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摄影师多媒体展映在京举办

文章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 作者:张双双 时间:2018年11月06日 字体:

活动现场

每年一场的多媒体展映会,如今已是第四届,“日常”与我们如约相聚。2018年10月28日下午,由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办,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影像国际网、影像中国网承办的《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摄影师多媒体展映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多功能厅进行展播。

活动现场

展映会以中国摄影师吕格尔的《羌的山》为序拉开帷幕,这是一位1995年出生于四川汶川的大男孩,也是本届“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入选摄影师。《羌的山》正是一个基于家乡汶川的大计划,他通过前期对当地的类似田野考察,在一种“再熟悉”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身份认同的疑问,又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对于身份认同的答案,并通过图像+影像的“实验”寄予家乡于美好的希望之中。

入选摄影师吕格尔现场分享

摄影师吕格尔到场并与观众分享创作经历和故事,或许正如他所说,“《羌的山》的拍摄夹杂着我的记忆,尝试以一种“身在此山中”的角度,寻觅我所期望的羌人和羌寨、山川,这种当代人和景观的关系。在山川穿行的这种体验,也是中国国画山水的参与形式,我也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图像只是过程的结果。”

吕格尔《羌的山》

本次展映的作品来自中国、中国香港、美国、西班牙、韩国、加拿大、孟加拉、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15位中外青年摄影师。这些作品虽从“日常”影像出发,却充分体现了青年群体对于自我及与“他者”之间的身份认同、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在艺术表达上,这些作品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对于影像语言的本体以及实验性、当代性进行探讨。在他们的创作中,摄影已被视作个体化的“我”,并转化为一种“重现日常”的手段。

入选摄影师张亮现场分享

出生于甘肃的青年摄影师张亮的《春光照相馆-照相、照片、家与村》也是在用影像记录着自己的故乡。他的作品中有父亲拍摄的泛黄的影像,也有自己对故乡的解读,这对父子对家乡的影像记录也正是一份最珍贵的记忆。

张亮《春光照相馆_照相、照片、家与村》

作品阐述:我的父亲是一位上世纪80年代自学摄影、自营照相馆的乡村摄影师。30多年来,父亲的春光照相馆从兴盛走向衰落,留下一张张发黄的照片,这些老照片记录了故乡将台河和我们一家的过往时光。回望父亲留在黄土地上的足迹,深深浅浅,清晰可见,起点的那端,是起起伏伏的黄土山坡,荒凉而深沉。而我在追寻过往的同时,也记录下故乡的亲人、村舍、山川、河流,与父亲的老照片共同连成小村历史相簿中的一个页码。

2015年开始,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的年轻图片编辑开始尝试从影像本体出发,关注中外青年摄影师的创作。“日常”系列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多媒体展映孕育而生。2018年《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启动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并给予一定的资助,希望更多青年摄影师对于拍摄主题、对象以及相关的社会性、全球性等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拍摄和探讨。

入选摄影师王翰林现场分享

《寻觅鲁博》是摄影师王翰林通过影像梳理与自己儿时有关的故事,多媒体作品结合了摄影作品、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介。他的作品大多关注个人情感的记录,使用绘画,摄影,手工书籍以及动画视频等方式去表现自身的情绪变化。

王翰林(中国)《寻觅鲁博》

作品阐述:“鲁博”是我的乳名,通过寻觅“他”,来填补我记忆的空白。我将摄影与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并延续个人情感和对自我的梳理,以图像的方式来表达空间和时间的模糊与纠缠,以及整个军人世家对我产生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位军人)。自幼跟随父亲工作地点的转移,导致我身边的生活环境不断的变化,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失),我对儿时不断辗转的生活日渐模糊,对那段记忆有种想要看的更加真切的期盼,旧事旧地有时会出现在脑海,同时又隐隐作痛,所以我选择用摄影来记录我的变化.这里面包含历史,回忆,印象和思念,这一切又都是情感与记忆交汇的结果。(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平面摄影;手工书实物;视频影像)

入选摄影师陳韻芝现场分享

来自香港的女摄影师陳韻芝是一位特殊教育治疗师,她的作品也在探索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她说,“我喜欢在水中。如果生命有轮回,我想成为一条鱼。”

陳韻芝(中国香港)《大海》

作品阐述:这个项目是一个通过我在水中的体验来描述我的情感和梦想的照片日记。自2015年起,每年夏天我也会去香港这个海湾游泳,并与那边小区的人物互动。这些照片是我在海湾游泳时拍摄的。在某种程度上,项目可以被阐释为逃离外部世界的噪音,往内在制造自己的宇宙和梦境。

入选摄影师王泽瑛现场分享

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研究专业的王泽瑛热衷于拍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景观,他说,“各种等大的但并非真实的景观,各种缩小的虚构的景观,他们或隐藏或坠落,或是仅仅只存在与我的影像之中,他们都印刻在我的脑海中,通过摄影的手段投射到图像之上。”

王泽瑛《游离集》

作品阐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景观,让我沉迷,有时让我无法分辨真实与虚构。影像的意义在于追寻自身的意义同样可以是无意义,他抛出了一个尚未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交给观者和作者一起寻找他的答案,我的这组作品还远远没有完成,他就像在给我一片片的拼图需要我把他慢慢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像,我将继续追寻我的影像的意义。

这些多媒体作品,多数由摄影师本人制作而成,在每组作品播放之前,主持人苏月斫以旁白的形式,向大家作品阐述和作者介绍。伴随着音乐,在中华世纪坛多功能厅的环形巨幕上,一帧帧画面在观众眼前闪现,带给人们观看“大片”般的视听享受。

中国青年报视觉中心主任赵青分享观展感

项目总策划韩伟方介绍项目主创团队和活动情况

现场提问互动交流

本次展映会是《日常-非常》首展,第二场展映将于11月18日-19日在中国摄影艺术节(河南三门峡)期间以图片实体展加多媒体幻灯演示会的方式进行展示。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