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闪烁哲学之光的艺术

——论李兵水墨高原雪山画的内蕴特质

文章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刘昌文 时间:2018年11月25日 字体:

玉色辉九州(中国画)李兵

艺术与哲学,皆为真理的诠释者和负荷者。任何一种艺术,包括绘画,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法、技巧等,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体现某种哲学思想。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哲学表达,而好的艺术家也必然是充满思想与情感的智者。李兵就是这样一位将艺术创作与哲学思考相融合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体现与折射出的始终是焕发永恒魅力的哲学思想或哲理。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画以会意”正是李兵的哲学思想根基,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品质的传承,又是在绘画实践中的创新。李兵的水墨高原雪山画,跨越了物质层面的风景描绘与写真,以走向哲学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的绝妙构想,以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完美组合,达到以独特的山水姿态展示出“江山”“天下”的宏阔胸襟,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奋进的力量和情操的陶冶。

欣赏艺术作品重在审其“意”,因为艺术作品是以艺术的语言表述世界与人生的问题,以诠释物质存在与社会生活的真谛。作品的“意”,是判断其是否上升为哲学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画家,画作之“意”是将某种思想、理念体现在立意、笔意、情意,而造就意形、意境、意味,以呈现千姿百态的独特风景与光彩。从李兵的艺术成就来看,可以说,他是使绘画艺术走向哲学的成功典范。在他的水墨高原雪山画中,以庄严、神圣的立意,创造出了雄伟、崇高的雪山意形;以壮美、苍劲的笔意,展示出光芒灿烂、气势磅礴的意境;以圣洁、博大的情意,抒发着豪迈之情与励志之意,正如他在画诗所题:“踏雪壮脊梁,豪情歌沧桑,身经千般苦,志向在远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兵雪山画作中的高峰,并非并列齐美,而是一峰更比一峰高,一峰更比一峰险,一峰更比一峰美。只有以向上、奋进的姿态,不断地攀登,才能登临更高的山峰,让人们在欢呼、惊叹之后,给人们以启迪。

从技法来看,李兵的艺术创新与突破主要是探索提炼出“块斧劈皴”和独特的“挤白”、“衬白”染雪、冷暖对比烘雪等技法,填补了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法的空白。笔者观察,他还有“气韵游”“方圆适势”两大创意,更增添了其艺术的魅力与活力。“块斧劈皴”法无疑是超越前人的独创,烙上了李兵的印记。白与黑,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李兵根据实与虚、动与静、物与理、形与美的需求相宜,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精巧地处理黑与白和色与墨的关系,以“挤白”、“衬白”染雪法使人们从感官的刺激跃至精神层面的反省,“黑”生玄思,“白”引气流,从黑白相间看到无限的生机与可能。气韵生动,一般书画家们似乎只视为“六法”之一,而李兵却让气韵悠游于整体画面,让点线、笔势、棱角、墨色、光焰等流丽各异,风扬云游,波翻浪滚,使气韵不仅是精致唯美,而且升华为画作的生命活力与哲学精神。方与圆,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也是历代艺术家在造型上的“规”与“矩”,是一种秩序与安定的运行象征。通观李兵的高原雪山画,他以“方”表庄严与雄伟,以“方”达豪迈与正气,以“圆”随大势与主流,以“圆”顺天缘与情理,把“天圆地方”“方圆有度”提升到了“方圆适势”的更高精神境界。

在画面布局上,李兵采用全景式构图布势,无论远中近关系还是上下左右关系都相互关联契合,且春夏秋冬与早中晚的色泽相宜严谨,形成了雪域高原的独特气象与品格。但笔者以为,除此之外,李兵的画作还有如下两个特点:

首先他把自己长时期对高原雪山的体察和感悟融入画中,诗书画一体且互为补充与同频共鸣,思想与艺术共舞,景致与德情并茂,使绘画艺术上升至哲学层面。如其画作《铁骨暖众心》题诗:“神韵烁古今,雪魂难歌吟。凌空冲霄汉,铁骨暖众心。”在阳光照耀下的圣洁雪山,加上秀丽端庄的书法与饱含深情的诗句,传情达意浑然一体,更强化了画作的形象与意境的感染力。

其次是巧借光影抒情言志。从李兵的高原雪山画中可见,宇宙间,人世间,绝不只是日月光华,更丰厚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光是在人们心灵中燃烧、闪烁的品德之光、情感之光和智慧之光。如《热血满心河》和《正气傲长空》两幅画作,一片白皑皑的雪光,及奔腾流动的云烟,让林荫下的寒与阴更渺小。细品其两首题诗“岁月似风过,光阴汇成歌。寒山知静远,热血满心河”“正气傲长空,苍山舞银龙。冰霜化甘露,雨雪扬春风”,从诗画中感知其满腔正气与热血沸腾,激情奔放,意气风发,如高耸的精神脊梁,似飞翔的思想雄鹰。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