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廿七座藏书楼流淌古城千年书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海楼(含孙诒让故居)鸟瞰图(孙凛/摄影)
近日,一则名为“从北宋到民国,27座藏书楼见证古城瑞安千年文化”的新闻,让很多读书人对地处温州南部的小城瑞安投去艳羡的目光。
在这则消息中,除了早已名声在外的晚清著名私家藏书楼玉海楼,包括始建于1102年的最早官府藏书楼经史阁、最早的寺院藏书楼闲心寺经藏等二十多座瑞安历代藏书楼的相关资料被首度公诸于世。这些,源于当地筹备一年多时间精心梳理而成的“若海浩瀚———瑞安历代藏书楼展”。作为一个县级市,能通过展览的形式单独展示本地的藏书楼历史,敢如此做的瑞安,自有她的底气。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瑞安古城,不仅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更是个文风鼎盛、人文荟萃的瓯越古邑。据2003年《瑞安市志》记载,隋朝以来瑞安共有文武进士300多名。自宋代起更是人才辈出,先后培育出开“永嘉学派”先声的陈傅良、集“永嘉学派”之大成者叶适、撰《琵琶记》成为南戏鼻祖的高则诚、以及朴学大师孙诒让等国之栋才,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在瑞安城关小沙巷口,曾有一座振文坊(1955年已拆),悬挂着“比户书声”匾额亦是佐证。
文人志士的层出不穷,使得瑞安的藏书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在当地,藏书楼尤其是私家藏书楼的盛行就如此次展出的展名———“若海浩瀚”一般。玉海楼的创建者、孙诒让的父亲孙衣言曾在《玉海楼藏书记》中用“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来形容自家为数众多的藏书。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今留存于世的藏书楼已为数不多,且大多书去楼空,但记者在瑞安实地采访中深切感受到,当地百姓对读书、藏书的热情有增无减。而透过这样一场跨越时空的展览,无疑将激起更多读书人、爱书人对藏书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记者的探访,从此次展览的所在地玉海楼开始。
瑞安藏书,若海浩瀚
玉海楼,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坐落于瑞安市区道院前街,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迈过石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嵌在台门上由清代礼部侍郎李文田所书的“玉海楼书藏”石额,左右“玉成桃李,海涌波澜”的青石联为郭沫若所题。穿过台门,步入天井,迎面矗立的便是两层高的玉海楼,前后厅堂分别悬以郭沫若和清工部侍郎潘祖荫所书的“玉海楼”匾额。
说起玉海楼,不得不提它的主人—————孙诒让和他的父亲孙衣言。孙诒让出生于1848年,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官刑部主事,中国考释甲骨文字的第一人,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称,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其父孙衣言,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有“晚清特立之儒”之称。尽管不到20岁时就中举人,但孙诒让的仕途并不顺畅。由于饱学多才,清代高官张之洞等多有举荐,但孙诒让均推辞不就,一心回家读书,并兴实业办教育。1888年,他与父亲孙衣言一起兴建了专事藏书、读书的玉海楼。
前后二进的玉海楼,面阔五间。其二楼,便为当年孙氏父子藏书之所。鼎盛时期,玉海楼曾藏有古籍八九万卷,均为父子俩四处搜求所得,其中不乏孙氏父子手批校本、乡邦文献以及众多孤本、善本。历经岁月动荡,1947年至2013年,玉海楼的藏书分别转藏于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温州市图书馆、瑞安市博物馆保存。
难能可贵的是,当年的玉海楼虽是孙氏私家藏书楼,却也敞开大门向公众开放,不少当地青年、文人、学者乃至名流皆成为了玉海楼的座上宾。鸦片战争之后,孙氏父子目击时艰,认定发祥自瑞安的永嘉学派“学术之正,其效鉴于人心风俗,而蔚为人才”,可以振敝济世。在他们的倡导下,玉海楼亦成为当时研究和发扬永嘉学派、重振务实创新的事功学说之中心。
