是汉语言与生俱来的审美属性之一,自古诗词都可以拿来吟咏歌唱——
当经典遇上音乐
《经典咏流传》节目资料图片
近来,一档名为《经典咏流传》的诗词音乐文化节目在央视一套开播。传统的古典诗词被改编成一首首流行歌曲,在现代化的舞台上全新演绎。它们中有说唱版《三字经》,有摇滚版《将进酒》,有民谣版《天净沙》,甚至还有英文版的《登鹳雀楼》……节目不仅形式新颖,更有许许多多流行乐坛的明星加持,让这些传统的经典再度成为时尚和流行。
该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巨大的反响,除了对音乐作品的认可和对评委解读的共鸣,还有很多网友在评论中感慨,如果早点有这些好听的音乐,再长的诗词都能轻松背过!回想一下,我们发现其实这种表现形式并不陌生。最令人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邓丽君的经典歌曲《但愿人长久》。它几乎可以称之为“古词新唱”的开山之作,更是我们很多人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最青涩记忆。
诗词吟唱自古有之
诗词的歌唱并不是当代人的发明。自古诗词都可以拿来吟咏歌唱。
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记录了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说当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个好朋友出来聚餐,碰巧有几个歌女在场唱歌助兴。他们就打赌说要比试比试,看谁被编入歌词的诗作最多,谁就最棒。结果王昌龄和高适的诗频频打榜,王之涣的却动静全无。王之涣傲娇地表示:“刚才这几个水平不够,她们也就唱点下里巴人的词罢了。我这种阳春白雪的作品她们掌握不了的。“然后反手一指那个最棒的歌女说:“要是这个妹子唱的还不是我的作品,我这辈子再不跟你们比高低了。但若唱的是我的诗,你俩就好好拜我为师吧!”果然不负所望,最好的那个歌女唱的恰恰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得意坏了,笑骂其余二人:“怎么样怕了吧!”三个好朋友遂笑成一团。
这个著名的故事,很好地为我们再现了唐代风靡吟诗唱曲的社会风貌。
从语言到音乐
对于汉语言来说,音乐性几乎是其与生俱来的审美属性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汉语的声调。相较于现代汉语来说,古汉语的声调更为丰富多样,方言口音的不同也会带来独特的变化。这些高低起伏的声调依照语义排列,好似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一般。再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简单的修饰,如延长、停顿、上扬、下覆、加花等,一段专属于这段文字的半读半唱的吟诵旋律就这样流淌起来。这种形式节奏自由,调式多变,个人色彩非常强烈,甚至同一首诗歌每吟诵一次效果都不一定相同,学习方式大多也是靠口传心授。据一些老先生们回忆,小时候他们就是这样跟着先生的调子摇头晃脑地记念。有了调子,原本枯燥生涩的文章立时变得朗朗上口,容易记诵。这就好像在节目中王力宏和观众互动时说:“《三字经》都会背了吗?多听这首就会背了!”再借用一句时髦的话说,这就叫“带得动”。
古人除了通过这种介乎于读和唱之间的吟诵来体味、交流和传承诗词及其蕴含的情感之外,还有很多旋律感更强、节奏更明显的愈发成熟的形式,这便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歌唱。我们姑且可以简单地把它们理解为“古人的流行歌曲”。这些诗词配有曲谱,可以和着丝竹管弦伴奏吟唱。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曲调有一部分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现今流传下来的古谱如《魏氏乐谱》(明)、《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清)、《碎金词谱》(清)等中,便收录了很多成曲。如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等。这些典籍有些也有翻译成简谱的版本。我们当代人可以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献,窥见古人吟唱诗歌时的典雅风姿。
吟咏歌唱是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
文学的诵读、吟咏或歌唱,其最动人心魄之处不在形式、也不在技巧,而恰恰在乎于情感。《诗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之所至,遂呼之而出,层层推进。初者咏叹,而歌者又甚。若犹还不足,则手舞足蹈、击节踏歌,极尽一切宣发之能事,最终寻得与诗文情感的契合点方肯罢休。到如今,当代人表现情感的方式更加多样,审美也各有不同,甚至对诗词的解读都有了全新的角度,因此再现和演绎诗词的形式自然愈加丰富多彩。在表现对传统经典诗词理解的方式上,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某些传统的形式,而可以以更多维度的视角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进行全新的尝试和开拓,给这些经典作品注入新时代的活力。无论是高亢的重金属,还是美轮美奂的光电舞美,还是回归本真拨动琴弦悠悠低诉,只要能够表达我们个人对诗词作品的理解,都不妨大胆地尝试碰撞。选择你认为最恰当的方式,去感染所有欣赏到这场华美绽放的人,去感受跨越千百年的灵魂对话,去倾听它对你的回应,也借此向那些无法超越的经典致敬。或许,李白听了凤凰传奇演绎的摇滚版《将进酒》之后会抚掌兴叹:“噫吁嚱,还能有这种操作!”
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真挚的情感能跨越千年而不朽。以当代音乐的形式再现,其实质是不同艺术语言间的通感。因此,小小的苔花绽放出的牡丹之辉温暖了无数当代“小透明”的心房;古拙的来甦唱出的夕阳西下搔到了无数只身在大城市闯荡的“断肠人”心头的凄凉;怀抱“铜琵琶”的教授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嘶吼炸出了无数职场失意之人新的希望……当你看到这些诗句,听到这些曲调,内心深处那些深埋已久的情绪便会瞬间被唤醒。安慰着你的失意,鼓励着你的软弱,坚强着你的脊梁。古今同情,句句戳心。只待你平复心绪后徐徐吐出一句:“古人诚不我欺也。”你会发现,即便是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这些经典照样能够唤醒时代的共鸣。古今情感的共融为这些传世的经典再次迎来了新的春天。谁说经典的诗词作品失去了生命力呢?
(作者杨天熙 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山诗社吟唱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