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家剧院走进守正创新的舞剧新时代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时间:2019年11月27日 字体:

11月9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承办的《国家剧院走进守正创新的舞剧新时代——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舞剧创作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此次研讨以国家院团走进守正创新的民族舞剧新时代为主题,围绕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民族舞剧创作生产机制、人才培养等进行讨论,旨在夯实新时代民族舞剧发展根基,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贡献力量。

本报特摘编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陶诚(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历史可追溯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我们的“根”在延安,从抗战的炮火中走来,在不同时期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发挥了文艺作品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的重要作用。回首我院的发展历程,“两个主业、两条主线、两个效益”始终是剧院发展的主脉络。“两个主业”,即中国歌剧舞剧院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歌剧”和“舞剧”两个主业。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第一部民族喜歌剧《小二黑结婚》、第一部抒情歌剧《伤逝》、第一部民族舞剧《宝莲灯》、第一部汉唐舞剧《铜雀伎》均诞生于我们剧院。“两条主线”,即剧院坚持守正创新,一是传承革命文化,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格局和情怀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两个效益”,即作为国家艺术院团,剧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两个主业、两条主线、两个效益”的发展对于任何一家艺术院团来说都非常不易,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是舞台艺术中的“重工业”,尤其不易。总结近几年来剧院舞剧创作生产情况,我有五点体会:第一,时间最能检验舞台作品的生命力;第二,艺术创作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第三,回归舞剧表演的传统——用现场乐队伴奏;第四,艺术人才的大胆使用和悉心培养并重;第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剧院品牌形象。

中国歌剧舞剧院取得的成绩,与领导、专家、朋友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剧院愿与诸位一起,将舞剧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交流碰撞,共同探索民族舞剧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方法,为新时代民族舞剧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邓一江(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教授)

我把我的认识和想法,归结为“五个一”:

一次职能的回归。6部舞剧的成功上演,证明中国歌剧舞剧院完成了从以“晚会”为主要市场向以“剧”为主要市场的观念调整和剧院职能的回归;证明剧院从求生存向抓创作、出精品、推市场的工作重心转移,我以为这是剧院在管理机制上的“守正”。

一种责任的担当。职能的回归发展了生产力,也促进了生产方式的改进,不仅剧院自制舞剧,还和地方院团联合制作舞剧,体现出国家艺术院团的担当。这一方式的确立与实施既解决和补充了剧院舞剧创作资金上的不足,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省级以下院团创作资源不足的难题,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可以视为舞剧艺术的“扶贫”。

一种发展的策略。6部舞剧的主创及演员都是剧院的年轻演职员,充分反映出剧院领导的战略眼光与思路,通过作品培养年轻编导和年轻演员,为剧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一种艺术风格。剧院6部舞剧就创作而言有一种共同的风格,即舞剧的诗化表现,但不是舞蹈诗。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6部舞剧的群舞量都较大,编排各具特色,演员表演到位;二是舞台的综合视觉效果冲击力强,艺术品质高,有很好的观赏性。

一种价值的导向。6部舞剧从选材到编排、制作和演出,可以看出剧院非常关注观众对舞剧作品的观赏需求,从观众的视角进行舞剧的创作,尽心尽力打造精品,注重市场推广,让更多的观众能走进剧院,让价值观能够有效传递。

我还有两点希望:一是在将来的舞剧创作中加强舞剧的戏剧性表现,深化舞剧的思想内涵;二是进一步拓宽作品题材。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我的发言主要有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一个中心”,即中国歌剧舞剧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作为中心,以作品为立身之本,以精品回馈时代、回馈人民。

第二个观点是“两个探索”。第一,努力探索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为时代抒怀。剧院的许多作品,都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守正创新的成果。在《昭君出塞》《赵氏孤儿》《李白》《恰同学少年》等一系列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都包含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根基,剧院近年来的创作努力地重建中国社会的良知、道德,呼唤中国精神的回归。剧院创作向现实题材发力,始终坚持着这样的价值诉求。第二,努力探索符合“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标准的艺术创作路径,塑造充满艺术个性的舞剧艺术形象,攀登艺术高峰。

第三个观点是“三个成功”。第一个是成功将国家艺术院团带回舞剧艺术的“王者地位”;第二个是成功推出了以佟睿睿、孔德辛、吴庆东、李世博、韩宝全、唐诗逸、胡阳等青年编导和舞者为代表的创作和表演人才,形成了人才梯队;第三个是成功实现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成功创建了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创作力量与地方艺术力量相结合的创作机制和合作模式。

于平(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自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已经举办过6次关于当代舞剧创作的学术研讨。前5次研讨都聚焦编导,第6次和本次,聚焦舞剧创作团体。

在去年看过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精彩、精湛的业务考核后,联想到该院近年来舞剧创作生产的量与质,便与陶诚院长商量共同主办这样一次研讨。在陶院长初步认可后,我为了坚定其决心,提出主题可定为“守正创新的舞剧新京派”,在场的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罗斌也表示可行。陶院长在深思熟虑后,认为现在的主题更平实、也符合实际,对于未来发展指导也更具实效,因此这次研讨,我们聚焦“国家剧院走进守正创新的舞剧新时代”。应当说,这个主题包含着陶诚对于剧院艺术生产“治理”的许多想法:“新时代”是说我们应明确自己的时代境遇和时代担当;“国家剧院”是对自己成为舞剧创作“第一方阵”乃至“排头兵”的工作目标和期许;“守正创新”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从舞剧作品来看,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如何生产”和“生产什么”两个方面都有深入思考和坚决实操,在保证艺术品质和意识形态正确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与地方党委、政府,大型国有企业的合作模式,将艺术家对于艺术性的追求和老百姓的喜闻乐见统一起来,推出了一批艺术精湛又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作品。

许锐(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先说两个现象,一是近年来,国际舞蹈学界对中国舞蹈有了很大的关注,国际上有一些原来研究中国舞蹈的学者纷纷改变研究方向,大家发现中国舞蹈不能随意研究;二是东西方对舞剧样式的理解存在差异,即使在西方,人们对舞剧样式的理解也同样存在差异。传统的欧洲舞剧建构在芭蕾舞剧的基础上,中国的舞剧与此不同。从这两个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舞剧建构的趋势,中国舞剧在舞剧叙事上的创新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我有两点思考:一个是中国舞剧的叙事结构蕴含了集体民族意识。这种集体的民族意识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有忠、孝、仁、义等传统价值观念,比如《孔子》等,包含了深厚的传统价值;另外一个是中国舞剧的样式蕴含了集体的身体观念。这在近些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的舞剧当中有非常强烈的表现,例如对舞段、时长的设想等,创造者要思考如何将它融入整体的节奏之中。

最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当今,国外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中国芭蕾和中国舞剧,他们并不能够充分理解。这个话题涉及民族性,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中国是否把民族性融入全球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还有一个问题,中国舞剧的建构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创作者还有很多不满足以及想去探索和尝试的东西。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