穿过玉海楼步入后院,便能看见与之相连的玉海楼主人孙诒让的故居。“若海浩瀚———瑞安历代藏书楼展”,正在此展出。展览分为“书香满邑”和“小楼纪胜”两个单元。“书香满邑”,通过古籍文献、玉海楼刊印雕版等实物和图片,展示瑞安市的藏书楼分布及现状等历史信息;“小楼纪胜”,则通过历史发展的时间序列展开,分为“繁华一时的宋元时期”“万象更新的明清时期”“兼容并蓄的民国时期”三部分,从楼、主人、藏书用印与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放眼瑞安历代藏书楼,真实还原历史。
由于场地有限,展出的大多数内容都通过展板的形式体现。殊不知,看似较为简单的展览,却足足耗费了主办方瑞安市文广新局一年多的时间用于筹备。瑞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易瑶瑶,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身为一个有20多年经验的文物工作者,最近这一年她没少跟人打交道———温州市图书馆、温州市博物馆、浙大图书馆的专家以及一些民间藏书高人……只要能够找到相关“佐证”瑞安历代藏书楼的线索,她一个都没放过。
“哪怕只是一枚印章或者一段史料记载,我们都必须从浩瀚的古籍中找到它们的真正出处。我们这次展出了瑞安27座历代藏书楼的相关资料,但并不表示瑞安就只有这27座藏书楼。就我所掌握的情况,瑞安历史上有近50座藏书楼,只不过有一些还缺乏对应的详细信息和‘佐证’,一旦未来有新发现,我们还会及时向社会发布。”易瑶瑶说。
即便如此,眼下有关这27座藏书楼的史料也已为瑞安的藏书楼文化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脉络。就拿繁华的宋元时期为例,当时造纸业以及雕版印刷技术日趋成熟,藏书主要分为官府藏书、寺院藏书、书院藏书以及私家藏书等四大体系。而在彼时的古城瑞安,这些藏书楼早已蔚然成群,并持续繁华了400多年。据易瑶瑶介绍,瑞安最早的官府藏书楼经史阁、最早的寺院藏书楼闲心寺经藏、最早的私家藏书楼邵正阁,以及最早的书院藏书楼仙岩书院,串起了瑞安藏书楼历史上四大体系最为完整的时期。
“就拿书院藏书楼来说,它是随书院兴起而出现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书院的教学活动。仙岩书院,是由陈傅良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至十三年间创立于仙岩并设私塾授课,原本我们没打算将它算在瑞安的藏书楼之列。但在整理史料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首名为《病余久不趋郡且迁仙岩书院于屋西有怀同志》的诗可以‘佐证’陈傅良曾将书院迁到了瑞安的澍村居所西首,其中还提到‘作屋皆三益,藏书可万家’,可见书院中的藏书相当可观。”易瑶瑶告诉记者,对于展览中所介绍的每一处信息,她都力求做到有史有据。
和那些预设了档期的普通展览不同,栖身于孙氏故居中的瑞安藏书楼展长期免费对公众开放,其目的想必是为了让更多人在领略玉海楼风采之际对瑞安的藏书楼文化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用厚重的历史文化激发他们的读书、藏书热情。
家门口的城市书房,有温度可阅读
在玉海楼的后花园,就有一处名为“玉海缥缃”的城市书房,会让很多参观者情不自禁慢下脚步。在完成藏书使命后,玉海楼腾出了两个房间为当地百姓营造出了这样一个有温度、可阅读的城市书房。
站在书房的屋檐下,眼前的花园曲水流觞,绿树点缀,满目生机。一转身,花窗漏影,轻纱飘逸,50多平米的阅读空间敞开着怀抱欢迎所有人,切身感受这里实实在在的书香气。记者看到,参观完玉海楼和藏书楼展的游人,大多会在此停留片刻,一览书架上的书,或者干脆抽上一本,坐下细细品味一番。
78岁的郑育友和74岁的陈希雁是“发小”,两人都是瑞安小有名气的藏书家。自从玉海楼添了城市书房,他俩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尽管他们的家在距离瑞安市区30多公里的湖岭镇大同村,但每每“进城”淘书、求书,路过玉海楼附近时两人总会不约而同地进来小坐一番。
记者见到他俩时,他们刚从温州文博会的书展现场买回一大袋和温州有关的新书。郑育友说,他从小酷爱看书,从连环画到诗歌小说,再到后来的地方文献、乡土文学,他和书结缘了一辈子。
年轻时,他们从湖岭镇到瑞安来上学,每次都要先走上十多里路到码头,然后坐着小船晃悠三个多小时到瑞安。“基本上坐一次船,就看完一本书。”陈希雁回忆道。这些年,路好走了,来回市区的时间大幅缩短,但两位老人带着书出门的习惯并没有改变。
如今,他俩出门是踏着当地新书出版节奏来。陈希雁告诉记者,他每年花在订报上的钱就有近万元。只要报纸上一有新书的消息,他们便立即行动,第一时间去将它们买到手。有时候,碰到一些印刷量较小、书店里没卖的书,他们就会想尽办法打听到该书的作者信息,然后上门求书。
