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举办“文学经典70年:建构与传播”主题论坛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尹超 时间:2019年08月28日 字体:

8月23日,《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在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了“文学经典70年:建构与传播”主题论坛。

8月23日,《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在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了“文学经典70年:建构与传播”主题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 义勤,《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当代》杂志社社长、主编孔令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与会交流。论坛由《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编辑宋嵩主持。

吴义勤

吴义勤肯定了《长篇小说选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之际盘点文学经典的做法。关于新中国文学经典,他认为“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判断,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文学经典,这些经典已经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我们文学审美记忆的一部分”。他谈到,谈论文学经典,历史的 眼光最重要,一是要有相对性的原则,不能够把经典绝对化,不同时期对经典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二是要破除对经典作品的神圣化崇拜,要鼓励文学创作多元 化、阅读多元化,认识多元化。

梁鸿鹰

梁鸿鹰从卡尔维诺对于文学经典的定义——“经典不是头一次读的作品,而是再一次读的作品”谈起,认为“经典的形成有社会性及历史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另外对 于经典的认知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当中不同的经典;这个民族认为这个作品是经典,另外一个民族可能认为它不是经典”。谈到经典最本质的 特点时,他说,经典能够保留人类精神创造方面的独创性和特异性,最大限度完善前人没有讲过的、或者前人没有完善的东西,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孔令燕

孔令燕认为经典作品是对时代的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还有对个体生活的关照。她谈到文学期刊对于新中国文学经典化的作用:“作为一个发表平台和出版平台,一定要坚持标准意识,要有为当下时代留下经典、为读者提供好的作品这样的经典意识。”

刘大先

刘大先从经典与时间的关系讲起,认为经典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每代人对它重新批评也好,阐释也好,哪怕是谩骂也好,都会被经典吸纳为自己的一个组成部 分,它构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他认为任何一部经典都不是毫无疑义的,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批评,等到批评散去,构成文化基因时,这部作品才能成为经典。经 典,虽然有时代性,但一定有一种恒定的素质。

论坛中,大家还谈到,经典作品有某种相似性,跨越时间,反映或者思考了人类社会的、人性本身的、人生命情感中最美好的一部分,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波动,这种感动也会超越时空。

活动现场

(尹超/摄)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