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时代,期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赵新乐 时间:2018年08月15日 字体:

编者按 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下,中国编辑学会、中国期刊协会日前联合开展了第二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17篇(组)文章入选。什么是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记者对入选推荐名单的期刊社进行了采访,并推出系列报道——《新时代,期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上、中、下)。

对于前来采访期刊好文章的记者,《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吕振亚都会先拿出几期这样的杂志——封面故事为《大外交》《雄安时代》《改革的海南命题》的《中国新闻周刊》。

这些是近年来吕振亚较为得意的作品,也是《中国新闻周刊》在承担对外宣传使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的缩影。

紧跟时代 观照现实

《中国新闻周刊》入选第二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的《雄安时代》由11篇文字报道和1篇图片故事组成。文章通过对雄安新区管委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多位规划专家的采访,首次对雄安新区成立的台前幕后、新区的近期部署和中远景规划进行详尽、权威解读。

“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大事,在大家普遍关心的选题上,选择好的角度切入,强化报道的可读性”,在吕振亚看来,这是《中国新闻周刊》主题宣传既获得主流认可,又赢得市场青睐的诀窍。

不仅是《雄安时代》,纵观获得推荐的17篇(组)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导向意识,几乎是每一篇入选文章的“必备武器”。

《瞭望》新闻周刊在“直挂云帆这五年”迎接十九大专栏报道中,刊发《永远为了人民的期待——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的深度报道, 用超万字的篇幅全面梳理、剖析和提炼了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这一根本逻辑内涵和思想体系演变。

《中国文艺评论》刊发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一文,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源出发,梳理了中国共产 党文艺思想的发展脉络,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帮助读者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基 础及思想内涵。

此外,《紫光阁》的“十九大报告解读”组文、《中国发展观察》的“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组文、《教学与研究》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文章,均围 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阐释和解读,成为体现党的意志、宣传党的主张的重要舆论力量。

在《上海支部生活》副主编侯肖林看来,导向意识是好文章之“魂”,如果不能坚持政治家办刊,不能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期刊宣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事实上,所谓主题宣传既可以是当年的宣传重点,也可以是中央要求的常年宣传主题。在今年入选的期刊中,《军嫂》虽然“名气”不大,却同样让人眼前一亮。 2017年9月,为配合当年征兵工作推出的组稿《携笔从戎 淬火成钢》聚焦大学生士兵,讲述他们从军生活的苦与乐,以及因军旅生活而收获的无法估量的人生财富,为大学生们树立标杆、指明方向。《前线》杂志推出的 《长城文化带:从农牧交错到民族融合》等3篇文章深入挖掘古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丰富题材资源,既展现了古都风韵又反映了时代风貌,同样广受好评。

抓住问题意识这个“牛鼻子”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新闻宣传的‘牛鼻子’。很多问题不是要不要报道,而是怎么报道、怎么发声的问题。”侯肖林认为,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就应按照“时度效”的要求,主动设置议题、回应问题,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上海支部生活》推出的《大城之治——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城市基层党建》包含了5个篇章——“制度创设篇”“人才队伍篇”“资源整合篇”“活力内生篇”“新兴领域篇”,所设置的议题就聚焦“创新社会治理”和“城市基层党建”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比如,城市街道体制改革如何让治理资源有效下沉、城市基层党建队伍如何后继有人、“散落”在城市各条块的战斗堡垒如何借由“组织”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在共治的同时如何有效激活自治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等,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意识。

同样具有问题意识的还有《学术界》的《中国改革和发展不断成功的原因》、《改革》的“打好‘三大攻坚战’笔谈”、《半月谈》的“乡村凋敝?十三种模式探路乡村‘新治理’” 组文,以及《财经国家周刊》的《新时代“经济学”》等文章。

《中国改革和发展不断成功的原因》从10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和根本原因,分析论证了中国成功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的必然性,回答世界关注。《新时代“经济学”》直面西方经济学中“市场经济不可能在落后国家产生”等思想,阐释了中国立足国情,根据自身体制构建国家治理 体系,持续取得的巨大成就。“打好‘三大攻坚战’笔谈”组文聚焦“三大攻坚战”中防范化解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当前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 出问题。

党的十九大结束后,《瞭望》率先推出了“省委书记的第一堂党课”系列报道,将各省“一把手”的宣讲重点与基层实际紧密结合,让报道更聚焦基层、聚焦一线, 抓真问题、实问题,不回避监督报道,既用实例宣传好十九大精神在基层的落实成效,也反映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走形变样问题,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入,推动十九大 精神“往心里走”。

