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现实题材创作的“三个为本”
我来自美丽的水仙花故乡——福建漳州,从事戏剧创作近30年,先后创作了芗剧、京剧、越剧等不同剧种的剧本。特别是最近几年,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创作了芗剧现代戏《谷文昌》和京剧现代戏《红土》,对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我将之归纳为“三个为本”。
首先,戏曲的现实题材创作要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戏是要演给人看的,你的戏必须让观众能坐得住、看得下去。这就要求现实题材创作不能自以为是,而是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现实题材所塑造的人物,要有真情实感,是一个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或是口号连篇缺乏真实的一串串符号。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永远是朴实鲜活的舞台形象、刻画细腻的人物内心。芗剧现代戏《谷文昌》正是以人为本,赋予人文关怀,从人性的角度,从情感的基点切入。在谷文昌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的过程中,将他作为普通人应有的愧疚、纠结、彷徨、犹豫一一呈现,这些看似平常,却最能拨动观众的心弦,丝毫也没有影响人物的形象塑造,反而更为真实可信。观众因此被谷文昌的党性原则、革命初心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
其次,戏曲的现实题材创作要以传递正能量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戏曲本身就有高台教化的功能,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传承着中华传统美德,陶冶人们的情操。现实题材剧本创作更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秉承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独特传统,以饱满的热情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忽略了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性,殊不知,正能量是一个戏的灵魂。同时,传递正能量与追求艺术境界并不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艺术规律的必然要求。现实题材剧本创作反映的是现实生活,更为观众所关注和关切。许多现实题材优秀作品之所以打动观众,正是因为传递了正能量。它们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干部榜样的力量、模范英雄人物人格的魅力。即便全剧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能让观众看到一个个心系百姓、呕心沥血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立在舞台上,诸如焦裕禄、孔繁森、李保国等等,不胜枚举。最终观众将他们“不忘初心、敢于担当”的精神,深深地印在心里。当然,现实题材创作不仅限于书写英模人物,平凡人中自有不平凡。我曾经创作一个讲述治理水土流失的剧本,在去长汀采风的过程中,从副县长到村里的普通群众,居然都对治理水土流失如数家珍。经过深入了解,发现这些平凡人的背后,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在几十年的人与自然的斗争中,艰难挫折、失败痛苦、失望绝望都几乎尝遍,却始终不曾放弃。让我为之动容,为之震撼。于是,这些平凡人成了我剧中的主人公,既生动又充满正能量。所以我认为以传递正能量为本,将是现实题材创作应该坚持不懈的,也是文艺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三是戏曲的现实题材创作要以剧种特色为本。中国戏曲不同剧种各具特色,戏曲大观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当下的戏曲创作,要以剧种特色为本,不能忽略这一点,否则剧种消亡和剧种趋同绝非危言耸听。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很容易使剧种落入话剧加唱的泥淖中,这都源于未能很好地把握剧种特色,过分强调所谓现代艺术表现手段的运用,忽视了本剧种的独特表现方式,忽视了传统戏曲表现应有的虚拟性特征。其实,在长期的现实题材创作实践中,不乏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如豫剧《朝阳沟》《焦裕禄》等,既能较好地表现现实生活,又能彰显浓郁的剧种韵味。我们芗剧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从音乐唱腔到舞美制作、服装造型,乃至小小道具,无不蕴含闽南文化的元素,凸显芗剧这一和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的剧种的草根和温情。这是基于对剧种所处生态的了解、对剧种特色相对准确的把握。记得我们在组织主创人员采风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当地海边还有人穿着木屐,这是多年不曾见到过的,几近绝迹。这一发现,最终成了我们剧中极具闽南特色的木屐舞,在舞台上让观众倍感亲切与清新。
现在,现实题材戏曲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只有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传递正能量为本,以剧种特色为本,我们的作品才能唱得好、传得开、留得下。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