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以创造史诗的雄心和能力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向云驹 时间:2018年04月19日 字体:

以创造史诗的雄心和能力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对新时代文艺队伍建设问题的学习与思考

文艺从来就是离不开人民的,文艺必须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文艺创作必须在真实揭示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感染人、影响人、引导人,人民才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母体和生命之源,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及其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追求,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职责和神圣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是推动文艺不断繁荣发展的发动机和永动机。

党的十九大引领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新时代带来新精神新气象。文艺是时代的风向标。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进程中,文艺工作者应该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文艺工作者应该率先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是因为有伟大的中华文化给予有力的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文明彪炳史册的壮丽画卷,给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自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强国是题中应有之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的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文艺工作者要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要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要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就必须坚定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来自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仅有5000年的光辉历史,而且也是人类文明史从未中断的文明,它一直与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相伴而行,积累了无比丰厚的资源,也为中华民族战胜困难、走出苦难、创造辉煌发挥着振衰起颓、砥砺奋进的精神作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与伟大是由它的文化艺术的优秀与伟大铸就的,也体现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中。我们的文化自信,其次来自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艺创新能力上。中华民族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无数不朽的文艺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长廊,为丰富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宝库贡献了中国智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新的文艺高峰,形成了文艺史上群峰并峙的局面;某一个时代文化停滞之际,必有新的创新力量滋生,“文起八代之衰”,文艺是在一次次创新中不断开创新局,不断迎来新生。我们的文化自信,再次还来自于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所蕴藏着的伟大变革、伟大实践、伟大进步。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是一切优秀文艺的禀赋。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的杰出贡献,取得的文艺成就,确立的文艺方向和获得的文化先进性品质,都由此而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雄心来自信心,能力源于自信。只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就能从生活中获得无穷的源泉,从人民中获得无穷的力量,从文化中获得无穷的滋养,从历史中获得无穷的启迪,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文艺工作者应该率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文艺要服务于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就精辟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文艺繁荣发展的历程和这个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都说明,什么时候正确地把握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什么时候文艺就得到健康发展;什么时候文艺创作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品力作,赢得人民群众普遍赞誉,那一定是我们的文艺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揭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文艺的典型形象和情感表达从小我进入到大我,以个性表达传达了人民普遍的精神和情感,达到了时代的高度。文艺从来就是离不开人民的,文艺必须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文艺创作必须在真实揭示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感染人、影响人、引导人,人民才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母体和生命之源,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及其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追求,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职责和神圣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是推动文艺不断繁荣发展的发动机和永动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也必将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最生动形象的写照和范式,是这一历史图景的生动缩影。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文艺工作者应该率先推动文化创新,让文艺代有人才。文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文艺繁荣的广度和深度;文艺名家大师和力作杰作的多寡决定着造就文艺高峰的高度和力度。从文艺队伍的结构上看,我们必须重视人才的两个端口。一是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和青年文艺家素养的提高。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文艺从来就是一个充满朝气和理想的领域,文艺史上从来都不乏青年才俊惊天一鸣的奇迹。文艺界也要大力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二是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第二,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第三,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第四,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这些希望,正是成就和衡量德艺双馨名家大师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标准。从文艺家思想、艺术、道德、品格、修养、素质上看,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文艺家的个人修为品质是决定文艺前途的重要因素。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首先,抖擞精神、奋发有为,撸起袖子加油干,应该是文艺队伍必备的精神面貌。其次,要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巩固和提高文艺队伍思想上的先进性、艺术上的创新性、作品中的人民性、情感上的丰富性。第三,在文艺家人格修为上“倡导讲品格、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艺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强健、美好、高尚的人格修为和精神情操,就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杰出的进步的灵魂匠手。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这是文艺史已经反复证明过的一条铁律。第四,必须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对当代文艺创作和文艺队伍的一个鲜明的要求,也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导向。第五,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创新来自于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的氛围,以及这种氛围激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文艺的创新体现在文艺原创力的蓬勃生长和佳作迭出,文艺的创新也会激发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文艺创新不仅体现在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的追求上,也展示出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样宏大的理想。以创造史诗的雄心和能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队伍建设的鲜明特色和基本要求。

(作者系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