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躬耕煤海二十年——记潞安集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琚红波
他是潞安集团王庄矿边角煤掘进队的一名普通职工,躬耕煤海二十年,始终怀揣感恩之心,从普通工人到工匠典范,爱岗敬业,从不言苦。
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锚杆支护技术,勇于创新,不断优化施工工艺,传承工匠精神,让青春闪光,荣耀煤海。
他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琚红波生长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王庄矿机修厂一名维修工,父亲经常要深入井下修理采掘设备,上井后总是翻书学习,并经常与琚红波交流,讲井下一线的工作特点及环境状况。父亲为家打拼,爱学习的习惯,深深影响着琚红波,让他对技术、井下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9年,琚红波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煤矿掘进一线工作。初到几百米的井下,他感觉巷道深邃而潮湿,作业时工作面煤粉也比较多,不仅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还随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但是琚红波没有因为井下的环境打退堂鼓,拒绝了家里找关系调换工作的要求,毅然下了井。作为新工人,琚红波从架棚工干起。一开始就是抬工字钢。当时井下掘进队组的支护是工字钢棚,一根3米长的工字钢重量大概是160斤,每架6架棚,就需要18根工字钢。琚红波和工友们就一起抬,不仅是汗流浃背,而且肩膀也磨破了。右肩破了换左肩,左肩再破就换依然红肿的右肩。虽然这样,但琚红波始终坚持着,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
“练技术没有捷径,只能多学、多练!”
2002年,王庄矿开始试行锚杆支护巷道,工字钢支护逐步向全锚支护过渡,琚红波所在队组也开始实行锚杆支护,自此,琚红波开始与锚杆结缘。一开始,琚红波连顶钻机都扶不稳。为了打好锚杆,琚红波勤学苦练重现场,班中刻苦练,下班查资料,潜心学习顶钻机的工作原理和故障处置技术,从锚杆打设方法,到锚杆支护原理、支护设计方法、锚杆支护技术规范,只要和锚杆有关的,他都想办法去学习,仔细琢磨。“练技术没有捷径,只能多学、多练”。琚红波如是说。凭着这股钻劲,琚红波现在打锚杆,只要用顶钻机打一个锚索孔,凭钻机钻进时的手感和钻孔流出来的水就能判断出,煤层厚度,夹矸层数和顶板岩性。十几年来,琚红波打设的锚杆,支护过的掘进巷道,没有出现过一次质量事故,并多次被评为精品工作面,免检工作面。同时,琚红波还积极尝试掘进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合理选择切眼施工工艺技术,使实验掘进机开切眼技术获得成功,为安全生产赢得了工作效率和掘进速度。
2012年,王庄矿积极上马一次采全高采煤新工艺,需要掘进大采高运巷工作面,琚红波经过现场摸索,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提出了实行两架循环一拉底的施工方法,大胆采用了“二合一”施工工艺,使该巷道成为精品工作面。该工艺与原施工工艺相比,每架棚节省时间15分钟。2017年,他采用了大坡度巷道台阶式施工法,解决了大坡度巷道进尺低的难题,平均每天进尺由1.8米提高到了4.5米,最高时达到6.3米,极大地提高了掘进效率。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近年来,随着综掘设备的更新换代,琚红波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才能在工作中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干,才能为自己铺就一条成长更广的成才之路。 “活到老,学到老”,“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两句话是琚红波的口头禅。他通过业余时间,自费参加了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先后取得了机电维护专业,矿山开采专业的两个大专毕业证书以及中国矿大矿山开采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书。2008年,他顺利通过煤炭技能鉴定中心的考核,被集团公司聘任为技师。理论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加上多年过硬的实操技能,使琚红波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其对设备的合理化改进和优化提出的很多大胆的设想和建议以及许多“小改小革”被矿上各个掘进队组采用,其中,对掘进机随机伸缩电缆的改造,掘进机内外喷雾系统的改进,临时支护前探梁以及护帮装置的改造,掘探一体化设备的改造,锚杆支护倍增器的改造……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提高了生产中的安全系数,加快了井下职工的工作效率,保证了井下设备的正常运转。至今,拥有国家专利十一项,发表专业论文五篇。
辛勤耕耘,终有收获。近年来,琚红波多次受到集团、市、省、全国的荣誉表彰,先后获得过山西省首届煤炭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支护工竞赛第六名,荣记个人“二等功”、“山西省知识型职工标兵”、“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三晋技术能手”、“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琚红波创新工作室也被山西省总工会命名为“山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