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地文心”聚焦“蓝绿晋北”

——中国环境文学作家采风活动首次走进山西

文章来源:山西新闻网 作者:王璟 时间:2018年09月18日 字体:

“大同蓝”和“右玉绿”引来了“大地文心”。9月6日至9日,生态环保部“大地文心”环境文学作家采风活动首次走进山西,聚焦山西,书写山西。

此次活动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主办,中国环境报社承办。这是生态环境部首次将繁荣发展生态文化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探索生态环境宣传新形 式的有益尝试,旨在组织作家深入污染防治攻坚战一线,聚焦生态亮点、治污重点、文化看点,生动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线生活。

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在大同市举行。中国环境报社副社长、作家采风团团长陈梃榔主持并致辞,大同市副市长马安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宣传处处长林玉、山西省 环保宣教中心主任王新力致辞,采风团副团长李青松代表作家作了发言。大同市环保局局长赫瑞向作家们介绍了大同市生态环保情况,朔州市环保局局长张玉春陪同 作家们在右玉采风。

本次活动邀请了叶梅、哲夫、李青松、冯秋子、江小鱼、魏建军、蒋殊、黄风、成向阳、李景平10位知名作家,深入生态环保第一线,就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煤矿 塌陷生态恢复、自然能源清洁利用、植树造林生态绿化和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开展采风。作家们一路采风一路触动,表示这次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山西,改变了想象中对 煤都“黑”的印象。

采风团首站走访了十里河和御河生态湿地工程,就水环境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措施等进行现场采访。看到天高云淡,绿意盎然,湿地美景, 一览无余,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表示,二十年前,大同给他的印象,关键词是“黑、黄、乱”,这次采风,大同给他的印象,关键词变成了“蓝、绿、清”。他说, 大同变了,山西变了。

在云冈石窟,作家们听了云冈石窟一度受到煤矿煤灰的污染,5万尊千年佛像曾经披上“黑裟”,看到作为国家能源基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大同亮丽的“名 片”,大同市政府一举改造了云冈石窟的运煤专线,搬迁了周边污染企业、绿化了石窟周围山体,千年石窟终于实现了“绿”的新生。作家们无不为大同生态环境保 护的大思路大手笔惊叹。聆听了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大搞变废为宝的故事,环保电影导演江小鱼说,他看到了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和现代文 明的强烈碰撞,看到了废物再生中古老文明的复活。

采风团走访了全国首个光伏+采煤塌陷区治理基地、同煤集团塔山煤矿和塔山电厂,作家们看到“光伏太阳能,自然新能源”“挖煤不见煤,采煤不落地”“烟筒不 冒烟,白气上云天”的现代化绿色大生产,颠覆了心中“煤都”的形象。作家哲夫表示,“大地文心”作家采风团到这里采访,将促进作家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动 更多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采风团作家对城市垃圾话题一直关注,他们第一次来到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现场采风访,知道这里的焚烧炉24小时不间断运行,每天处理来自大同的1100吨城 市生活垃圾,作家们对清洁高效的垃圾焚烧技术和花园式的生态环境赞叹不已,并体会到垃圾分类的重要。作家叶梅说:“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的良心,垃圾分类是 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朔州右玉县,当了解到该县20多届党政领导班子用70年时间带领全县人民种树造林,使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时,作家冯秋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表示,要将“右玉精神”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更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生态问题。

大同御河是永定河、桑干河的上游,北京饮用水源的补充,京津冀地区饮水安全的重要屏障,十里河与御河交汇的生态湿地工程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 济效益。40年前,北京官厅水库遭受污染,调查组沿桑干河溯流而上追到大同,开启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今天作家们站在桑干河源头感慨地说,这是“新时代太阳 照耀在桑干河上”。

据悉,本次采风活动是生态环境部首次将繁荣发展生态文化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紧密结合,探索生态环境宣传新形式,推动更多作家深入蓝天保卫战一线挖掘典型, 用文学的笔触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李青松呼吁,环境与我们紧密相连,作家要以优秀的文学作品鼓舞更多人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