退休以后,郑育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温州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上。“温州所有县志、乃至村志我基本都集齐了。”不仅如此,郑育友还着手研究编撰新的地方文献。“《湖岭片区志》《桂峰华侨志》……从1998年至今,我差不多每年都编一本书。”边给记者介绍,郑育友边拿出了他的最新作品———《瑞安现代文学史稿》。这本近400页的新书以时间为序,将1917年至1949年瑞安籍作家的代表作品悉数归纳。“我现在每天除了看书,就是写书、编书,也算学有所用,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延续瑞安厚重的历史文脉。”
尽管上午已经在书展买了一大袋书,但临走时,陈希雁还是从书架上挑了几本书借走。只见他拿出身份证在机器上轻轻一刷,便完成了借阅手续,这些书在整个温州地区的图书馆、城市书房乃至农村的百姓书屋都是通借通还的。
在玉海楼这间古色古香的城市书房里,还有几位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每天都会按时前来,整理摆放读者借还的书籍,打扫卫生。这是一支代号为“0225”的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黄晓霞告诉记者,在去年得知城市书房开业后需要招募“认领者”后,他们毫不犹豫地报名承接下了玉海楼城市书房的服务工作。“像陈福生、刘光增两位退休老人,都六七十岁了,还每天坚持来‘上班’,在工作完成之余,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坐下安静地看会儿书。要知道,以前能来玉海楼里看书的,最起码得是文人学者,但现在有了城市书房,每个人都能自由进出,根据自己的需求借书、看书,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四年前,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推出一项创新之举:开出全开放、纯公益、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而今,短短一年间,瑞安也在全市各个区县开出了10家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名曰“玉海缥缃”,“缥缃”一词,本就有书卷之意。
瑞安市文广新局,是“玉海缥缃”项目的牵头单位。该局的李刃局长,同样是从玉海楼里走出。作为曾经的瑞安市文物馆馆长,李刃一直在思索的,是如何将流传至今的瑞安藏书、读书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比寻根历史更重要的,是如何扎根现在,深耕未来。从古至今,瑞安人一直与书为伴。我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开设城市书房,就是为了给那些想看书、想学习却没有合适场所的人,提供一处便捷安静的研习之所。不需要办借阅证,只要身份证轻轻一刷,这些书房就随时为你敞开大门。我们的书房有的开在公园旁,有的开在街道转角处,有的开在文保建筑里,有的开在机关大楼内。书房内,有人借书读书,有人做作业、写论文,也有年轻人干脆用手机看电子书。今年,我们还将继续开设10家城市书房,进一步弥补资源的不均衡性,让渴望知识的瑞安百姓能在15分钟内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房一隅。”
从心兰书社到“玉海缥缃”
走出玉海楼,便是公园路。对面不过数十米之隔,是又一处值得一书的浙江省文保单位———心兰书社。晚清时期,瑞安教育普及伊始,习文之风日盛,尽管私家拥有大量藏书,众多寒门学子却苦于无书可读。当地一群思想进步、胸怀大志的下层士绅,为了解决本邑众多学子无书可读的窘境,于1872年在那里集资创办了一所面向公众的心兰书社,它比京师同文馆早了26年,比上海强学会“强学书藏”早了23年,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具有公共藏书性质的图书馆雏形。
心兰书社的首倡者,是当时的社会名流许启畴,他连同陈虬、陈国桢等进步开明人士,集约20人,筹资聚书。创办之初,由20人各出钱十五千,集资共三百千,用于购置书籍。剩余的集资款则购置了飞云江南岸的涂田四十亩,以每年所得田息数十千,再来添购新书以及日常的运营开支。
现在看来,当初的心兰书社不仅开启了“众筹”创业的模式,更早早地推出了“信用借阅”的新理念。心兰书社里的书,免费向瑞安以及周边人士开放,每人每次限借一本,如果所借书刊在借阅时间丢失或逾期不还,即登记在册,今后取消借书资格。