《学术界》总编辑马立钊说,在思想多元化的时代下,期刊人必须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关注社会现实,同时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导向意识。

注重提出建设性意见

《改革》副总编辑文丰安认为,作为学术研究成果重要载体的学术期刊,不能只是学术圈的“自娱自乐”,而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将影响力向更广泛的群体延伸,使学术研究成果能够被政策层面更便捷地获取和认知。

“打好‘三大攻坚战’”笔谈文章,聚焦中央关注的现实问题,聚合业内专家最新观点,重点就如何解决问题予以支招,对于学术期刊做好主题宣传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中国科学院院刊》是中国科学院建设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核心传播平台。此次入选的“‘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组文,就 围绕我国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突出重要问题,提出了“以航运战略枢纽、战略通道和战略海域为切入点,整合各种资源,建设网络化的海外航运基地,提高 我国对全球航运资源的支配能力,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的具体建议。

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副主编杨柳春看来,与其他科技类期刊更侧重于微观方面的研究不同,《中国科学院院刊》通过对这些研究的“转化”,形成了支撑国家决策的“智库产品”。

“我认为,新时代下,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的标准就应该包括建设性,即侧重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非只分析问题。”文丰安这样说。

的确,发挥期刊的专长,从专业、权威的角度来解读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从理性、前瞻、建设性的角度就一些现实问题提供方案和具体建议,更好地服务中央决策,已成为众多期刊的自觉选择。

在浩如烟海的选题中,如何才能抓住关键“要害”?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如何才能挖掘到更深层的意义?在众声喧哗的环境中,如何才能发出准确而坚定的声音?

从第二届17篇(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背后的采编故事中,期刊人或许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头脑风暴碰撞出新思路

此次《中国科学院院刊》推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专题,是在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前夕组织策划的,以期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具有科学基础的决策建议。

“围绕国家战略开展的选题,比较容易的做法是组织策划宏观方面偏理论的文章,从微观角度入手支撑宏观战略是我们面临最大的难点。”《中国科学院院刊》副主 编杨柳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科学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越做越细、越做越小,但我们希望文章在突出科学特色的同时,不偏于纯理论分 析,对相关决策更有参考价值。

因此,编辑部在选题初期就跟首席科学家反复推敲,做好文章方向布局的顶层设计,兼顾不同角度研究者的观点。这种顶层设计对编辑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组稿策划人员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多次进行头脑风暴,对国内相关研究者和单位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

在杨柳春看来,这个过程是这一组文章能够引起较大影响的原因所在,也是难点之一。正是编辑部在组稿约稿时与科学家反复沟通,根据期刊要求对文稿进行反复打磨、反复修改,才能打通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化之路”。

为了避免“机械地重复做事”的惰性,达到“常做常新”的高标准,《上海支部生活》同样在选题策划和落实上下了不少功夫。杂志社在编辑部的选题策划会上,发 动全体记者编辑围绕做好“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城市基层党建”专题报道展开头脑风暴。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指定5名精兵强将组成报道方案撰写组,在副主编带领 下,对选题策划会上大家头脑风暴过程中碰撞产生的思想火花进行取舍、深化,形成方案初稿。杂志主编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后,在编辑部选题策划会上再次征求意 见,最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微调,形成宣传报道最终方案。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执行总编李强告诉记者,为了更准确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同时找到能够撰写高质量文章的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 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举行了特邀研究员理论务虚会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研讨会。相关人员从150名中心特邀研究员和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大会 发言、小组发言中精心选择主题和作者,并与作者多次就稿件进行沟通、碰撞,才最终推出《“学习‘7·26’讲话 迎接十九大召开”笔谈》专栏。

实地调研挖掘鲜活材料

“文章虽然阐述的是国家治理的宏大主题,但能够基于事实、基于一线调研,最大程度发挥深入实际工作最前沿获取最鲜活案例和时代新动向的工作方法,使得文章具有厚实的新闻事实支撑,显示出新闻调查的力量。”

这是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王磊对于《永远为了人民的期待——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一文的评价。

作为文章的执笔人,瞭望周刊社经济部主任王健君在刚刚接到任务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想清楚从何处着手来阐释“以人民为中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他前后走访了数十位研究马列理论、政治学以及宏观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听取他们的判断,积累了大量素材。

直到在西藏林芝鲁朗镇东巴才村,王健君见到了驻村第一书记尼玛顿珠。当这个“90后”小伙子站在小山坡气定神闲地告诉他,与当地老百姓结成了“亦师亦友” 的关系,“不把脱贫项目攻克成功,决不离开”时,王健君又兴奋又感动——“人民性在基层不就应该是如此鲜活的存在吗?”

