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十年,建构中国文艺理论知识大厦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暨《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陈泽宇 时间:2019年11月12日 字体:

梳理新时期以来的历次中国文艺界理论探讨,《文艺研究》杂志几乎从未缺席。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以来,包括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讨论,与“老三论”关系的讨论,文艺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及其“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的讨论,新世纪以来围绕“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以及跨越世纪的围绕现代、后现代等西方思潮的讨论等等,《文艺研究》每次都作为重要的交流平台为各方声场的碰撞提供着理论阵地。

《文艺研究》创刊于1979年5月,是文化与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月刊。通过40年的不断发展和几代编辑的不懈努力,现已成为在中国文学、艺术研究界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广泛社会影响的刊物之一,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艺术研究者。《文艺研究》所走过的40年历程,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界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锐意进取的40年。中国文艺学、美学研究的风格、特色以及演变轨迹,在这份刊物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通过回顾《文艺研究》的历史,考察这份刊物的发展变化,不仅可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曾经引起广泛讨论的重大议题,更能够探讨目前热议和集中研究的前沿问题,预判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并展望中国文艺学、美学建设的未来图景。

2019年11月9-1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文学文学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合办,文艺研究杂志社承办,首都师范大学文艺美学高水平创新团队协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暨《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文学评论》主编张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党委常务副书记张政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罗钢,《文艺研究》名誉主编方宁,以及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文学评论》《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探索与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社会科学辑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人文社科界权威期刊的代表共百余人与会。

张旭在致辞中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向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文艺研究》杂志社表示祝贺,向四十年来为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几代专家学者致以敬意。张旭认为,《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几代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的学者勠力同心,携手同行,深入探讨文学艺术研究中的重大课题,积极开展学术新域,已成为在我国人文学术界拥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的重要品牌刊物。张旭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文艺研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关于文化、文艺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匹配的原则,注重加强对基础学科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批评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文章在致辞中谈到,《文艺研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应运而生,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和时代见证,也是时代精神的表达。王文章认为,现代艺术的界限正在不断扩展和打破,新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方法的变革,《文艺研究》不断与时俱进,把握时代与艺术的规律,不断推动着学术发展与艺术实践。张江对《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年来的成绩表示肯定,他盛赞《文艺研究》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上的成就,希望刊物永远保持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改革开放和文艺理论研究事业中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韩子勇回顾《文艺研究》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认为刊物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呼应党和国家的要求,始终学术眼光敏锐,关注当代文艺理论和学术批评的前沿问题,始终坚持“五湖四海”的办刊原则,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容纳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不同观点,营造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大胆探索、平等讨论的学术氛围,并一直致力培养年轻作者。仲呈祥寄语《文艺研究》,“四十春秋,几代学者,荟聚一堂,硕果累累!这份刊物,久久为功,培根筑魂,守正创新!不惑之年,再攀高峰!”张政文谈到,四十年来《文艺研究》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奋进,以其敏锐的问题意识和严谨的学术表达,传递着时代的主音和研究的先声,前瞻着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历史巨变,在美学、文艺学、艺术学各类艺术研究中,刊物都为中国特色文艺事业和理论视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吴义勤谈到,《文艺研究》是一份具有学术标本和历史标本意义的重要刊物,它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浪潮中诞生,在中国文学领域体现出崭新的面貌、理论和姿态,深度参与着中国当代学术视野,从思想文化角度见证了四十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巨大的变化,为中国当代文艺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陈剑澜曾在《文艺研究》工作多年,他用“四十不惑”来形容如今的刊物,“人生四十而不惑,用这句话来谈论一件事、一段历史,有时不免庸俗。但是,这些天我反复浏览历年的杂志,和老同事们交流,所感所思,非这句老话不能形容。”陈剑澜认为,《文艺研究》四十年来本色不变、初心不改,比较好地处理了现实性与学理性、前沿性与基础性的关系,刊物编辑形成了“积极、审慎、深思”的共识。罗钢认为,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三者的结合,逐渐成为《文艺研究》的基本特色,《文艺研究》始终把对话、沟通、交流、互动作为办刊所遵循的原则,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该刊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万宁在致辞中回顾了季羡林、郭汉文、童庆炳、胡经之等学界前辈对《文艺研究》的支持与鼓励,他说,现在的编辑应以前辈为荣,更意识到身上的责任,编好刊物,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开幕式后,杜书瀛、曾繁仁、张玉能、朱立元等知名美学、文艺理论学前辈在大会发言中分别就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建设的回顾与反思,以及重要学术刊物应承担的学术使命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几位学界前辈对《文艺研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希望刊物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引领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中国文艺学、美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分别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文艺理论建设历史回顾”“中国文艺理论前沿问题”“中西文论比较问题”“《文艺研究》与文艺理论期刊建设”等四个议题进行了专题发言和交流互动。与会专家表示,40年来,《文艺研究》的成长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步而行,始终站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前沿。《文艺研究》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展现最优秀的文艺研究学术成果,参与相关学科知识生产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批评实践。希望《文艺研究》顺应实践发展,呼应理论进程,恪守严谨学术立场,强调鲜明问题意识,保持锐利批评锋芒,并致力引导、促进相关专业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以其既定的面貌和品格服务学界,服务中国文论建设,服务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筑牢我国文艺理论的知识大厦。

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张伯江做总结发言,他梳理并总结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研究及学术话语体系流变,认为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既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哲学和文艺学思想资源,也要融通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学术资源;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中国;既要延续传统,又要着眼当代。他希望《文艺研究》继往开来,继续保持成熟的思考和开阔的视野,找到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点。《文艺研究》执行主编金宁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文艺研究》作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思想和理论最重要的展示平台之一,将继续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恪守严谨的学术立场,强调鲜明的问题意识,保持锐利的批评锋芒,并致力引导、促进相关专业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

会议期间,文艺研究杂志社还推出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年”大型文选。文选共分8卷,共计490万字,1—6卷为《〈文艺研究〉1979—2018四十年论文选》,力图反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研究逐步走向深度和广度的历史进程;第7卷为《〈文艺研究〉与我的学术写作》,杂志社约请了85位老作者,通过撰写学术随笔,抚今追昔,记述个人学术成长历程,探讨学术期刊在推进学术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8卷为《〈文艺研究〉编年纪事(1978—2019)》,编年纪事以近60万字的篇幅,记载40年《文艺研究》的发展轨迹,记录了大量由刊物主导或作为重要合作方参与的学术活动的相关文字记载,为文艺研究学术史保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档案。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杨斌谈到,最能体现一本刊物品质与地位的不是他人溢美之词,而是一本刊物历年来所编发的文章。他表示,这套选集的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是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集成性反应,是一套“以选见史”“以人见史”“以刊见史”的学术选本,期待读者在阅读中重温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源与流,感受《文艺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学术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