除此之外,在心兰书社的墙上,还列有八条借阅规则。一、每日阅书,上午九点钟起、十一点钟止,下午自一点钟起、五点钟止。二、阅书人受授归原,均须经司书报人手,不得擅自抽插,随意转给,以致遗失。三、阅书报人不得高声吟哦,恐声浪激荡,有碍他人思潮。四、如欲借阅之图书现正有人阅览时,须待其阅毕,不得强索。五、所阅之书,每次但取一本,阅毕然后换阅他本。六、阅书能用摘录工夫最易获益。凡阅书有欲摘录者,尽可随意抄写。惟纸墨笔砚,皆须各人自备。书中不得加评语,亦不得加圈点。七、阅图有欲影摹者,所用之纸,必先一验,方可影绘。因恐用纸太劣,则墨易透纸,或将原图污损故也。八、藏书期垂久远,观书诸生,须知珍惜,倘有墨污,擅加丹黄,以及卷页缺少破损折皴,点检后,照原书计价赔罚,如有保状,保人亦一律议罚。细读这些规则,感觉跟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已非常接近,而这也契合心兰书社创办的宗旨以及众创始人的新潮思想。
2015年6月,修缮后的心兰书社以展示的形式对公众免费开放,每周开馆仅两天。同为藏书爱好者的温州市宏安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键,与有关部门签订协议,由公司接手心兰书社的物业管理和开放接待工作。从那时起,王键开始思考如何让这座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焕发生机。
2016年,心兰书社划归瑞安市文广新局管辖。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除原有展示功能外,心兰书社开始恢复实用功能,以瑞安市图书馆分馆的形式,开辟出一个图书阅览和借阅的公共区域,每天向市民开放。为了进一步复原当年心兰书社的藏书场景和氛围,王键还将心兰书社的一个空房间布置成了古籍展示室,将自己精心收藏的100多册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古籍陈列在内,免费供广大市民参观。
随着“玉海缥缃”城市书房项目的启动,2017年心兰书社也成为瑞安市首批开放的城市书房之一。不仅如此,如今的心兰书社还兼备了文化驿站的功能。每月,王键总会想办法邀请瑞安当地的知名人士走进书社,举办讲座、对话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在他看来,心兰书社本是一个供清末贫苦民众学习知识的公共图书馆平台,它为当时无书可读的民众,开辟了一个自由的学习场所,开启民智、普及新学,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而学子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及砥砺,也造就了陈黻宸、宋恕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物。作为“永嘉之学”的一次成功实践,心兰书社为培育近代维新变法思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在保护好它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心兰书社的平台作用。”王键告诉记者,他正在酝酿筹划一个名为“心兰芸香”的互助学习促进沙龙,想通过挖掘并吸纳瑞安本地的高端人才,发挥各自优势,激发众人潜力,形成定期的“头脑风暴”。一来可以传承文脉,还原心兰书社当年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来也能集聚民间力量,将更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瑞安市图书馆馆长王晓东看来,从古至今,瑞安人爱读书都是出了名的。为满足当地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现在每年他们都要组织400多场次的各类文化活动,当地的图书借阅量也始终名列前茅。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书房、百姓书屋以及文化驿站的出现,瑞安百姓的学习热情正在被进一步激发。
“苹果姐姐”是一位幼儿园教师,每周六她都要作为志愿者到瑞安市图书馆,给小朋友上课讲故事,教他们做手工。她说,这个“小蜜蜂采书蜜”亲子绘本阅读活动,由于报名人数众多,每次都要通过摇号来产生参与者的名单。
在瑞安城市学院,每周一期的城市读书会活动同样吸引了不少粉丝。每周小编会选取适合朗读的文学作品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由听众根据要求自行录制作品投稿参与,读书会再从投稿作品中选取优秀作品展示。众多参与者中,既有专业人士,又有热情的普通市民。
李刃透露,在瑞安市的外滩广场,今年将有一个400平米的城市书房向公众开放,其中会专门辟出一块朗读者区域,供热爱诵读的市民使用。“‘比户书声’曾是小城瑞安的美誉,尽管这块匾额早已消失,但我希望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瑞安的书声在万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