以此为指引,王健君又再次来到河北肃宁县梁村镇张庄村,在这个创新“四个覆盖”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发源地,寻找一线干部在“以人民为中心”执政思想指引下 主动积极创造、创新基层治理的事例,感受到一代一代的共产党人,尤其是青年干部在“为人民服务”上薪火相传的动人故事,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强 大而不息的生命力。

同样在宏大主题上通过调研采访获得“真材料”的还有《财经国家周刊》。此次《财经国家周刊》推出的“新时代‘经济学’”组文,是全国财经类媒体中第一个尝试以“经济学”的概念和逻辑来总结新时代经济领域的理论和实际成就的文章。

“最大的难度在于一个宏大主题的每一篇文章怎么谋篇布局,如何从整体和细节上保证整组稿件既不假大空,又不至于太过琐碎。”《财经国家周刊》副主编陈荣 说,编辑部确定了组稿主题之后,杂志社的编辑、记者在短时间内走访了许多参与经济建设顶层设计的专家学者,获得了大量权威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在掌握了大量 材料的基础上,同时对数十篇主流媒体的宏观经济主题的重磅新闻报道进行研究,从而确定稿件的报道结构、形式以及传播方式。

“大兵团作战”集聚更广智慧

在上海支部生活杂志社,从策划到落实需举全编辑部之力,同时根据需要对采编力量进行柔性组合的报道方式被称为“大兵团作战”。在《上海支部生活》副主编侯肖林看来,这样既有利于推出作品,也有益于锻炼队伍。

参与《大城之治》报道的《上海支部生活》记者张蔓蔓,曾经作为点评嘉宾参加过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的区域化党建年会。她在采访手记中写道,每次采访,都是学习、思考、更新的过程。党刊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应承担起总结基层经验、促进党的建设永续发展的重任。

在《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吕振亚看来,尽管当前期刊发展面临着多重困难,但潜心打造原创精品文章,一定是期刊保持品牌影响力的不二选择。

《中国新闻周刊》推出的《雄安时代》由11篇文字报道和1篇图片故事组成,近12万字。从最开始策划这一专题报道,到最终出版上市,《中国新闻周刊》编辑 部仅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吕振亚带队前往雄安新区采访,编辑部派出的6位记者前后十几次前往雄安新区进行实地采访核实。

也正是因为这样,实施“人才兴刊”工程成为《中国新闻周刊》3个3年战略的其中之一。吕振亚说,今年中国新闻周刊社将继续新增采编力量,同时启动人才培训计划,筹资100万元,出实招,广纳贤才。

“尽管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改变,但大家对于高品质内容的需求从来没有改变过。”吕振亚坚信严肃的时政新闻在未来依然拥有市场,主题报道同样可以获得超高关注度。

“在我看来,当前,期刊以内容为王的特点仍然没有变化,这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但是,期刊在内容质量上的高水平如何转化为更大的影响力,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呈现方式。”

《中国科学院院刊》副主编杨柳春的这一观点,就像那句改编后被广泛应用的俗语“酒香也怕巷子深”一样,反映了当下内容提供者在传播理念上的变化。

“上接天线”也可“下接地气”

《瞭望》推出的《永远为了人民的期待——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一文公开后,迅速激发起“迎接十九大”舆论场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反响。

据不完全统计,文章推出后,24小时内新华社微信公众号阅读量“10万+”。包括新华网、人民网、腾讯网在内的149家互联网媒体以及澎湃、界面等新媒体APP头条全文转载,超过上千条读者回帖。

“文章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回应,在于能够牢牢把握住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大政方针的大特征、大逻辑和大趋势,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执政秘 诀’,客观理性、令人信服地解读给世界,除了具有鲜明清晰的理论力量外,还在于其生动鲜活的感染力量。”在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王磊看来,这篇文章在阐释习 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时,通过大量采访在众多故事和细节的字里行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染力。

《上海支部生活》在推出《大城之治——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城市基层党建》一文时,编辑部一方面带着问题对中央和上海市委重要文件进行再学习,并和上海市委组 织部对接,精准领会中央和市委有关精神;另一方面则通过记者平时深入一线“走转改”的采访积累,精准挖掘、筛选、呈现党建案例,努力让这组文章所讲述的党 建故事、所提供的党建思考,真正体现前沿性、代表性、可借鉴性。

