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梆子》:戏曲文化纪录片中的佳作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文峰 时间:2018年12月04日 字体:

文化纪录片《中国梆子》剧照《中国梆子》剧组提供

最近,由河北广播电视台摄制的六集大型戏曲文化纪录片《中国梆子》,播出后得到戏曲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梆子戏是我国戏曲中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声腔剧种。目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梆子戏,有黄河流域的秦腔、晋剧、蒲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20多个剧种,还有作为重要声腔组成流传于南方长江流域,如川剧、祁剧、湘剧、赣剧、婺剧等多声腔剧种。

2016年,21个梆子声腔剧种、32台优秀剧目剧团汇聚河北石家庄,举行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这项盛举不仅在戏迷中引起轰动,而且得到河北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河北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的支持下,河北广播电视台决定拍摄一部反映梆子戏历史和现状的文化纪录片。

梆子戏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有众多的剧种流派,浩如烟海的剧目,数不胜数的名班名团,群星璀璨的优秀演员和剧作家。如何在有限的节目中全面、系统、真实地向观众介绍梆子戏的发展历史、剧种流派、艺术特点、名家名剧以及传承保护理念呢?河北广播电视台的编导们广泛听取了戏曲研究专家们的意见,阅读了有关研究梆子声腔剧种的专著,在此基础上,拟定出详细的拍摄提纲。

为了详实地向观众介绍梆子戏孕育产生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他们运用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法,在梆子戏的诞生地晋、陕、豫黄河三角地区,做了大量的调查和采访拍摄。梆子戏形成后一直到清末民国初期,三地的梆子戏班和演员均可互相搭班演唱。例如,历史记载中,蒲州梆子名家王存才生在河南洛宁,在山西蒲州学艺成名,享誉西安及西北各省,晚年又回到晋南临汾献艺。清末民国初年北京梆子戏班中,演员来自秦、晋、冀、鲁、豫各地,他们同台献艺并无太大障碍。怎样反映这一历史现象呢?河北广播电视台的编导们在山、陕、豫交界地区的山西万荣县庙前村后土庙前的三座成品字形的戏台上找到了答案。原来,后土庙是历朝历代祭祀祖先的神庙。在庙会期间,当地均要请山西、陕西、河南三个不同地方的梆子戏班来演戏祭祖。虽然三个戏班来自三省,但三地交界地带的语言、民俗、艺术同根同源,差别不大,三地的梆子戏班演唱声腔、剧目区别也很小,故观众观赏亦无障碍。来自不同省份的戏班同时献艺,不仅满足了娱神和娱人的需求,而且促进了三地梆子戏的繁荣发展。纪录片剧组通过实地拍摄,再现了这一历史画面,展示了梆子戏同源异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艺术规律。

梆子戏明末清初产生于黄河三角地带的蒲州、同州、陕州,是在三地深厚的民间艺术土壤上,继承其他民间戏剧文化的传统而形成发展的。由两小戏、三小戏演出形式的“土戏”,发展到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的乱弹大戏,经历了近百年的过程。《中国梆子》剧组的编导们,深入蒲州、同州、陕州等地,拍摄了大量戏剧文物和文献资料,在充分展现梆子戏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展示了其曲折的发展过程。如通过早期秦腔名家魏长生艰难求学过程,反映了以梆子戏为代表的地方戏与昆曲为代表的文人剧“花雅之争”的历史事件;通过清嘉庆年间创作了《春秋配》《火焰驹》等名剧的陕西剧作家李桂芳(李十三)遭官府搜捕致死的故事,反映了梆子戏与底层群众的精神联系和反抗封建压迫的时代精神;通过介绍甘肃高台乐善忠义班代代相传演唱梆子戏的事迹和山东枣梆、河北西调的形成发展,反映了山陕移民与梆子戏传播的关系;通过介绍各地的山陕会馆戏楼,反映晋商与梆子戏相互促进的关系,揭示了“商路即戏路”,梆子戏流传各地的另一途径;通过以元元红郭宝臣、十三旦侯俊山等为代表的梆子戏名家将梆子戏带到紫禁城演出,反映了梆子戏由民间戏曲登上大雅之堂成为雅俗共赏大剧种的壮举。

在梆子戏的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演出团体和杰出的艺术家,介绍他们的业绩和艺术成就,是《中国梆子》这部纪录片的重点和核心。在演出团体方面,编导们选择了从明末清初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民间梆子戏班乐善忠义班;民国元年(1912)成立,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为宗旨,编演新戏,百年盛演不衰的西安易俗社;民国初期,以演出时装新戏著称的北京女子科班奎德社;成立于抗战之前,以编演爱国题材新戏,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名震西北的豫剧狮吼剧团;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以演革命现代题材新戏著称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并在此基础上组建的陕西戏曲研究院;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建的河南豫剧院、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山西省运城市蒲剧团等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班社与院团。在表演艺术家方面,《中国梆子》采取以事带人、以艺带人、以戏带人的方法,对清乾嘉时期享誉大江南北的秦腔艺人魏长生;清末民初与谭鑫培齐名,誉满京城的梆子名家郭宝臣;享有“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的梆子男旦侯俊山;勇于改革,擅于创新的河北梆子名家田际云;创立梆子新腔的卫梆子代表人物魏联升;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豫剧大师常香玉;博采众长,自成风格,扮男不露女相,桃李满天下,被誉为“晋剧须生大王”的丁果仙;等等。

《中国梆子》的编导们充分发挥了影视艺术之长,运用演出实景拍摄、专家访谈、同期声和画外解说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蒙太奇、后期动画特效等剪辑包装技巧,将梆子声腔剧种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绚丽多彩的表演艺术呈现给观众,并从中贯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理念,揭示了以梆子戏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戏剧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近年来文化类纪录片中的上乘之作。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