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看万山红遍》研讨会暨中国作家“万山行”采风活动举行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贵州全媒体 时间:2018年10月17日 字体:

10月14日,由人民文学杂志社、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报告文学《看万山红遍》研讨会暨中国著名作家“万山行”采风活动在铜仁市举办。会上,评论家、作家围绕作品的现实意义、创作手法、文学高度等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探讨《看万山红遍》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研讨会由《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主持。

研讨会上,《人民文学》万山创作基地、贵州省作家协会万山创作基地分别授牌。

万山有着深厚的文学创作土壤和丰富的创作素材。是新中国第一个县级行政特区,因朱砂储量丰富、丹砂文化厚重而享有“千年丹都”美誉。本世纪初,万山因长期的过度开采陷入资源枯竭困境,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谷。近年来,万山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奋力拼搏,开拓创新,走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新路。万山的转型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一部反映万山转型跨越发展的报告文学作品《看万山红遍》,以文学形式呈现万山的凤凰涅槃、欲火重生,引起强烈反响。

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表示,这次《人民文学》和贵州省作协分别授牌成立万山创作基地,不仅将为本土作家提供与全国著名作家深入交流的机会,也将进一步展示“丹都”转型成果,对万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

作者站在时代桥头立在时代高处的眼光非常难得,这正是当下文学所需

“跨越了千山万水来到铜仁万山,但我觉得,这样的距离是有意思的。”在欧阳黔森报告文学《看万山红遍》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说,到了铜仁,感到贵州的变化和以前有了巨大反差。“昨天,在去朱砂古镇的路上,当经过一个又一个小镇,它们的建设完全不是我所想象的西部地区。短短的几个小时,能够感受到这里巨大的变化和勃勃生机。”

“无论是人还是事业,这片土地精气神十足。”李敬泽说,当亲身来到万山,再联系对照《看万山红遍》的文本,感受到这部作品确实抓住了在大时代潮流中,特殊又带有普遍性的价值,鲜明地刻画了人物。

而对于《看万山红遍》这部作品本身,李敬泽说,“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这样选取一个标本让我们清晰有力地看到祖国大地上发生的变化。在万山,千百万人的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随着古老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精神也在发生变化。”

在李敬泽看来,反映精准扶贫的作品很多,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看万山红遍》。他认为,这部作品的优秀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作品,也是因为欧阳黔森是以一种全局性的视野来把握具体的例子。“我们从作品中,感觉到这里不仅是万山,而是看到了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中的西南一隅,也在发生着的巨大变化。作者站在时代桥头、立在时代高处的眼光非常难得,这正是我们现在文学非常需要的。”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

从纸上文章到求证之旅

读《看万山红遍》,体会到的是文学见证伟大时代、讴歌伟大人民的在场感和参与性。

这是一趟求证之旅,我们看到了万山的转型巨变第一是真实的,而这是不够的。实地在万山行走、观察,冲击力和震撼比读《看万山红遍》还要强烈。

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下,《看万山红遍》的社会意义值得关注,因为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作家和作品不能缺席。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

因为乡愁而写下作品

很多年前我曾乘坐大巴经过湖南来到铜仁,看到了这里的贫瘠,而现在乘坐高铁,见证了巨大的变化。

读《看万山红遍》过程中,我始终感到欧阳黔森作为一位小说家的笔法,作品有非常丰富的细节,比如写作者的父亲在地质考察中遇见老虎,再写到汞矿枯竭时员工偷农民红薯的辛酸,可以说,细节描写带领了好文学。

而在技巧之外,我认为,最重要是欧阳黔森因为乡愁而写下这部作品,是有“信”的作家,因为,没有相信的乡愁是不道德的。

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杜国景:

《看万山红遍》具有新方志文学的现实品格

《看万山红遍》的现实主义品格,还在于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启发,那就是“方志报告文学”或“新方志文学”价值与意义。“方志报告文学”或“新方志文学”记载了这个时代巨变,为今后的方志积累资料,而其与地方志的区别在于,文学重点记录了过程,尤其是过程中人的精神风貌,典型的情节、丰富的细节和感人事迹。

既然叫做方志,一定具有乡愁,有地方性。《看万山红遍》是一部为家乡为地方立传的作品,我们还有很多这样记录家乡的变迁的作品,我对方志文学充满期待。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看万山红遍》为书写新时代华章提供了新经验

欧阳黔森是当代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涉猎广泛,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作家。

《看万山红遍》首先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情怀,即我要以我的创作反映时代、影响时代,这是这部作品的特点。

欧阳黔森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担当,比如他写《看万山红遍》是从历史的眼光出发,带着历史对照意识,看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贵州发生了什么。