“即使是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文章,我们也要做到‘入眼、入脑、入心’,争取将深厚的思想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并结合艺术的特性进行表达”,用中国文联 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的话说,好文章一定具有“真、实、新、特、美”的特点,一定是在“上接天线”的同时“下接地气”。

“巩固阵地”也要“四通八达”

《中国新闻周刊》策划、采编的《雄安时代》于2017年10月16日正式出版上市。与此同步,专刊内容在互联网上线,实现纸媒、网络及移动端全媒体刊发、全平台覆盖和海内外传播。

据统计,百度已收录专刊内容7.9万条,在《中国新闻周刊》全媒体平台上总阅读量破1亿人次。报道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等7个语种在《中国新闻周刊》9个外文版刊载后,成为外媒报道雄安时援引的权威信源。

“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媒体来说,在巩固自身原有阵地的同时,传播方式自然也需要多样化。”这是《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吕振亚的 想法,也是《中国新闻周刊》的年度大事。《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到,在吕振亚的办公桌前贴着的《周刊十条(2018年版)》中第六条就是:“促融 合,合力推进新媒体建设。”

将纸版内容同版面语言、新媒体传播相结合,让“有新媒体的纸媒”向“有纸本的融媒体专业机构”实质性转型显示传播力量,同样是《瞭望》的发展方向。

版面语言是稿件内容的延伸,用好版面语言能够准确传递出刊物的政治站位、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能更为有效触动读者内心。在巩固纸媒特色的同时,在十九大期 间,《瞭望》打破刊期,自大会开幕当日起就在新媒体平台上每天推出一条深度述评,坚持“移动优先”,大部分评论被新华社客户端首页推送,收获良好传播效 果。

作为新华社体系内的唯一一本财经类期刊,《财经国家周刊》虽然占据宏观经济主题题材宣传报道的“先天优势”,但他们依然认为,期刊内容的核心不能丢,不意 味着报道形式、方式、呈现手段、传播方法不能变通,反而更应该从新媒体中汲取灵感,学为己用,利用新媒体的讲故事方式和传播方式,让精品更容易到达更多读 者,被更多读者所接受。

比如,《财经国家周刊》成立了专门的新媒体业务部门,利用微信订阅号、微博、头条等众多渠道,传播精品。杂志社旗下的《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等新媒 体账号读者数量和影响力在同类主流新媒体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杂志社还在找选题、做策划以及稿件撰写编辑方面,优先要求记者编辑对标新媒体的传播要 求,能够全面掌握运用新媒体的报道技能。

不仅“立意”,还要“立体”

“我理解,好文章的标准,简单地说,就是要能够把‘有意义’的内容表达得‘有意思’。”《上海支部生活》副主编侯肖林对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的看法与《军嫂》杂志主编彭清雯不谋而合。

在彭清雯看来,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应该“有趣”“有用”。所谓“有趣”,不是“搞笑”甚至“恶搞”,而是吸引人、感染人,让人有阅读兴趣。所谓“有用”,就是希望期刊的文章能够对受众有所启迪,或者可以引发他们的思考,或者是“按图索骥”去实践。

“携笔从戎 淬火成钢”一组文章刊发后,很多读者感慨:文章令他们想起了自己的从军之路,思考了军旅的未来,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军改大潮中携笔报国的初心。

对于打造精品期刊,彭清雯认为,除了做好刊物的内容之外,也要精心策划活动,尝试立体宣传,通过多种创新,实现服务受众。杂志社策划、承制的国内首部军嫂 主题公益宣传片《最美军嫂》,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度广播电视公益广告扶持奖励。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军 嫂》杂志编著的《跟着信仰走——我们家的长征故事》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被中国出版协会评为2016年度“中国30本好书”,并入选2017年向全国 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

在探索立体传播上,《中国科学院院刊》近年来在纸刊基础上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形成了纸刊、论坛及活动、新媒体、内参、研究咨询“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用杨柳春的话说,这种立体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仅扩展了纸刊的影响力,也为纸刊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内容资源,实现了不同形式的平台内容的资源整合,保障了纸刊文章内容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创新意识,这是好文章之‘翼’。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是新闻工作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这表面上考验的是期刊工作者的能力, 背后则是使命担当。”侯肖林说,借鉴新媒体的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推动传统纸质媒体在内容呈现上的新突破,从而使二者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同样是每个 期刊人在新时代应承担的责任使命。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