培育生态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品征文活动,是由生态环境部宣教司指导、中国环境报社承办的重要文化活动,旨在繁荣生 态文化,推动生态文化作品创作。自2017年举办首届以来,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踊跃参与,推出了大量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生态文明的优秀文学作品,取 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大地文心’作家采风活动非常有意义,为作家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环保的好机会。以后将通过文学创作,把生态文学的井深掘下去, 打出甜甜的生态之水。”作家叶梅说。

 

相关链接:

聚焦生态亮点书写古都新篇 “大地文心”作家采风走进山西活动侧记

 

中国环环境报/杨奕萍

 

作家们听取工作人员介绍

作家们对光伏发电进行调研采访

作家们走进右玉精神展览馆

初秋的大同,天蓝得纯净而心醉,云白得轻柔且悠远。这景致,如同一幅画,简单、祥和、美好。

“大地文心”作家采风团一踏上大同的土地,便被这美景深深折服。

作家叶梅惊喜地看着天空,这景象让她怎么也无法与上世纪80年代末初次到大同出差时,“早起满桌、满床、满衣服都落着薄薄的煤灰”的记忆联系起来。

似乎,记忆中的“千年大佛披黑纱,城市处处脏乱差”,已被“清风拂人面,碧水绕古城”所代替。

惊喜和新奇吸引着作家们,走进这座曾经以煤为荣的城市,去探寻从“煤都黑”到“大同蓝”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蓝、绿、清”谱就的诗篇

四天里,作家们深入十里河入御河生态湿地,走访了全国首个光伏+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基地,参观了能满足大同市民用电需求的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采访了“右 玉精神”宣传员王德功……大同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和高效利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方面的努力和实践,在作家眼中渐渐清晰。

在这里,作家们感受到了大同的“蓝”。大同曾是大气环境问题的重灾区,如今“蓝”却成为这里的金字招牌、新的名片、市民的骄傲。在光伏发电基地、塔山电厂 等现场,作家们看到“光伏太阳能,自然新能源”“挖煤不见煤,采煤不落地”“烟筒不冒烟,白气上云天”,在“生态立市”理念指导下,现代化生产技术支持 下,大家对“煤都”的形象完全颠覆。

在这里,作家们感受到了大同的“清”。站在桑干河源头,作家们远眺御河生态湿地美景。御河是永定河、桑干河的上游,京津冀地区饮水安全重要屏障,因而十里 河与御河交汇的生态湿地工程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只见成片的芦苇之间,野鸭们来来往往,嬉闹觅食,充满大自然的和谐与生趣,不禁让作 家感慨,这是“新时代的太阳照耀在桑干河上”。

在这里,作家们感受到了大同的“绿”。为了留住更多的蓝天,大同市委、市政府发出“守护大同蓝,再造大同绿”的动员令,不断增加投入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恢复植被和森林,2014年大同跻身国家园林城市,使“煤都”成为真正的“绿都”。

说到“绿都”,不能不提到右玉令人赞叹的绿色发展奇迹。在朔州右玉精神展览馆,当看到那一串串种树功臣的名字后,作家冯秋子热泪盈眶,久久凝视。她想到了 自己的家乡内蒙古,也是荒漠地域,大风黄沙,环境恶劣。当看到右玉县党政一条心与人民群众一起,用70年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昔日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 洲时,冯秋子被深深感动,也深受启发。

而今的右玉县满目青翠,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家们表示,右玉精神最可贵的就在于两个字——坚持,这不仅是一座绿色的丰碑,更是新时代精神的一个缩影。

用手中的笔去触及、去挖掘、去书写

虽然一路奔波一路辛苦,但作家们感触多多,收获满满,也激发着他们创作的灵感。作家叶梅表示,她一直对生态文学题材十分关注,此次采风有了更多感悟,她很 想写一篇有关右玉种树的文章。作家成向阳手中的相机从未停歇,作为山西省的作家,他想用散文诗来描绘家乡别样的美。而在作家李青松眼中,大同的生态改善是 根本性的,蓝天保卫战进展是明显的,他要用手中的笔描写一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不仅为大家讲述了为避免石窟受煤灰污染,大同市改道云冈石窟前经过的运煤专线、搬迁住户和中小企业、加强石窟周围山体绿化,让千年石窟重获新生的故事,同时也骄傲地向大家展示研究院利用各种废弃建筑材料变废为宝的成果。