欧阳黔森还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性的关照。《看万山红遍》关注了许多真实的人,描写了这些人在现实中所受到的触动,参与现实的能力。而通过《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报得三春晖》《看万山红遍》三篇报告文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贵州的体现。

欧阳黔森在文学创作中有强烈的探索精神,一种强烈的不满足,他对创作实践的升华,在报告文学中捕捉到的独特表现,为我们的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提示。为如何扎根故土,书写出新时代华章提供了新的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

以小说家笔法将传说、方志融为一体实现跨文体创作

《看万山红遍》描绘了山城巨变的壮阔画卷。这次来到铜仁,看到这座城市在上世纪60年代为中国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看到她经过了资源枯竭,经过了改革阵痛,到现在实现了跨越式的复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出现了《看万山红遍》这样的作品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看万山红遍》中,我相信欧阳黔森找到了属于他的语言和叙述。作品中,作者以小说家的笔法涉及到的,不仅是山城的变化,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还涉及到人心灵与精神的变化。此外,《看万山红遍》还以散点透视的结构,小说家的综合性视野来书写报告文学,将传说、方志融为一体,实现了跨文体创作。

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李一鸣:

除了爱,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屈服

《看万山红遍》是现实主义力作,时代精神的大作,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贵州实践、铜仁文本、万山答卷。

从文艺规律看,三句话。一是文艺体现时代的精神性气候。立足时代高地,把握时代风云,聆听时代呼唤,抓住万山特征,表达群峰精神,此为文艺与时代的关系。

二是除了爱,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屈服。铜仁是欧阳黔森血脉之河的上游,他把对故乡的爱、祖国的爱、人民的爱融入作品,以地质队员的脚力、大作家的笔力、哲学家的眼力、政治家的心力,对存在勘探,对心灵勘探。此为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三是再伟大的虚构抵不上活生生的现实。领袖与人民、领导与群众、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言情与纪实、写景与抒情、记人与叙事,关注现实,描写现实,揭示现实,不粉饰,无做作,极度真实。此为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

读到一颗颗纯净的心灵

欧阳黔森的三篇精准扶贫报告文学见证了新时代、讴歌了领袖与人民。站位高,有议论、抒情、有故事,自然具景感、现场感,突破了常态报告文学的写作伦理,完成了领袖与人民的真情的抒写,引领了时代之风,为报告文学写作提供新视角。

好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情,能把精准扶贫写出情和高度不容易。《看万山红遍》表现犹为突出,作家表达了对现实的关切和人间真情的讴歌,贵州万山的农民可亲可爱,让人读到一颗颗纯净的心灵与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故事。

《民族文学》杂志主编石一宁:

眼里有大事业心中有大格局

欧阳黔森的《看万山红遍》,还有另外两部报告文学作品《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报得三春晖》在《人民文学》发表之后,在文坛引起了反响。《人民文学》在“新时代纪事”头题栏目推出这三篇作品,正是非常及时的报告了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贵州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花开的声音和万山的战绩,为读者描绘和展现了新时代激动人心的画卷。

这三部作品我觉得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欧阳黔森眼里有大事业,心中有大格局。《看万山红遍》等三部作品所叙之事既是贵州的,也是当下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进行的脱贫攻坚战的缩影。

《青年文学》杂志主编李师东:

以感同身受的姿态书写

《看万山红遍》这篇报告文学写出了万山的历史和渊源,写到了汞都的贡献,也写到了在资源枯竭状况下的坚韧,同时浓墨重彩地写到了万山今天的转型局面。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万山的变化实际上是我们共和国70年发展变化的缩影,看这篇报告文学有很强烈时代发展变化的代入感。

这部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与感染力。参与性在于什么?在于欧阳黔森对贵州的了解,对贵州的感情,对万山、对铜仁这片土地的来龙去脉、前世今日他感同身受。他以眼见为实的方式、以切身感受的姿态去书写,所以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必然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

故乡人的视角重叠历史纵深性的思考

精准扶贫是一个重大的题材,每一个地方都有特点,2018年万山了完成脱贫任务,《看万山红遍》迅速对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反映,及时记录时代和历史的动态性变化,采访扎实、思考深刻。从时间的角度上刻下了一道痕迹。

此外,《看万山红遍》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把个体的思考、我的带入,把个体的思考放入到这个作品当中,“我”的视角和身份感很重要。我是作为从铜仁万山走出去一个当地的带有情感的故乡人的视角回头抒写。我的视角既有故乡人的视角,同时又是一个作家、一个文化人的视角,带有历史纵深性的思考。这样一个特点,让《看万山红遍》的文字有了温度。

扶贫的题材是相对比较难写的,贫穷的原因与脱贫的做法是具体的也是困难的,如何的把这样变化、背后的逻辑用文学的手法写出来,我觉得在这三篇报告文学当中,欧阳黔森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审彭程:

春风浩荡秋实丰硕

我想用四句话概括对《看万山红遍》的感受,春风浩荡、人心温暖、秋实丰硕、万山红遍。

春风浩荡指的是党的政策,尤其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带给人们精神世界巨大的变化以及现实生活、生活面貌的巨大改观。

秋实丰硕,经过十年奋斗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万山红遍。万山区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源的地方,面临资源枯竭的处境,果断实施新发展战略,经过10年奋斗成为绿色发展的样板。短短10年,这样的变化超出人们的预料,万山凤凰涅槃产生了巨大现实意义。

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评论家谢廷秋:

真实的历史描述震撼人心

万山,一个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凤凰涅槃,展现出一种真实性和诗的感染力,实现了史诗的建构。《看万山红遍》是蕴含着丰富历史内容的报告文学,从遥远的历史到今天,以小见大地呈现历史的变迁。

作家并没有回避现实,万山也曾经衰败,以至于汞孔矿的职工偷农民的红薯吃,正是真实的描述使历史的真实呈现震撼人心。今天万山凤凰涅槃的现实令人向往,《看万山红遍》作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具备了历史的真实性,具备了思想的深邃性,在思考历史、思考政治、思考人类命运重大的命题当中,展现出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表现了作家很高的政治站位和对宏大叙事的把握。

《新华文摘》编审梁彬:

《看万山红遍》是我们正寻找的好作品

《人民文学》在一年内登载了一个作家三篇作品为头题,不说绝后,至少是空前的。

对于杜景国老师提出的“新方志文学”的观点。我觉得非常恳切,在这里对您表示敬意。

各位作家、评论家已经对欧阳黔森《看万山红遍》发表了很多看法,作为《新华文摘》主管文学作品方面的负责人只说一句话,新华文摘需要你的作品,《看万山红遍》正是我们寻找的好作品。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颜同林:

欧阳黔森“报告文学三部曲”耸立成为贵州文学的高地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欧阳黔森“报告文学三部曲”与他写的小说的主题是有连续性的,既集中于脱贫主题,又集中新时代的语境当中。

从《花繁叶茂》到《看万山红遍》都讲述了新时代的剧变,作品一气呵成,兼具文学性和新闻性,同时凸现文学性的意义,无论饱满的是写法、细节的穿插,还是对数据的应用、对人的描写。欧阳黔森“报告文学三部曲”将对精准扶贫的书写推到历史的新高度,是三个连续性的报告文学高峰,耸立成为贵州文学的高地。

《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

一个句子立起一篇文学的天空

在哲学上有三个命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实,在这三个命题里我觉得还蕴含着另外一个命题:就是“我正在哪里”。“我正在哪里”意味着时间的纬度和空间的纬度。《看万山红遍》中,空间的纬度定位在家乡,在时间纬度上定位在这个发生剧变的时代。

此外,《看万山红遍》用了平缓的聊天式的方式,有个人的感受、记忆。文中有一个种植大户,他有一句话:“我现在不是小康是大康了。”我觉得这句话也非常好,这句话是老百姓特别自信和自豪的表达,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富足感。这一个句子立起了一个人,立起了一篇文学的天空,也立起了一部作品。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颜水生:

为文艺工作者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供借鉴

欧阳黔森《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报得三得晖》和《看万山红遍》三篇作品都是关于贵州精准扶贫的真实故事,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是“新时代纪事”栏目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样本。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欧阳黔森为文艺工作者如何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文学评论》编审刘艳:

“100000+”的报告文学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

欧阳黔森的三篇报告文学——《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报得三春晖》和《看万山红遍》,分别作为《人民文学》2018年第1期、第3期、第9期的头条发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报得三春晖》在《人民文学》公众号上,三天即达“100000+”的阅读量,这一令作家本人颇觉始料未及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个现象不仅证明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依然是人民群众心中不可抹灭的情怀;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精准扶贫战略,是如何牵系着千万民生和反映着老百姓心所念念的心声;也是作家投身火热的扶贫工作,以文学的笔触反映精准扶贫工作,记录现实,书写现实,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写作”的典范之作和时代史诗。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怀着理想往前走的榜样的力量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斗的号角,是社会生活的谱像。伟大的时代需要杰出的文学作品来讴歌和颂扬,伟大的事业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充沛的力量。万山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华丽转型,正是《看万山红遍》中那抔热土、那片温情、那担责任、那枚幸福的客观写照。

《看万山红遍》可以说是很成功的重要报告文学作品。《人民文学》作为原发刊物对此可以自信表达出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这几年党和政府工作重点之一,万山提供一个全国最亮的范本,万山人民怀着理想往前走的榜样的形象,正是给人震撼的地方。万山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看万山红遍》所透露的信息将通向整个中国。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