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舞蹈影像,新时代艺术领域的宠儿
舞蹈影像是影像技术与舞蹈共同创造的新型舞蹈艺术,将影像技术作为媒介,舞蹈本体作为核心,并将两者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渗透和介入,舞蹈为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与审美享受。一方面,舞蹈虽受到时空的限制,但由于借助新媒体技术,可将事先制作好的影像视频配合数字技术进行现场演出,带给观众别开生面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舞蹈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以影像技术的方式予以记录和保存。无论是直接采用影像技术呈现舞蹈,还是间接借助新媒体技术呈现舞蹈,均使舞蹈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样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舞蹈在传统表演方式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使舞蹈影像拥有更多表意空间。2008年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和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新媒体剧场合作完成的《文明图腾——新媒体舞蹈诗》以新媒体技术在舞蹈语言上的运用来达到影像舞台化的效果,使虚拟的影像与现实舞者形成科学与艺术的对话。新媒体技术为舞蹈的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舞蹈剧场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并开始从辅助性媒介转变成主体性呈现,使艺术与技术逐渐有机结合。舞蹈影像借助影像技术,将剧场内的舞蹈与视频影像或3D技术结合,使有限的空间得以延伸。三维立体投影技术、动作捕捉与跟踪系统、感应器等技术设备的全息配合,形成了舞蹈、剧场与影像技术的互动,为舞蹈营造了曼妙、神秘与奇幻的空间。
舞蹈影像以影像技术的方式呈现并延续其艺术生命,在镜头的辅助下形成对舞蹈的二度创作。法国德寇菲艺术团(DCA)、英国DV8剧场舞蹈团等专业团队,均将舞台作品制作成舞蹈影像使之得以保存与传播。影像的捕捉不仅可以将镜头伸向更加微观的细节,弥补舞台观赏时的疏忽,而且镜头下展现的舞台更具有引导性和建构性,并为编舞者提供更多阐释的可能。在形成影像的过程中,镜头的推进与拉伸使观众与舞者的距离在近与远之间不断调整,暗示二度创作者的情感引导与表意。在印度宝莱坞舞蹈影像的叙事中,这种从远景到特写的切换,均予以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当然,身体以及物体的局部特写投射出舞者的情绪与心理,也构建舞蹈影像的情感氛围。如法国菲利普德库夫莱剧场的舞蹈影像《万花筒》(1994年)中头部、眼神、肩部、手部的特写及其肢体动作,共同构建了具有日常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的舞蹈时空。巴西著名的舞蹈影像《歌舞队》在2012年国际蒙肖特电影节公映后席卷欧洲。该作品用数字技术将个人的动作予以处理,使个人的表演呈现多人纵排重叠于一起的效果,并将单一动作分解成若干瞬间来完成,同时对此过程轨迹予以完整记录,使其画面在同一时间呈现身体运动的全部轨迹,从而使每个动作的瞬间生发出非同一般的能量。
影像技术与舞蹈本体的合谋首先呈现相互配合的关系,而镜头及景别的变换使影像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也使舞蹈本体可以在不同时空下进行转换。澳大利亚现代舞公司“笨拙移动”在2011年创作了新媒体舞蹈《连接》。该作品中,舞蹈演员的肢体运动轨迹是由计算机操控的雕塑装置的位置和形状所决定的,即由舞蹈演员与机械雕塑的互动共同完成。此时的雕塑装置不再只是舞台的机械摆设,而是成为一名具有主观意识的舞蹈演员,不仅影响舞蹈演员的行动轨迹,而且影响到整个作品的呈现。又如英国动感多媒体舞蹈团于2012年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的《水形百态》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数字媒体技术,否则难以想象千变万化的水中世界如何才能在舞台上完美呈现。在整个表演过程中,由于影像技术的参与,舞台舞蹈呈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而此时的影像技术并非作为某种单纯的辅助和呈现,而是逐渐作为某种元素参与到舞蹈编导和演员表演中。基于此,影像技术与舞蹈本体之间的主次地位开始变得模糊,而两者之间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逐渐凸显。
随着对镜头语言探索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其与舞蹈语言的关系,即舞蹈的肢体动作表达人物情绪的变更,镜头语言节奏的变化可以有效配合人物情绪的传达,已经被编舞者逐渐捕捉到。摩斯·坎宁汉在《空中之点》中,镜头语言不仅帮助了舞蹈演员展现更具有突破性的肢体魅力,而且挖掘了舞蹈影像所揭示出的人生哲理,使舞蹈本体与影像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法国艺术家、舞蹈影像鬼才菲利普·德寇菲的“法典三部曲”,即《法典》(1995年)、《反法典》(1995年)、《三法典》(2004年),运用前景与后景的对比为画面创造了空间内部蒙太奇,为影像增加了新的寓意。作品中,广角镜头的纵深感增加了画面中的信息量,而渺小的人物在空旷的环境中独舞,显得无力与绝望。前景人物与后景之间的距离被放大,表明了人与环境的疏离。舞蹈影像不仅打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通过摄像机创造更多的非现实空间,并且使时空的转换更加自由、丰富,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虚幻均可以通过镜头的剪辑营造出来。
舞蹈是身体艺术的呈现,身体是呈现这种艺术的工具与载体,曼妙的舞姿与深情的演绎始终是舞蹈作品的核心,而一旦融入新媒体技术,便会产生某种新的时空效果,形成传统舞蹈难以实现与企及的景观。换言之,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使舞蹈不再停留在“四面墙”的传统观演关系中,而是以其具有张力的视听效果成为观众消费的奇观。一方面,身体投射表演者的欲望、释放着蓄积的情感,甚至诉说着表演者自身的生活点滴。无论对表演者还是观赏者,均是本我冲动的真实写照。无论镜头对身体局部的切割还是新媒体技术对舞蹈空间的呈现,均难以掩盖整个过程中舞蹈艺术向消费景观的挺进。而新的技术带来了视觉冲击力的突破,各种惊奇、梦幻的效果使传统舞蹈艺术难以望其项背,刺激着受众的感官体验。2017年在“上海明当代舞影像展”上,《吻》运用粒子光效以及动态捕捉技术营造了恋人亲吻瞬间产生巨大能量的景象,舞台上两个独立的个体逐渐融合、分裂,虚幻而唯美,制造了超现实的景观。
舞蹈影像承载更多的思考和创新,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使舞蹈影像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无法预知的可能性。因而,舞蹈影像对传统舞蹈艺术形态予以挖掘与承继,并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与编码,必将成为新时代艺术领域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