当看到由废弃物制成的十万平方米的石墙、道路等景观,以及环保公厕、小石凳、雕塑景观、功能性用房等,作家、电影导演江小鱼的艺术激情瞬间被唤醒,这让他兴奋不已。

他激动地说,自己看到了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强烈碰撞,看到了古老文明的守护与复活,更看到了新时代美学的诞生。作家蒋殊也是同样激动,不停地触摸这些变废为宝的艺术品,眼里闪现着欣喜,不停地与艺术品合影,不忍离去。

几天的采访,在作家们心中,“煤都”已是旧貌换了新颜。这其中既有政府的努力,更有市民的付出,还有企业的贡献,正是这样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才有了今天 的“大同蓝”。叶梅深有感触地说,这次采风让她了解到优良的环境背后,很多环保工作者做出的努力,她希望公众对环保工作能有更多的理解。报告文学作家魏建 风则表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来说,作家有些迟到了。

“大同蓝”是这次采风活动中大家谈论最多的词,竞相在朋友圈晒出蓝天白云。听着大家的赞叹,作家哲夫高兴地表示,这次采风活动非常有意义,特别有针对性,让作家们真正了解到大同为保卫蓝天所作的努力,作为山西本土作家他倍感自豪。

采风活动只是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起点。作家冯秋子希望以后能更加深入挖掘,多做一些生态调研和采访,更多尝试生态文学创作,更深触及到环境保护之痛、环境保护之重、环境保护之责。

作家黄风则表示,纪实文学更接近现实,更有利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次采风,自己将更加关注生态纪实文学。作家李青松则呼吁,环境与我们紧密相连,作家要以优秀的文学作品鼓舞人,吸引更多人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

短短4天,由生态环境部宣教司主办、中国环境报社承办的“大地文心”采风活动,让10位作家意犹未尽。依依惜别时,远处传来一阵民谣, “蓝色的天空让人心神安详,到处有温暖微笑的脸庞,晚风拂过夕阳斜照在城墙……”

愿我们的城市蓝天长在。

像个孩子的冯秋子

很多时候,秋子老师总是静静地坐着,双手叠放在一起,带着暖暖的微笑。

当看到路过几株山楂树时,她却一下跳出了人群,兴奋地说:“你们看,这是山楂树,红红的小山楂,跟北京的红果是不一样的。”眼神中充满着惊喜、雀跃,像个孩子。

当路过文化用品店时,她羞赧地让我们等她一下,然后跑进店里,拿起喜欢的画具,说着她这次忘带的颜料。那份神情,专注、清澈,像个孩子。

我想,这或许正是她的散文充满探寻精神、乃至深度生命体察的原因。

生态文学“战士”哲夫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人类拥抱花朵的时候,花朵被摧残了;人类拥抱小草的时候,小草凋零了;人类拥抱青山的时候,青山枯萎了;人类拥抱流水的时候,流水被污染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痛点”。作家哲夫总是用诗一般的语言说出对环境恶化的痛心。

因着这份痛心,他说他要做一名生态文学领域的战士,以手中的笔为枪,捍卫每一寸净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着真体验,说着真感受,直指环保软肋。

执着前行的李青松

“树是种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种树,种树种树种树。”作家李青松喜欢用文字来强调一种信念和精神。

采风活动之前,因为长期伏案工作,他的腿有些不舒服。途中,他一直缓慢地行走着,观察着,总结着,从“黑、黄、乱”到“蓝、绿、清”,后来这几个字特别深刻地留在我们对大同的印象里。

当看到我们回头询问的目光时,他总是咧开嘴笑笑,示意我们继续前行,而他则继续坚持着他的采访。

蹒跚的身影,分明也是一种执着精神。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