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煤新疆犁能煤炭公司:石榴花开别样红

文章来源:中煤新疆犁能煤炭公司 作者:李婷婷 时间:2019年12月02日 字体:

正值初冬,走在伊宁的大街小巷,最惹眼的就是那火红一片的石榴摊位,剥开的石榴一颗颗晶莹透明、紧紧依偎,让我不禁想到了我所在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煤新疆伊犁犁能煤炭有限公司。

犁能公司地处于新疆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南部,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9个民族组成,这里既是各族职工互相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更是各族职工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亲如一家的生动写照。

告别“翻译官”,人人会国语

“我和我的祖国”看着班组黑板上工工整整的字迹,你一定想不到这出自采煤三班艾山江·亚生江之手。想起进矿之初,艾山江和大多数工友兄弟一样都是略微听得懂、完全不会讲国语的“傻小子”。由于沟通困难,在开展班组会、维修设备、开票据、走访慰问、谈心谈话等工作时都得带着懂双语的“翻译官”。面对如此现状,2018年初犁能公司党委果断决策,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行“学国语、讲国语、用国语”系列活动,一场你学我帮的热潮在工友们之间正式展开。

组建“一帮一”对子。以部门或班组为单位,一个汉族职工帮助一个少数民族职工,利用班前班后会、工作闲暇之余和日常的交流对话开始,一字一句、手把手的教他们,一遍不会就两遍、三遍、四遍……同时根据帮助对象的国语水平,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真正做到学习国语一个人都不掉队。

营造学习语言的氛围。为了提高学习效率,犁能公司党委购置了《一本通》《新华字典》《学好普通话》等书籍做到人手一册,同时将有关生产制度、规程等翻译成维汉双语对照进行学习,再搭配着每日分享、“学习强国”、企业公众号等平台。“学习的氛围浓厚,大伙说国语的频率也增加了,对话的底气也足了。”提起大家的变化,赛甫朗木·阿不都拉很兴奋。

推进“开口讲、用手写”。班前会上张彦军一次又一次的鼓励着班员上讲台讲国语。30、40岁的班员像牙牙学语的孩童不厌其烦地大声念文章、讲心得、谈体会;班组还每月评选出“学习之星”和“进步之星”进行奖励,有效提升了大家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念好致富经,摘掉“穷帽子”

“结了对,认了亲,他就是我的亲大哥!”阿曼久勒·坎木拜尔搂着李魁感慨地说道。8年前,李魁和阿曼久勒结对认亲,面对爱喝酒、存不住钱的他,李魁可是伤透了脑筋。“扶贫必先扶志”抱着这一想法,李魁当起了阿曼久勒的贴身“唐僧”,那段时间里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矿区只要看到阿曼久勒就能看见李魁的身影。“不能把钱花完,要给老人老婆孩子留点”“不要喝酒,明天还要教你开挖掘机”“房子要换,工资要存”……“唐僧”李魁就这样在他耳边反反复复念着脱贫“紧箍咒”。

在李魁的举荐下,公司把露天煤矿第一台轮式挖掘机交到了阿曼久勒的手里,领导的信任更加坚定了阿曼久勒脱贫的决心。现在的阿曼久勒已经从挖掘机司机升任到采煤班副班长,工资翻了一番,精气神更是翻了好几番,妻子在他的感染下也找了份超市导购员的工作,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为了邻里乡亲羡慕学习的脱贫榜样。

和阿曼久勒一样有着相同经历的人还有很多,铲车工退里根·艾布都巴甫、木沙·阿吾巴克尔、阿不都艾尼·艾力等,他们都在汉族兄弟的携手帮助下转变了态度,拓宽了思路,相继摘掉了“穷帽子”。

摆脱“等靠要”,个个多面手

1米8的大个子,长得壮壮实实,提起哈萨克族小伙瓦力汉·阿布都斯拜克,师傅吴浒总爱开玩笑道:“再着急也不能抹眼泪了哈!”瓦力汗原是公司警卫,2016年,犁能公司举办“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看着同事们用铲车开啤酒、穿针引线,个个一专多能、“身怀绝技”,瓦力汗坐不住了,他主动找到主任张精国,再三请求调岗学技术。“学会平地机,你就是半个师傅!”看着诚恳的瓦力汗,张精国安排他去学平地机。平地机有10个操作杆,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个“拦路虎”。由于记不住操作杆,瓦力汗好几次都急得满头大汗抹眼泪。师傅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商量好轮班坐在瓦力汗旁边教他。“下刀”“翻铲”“引导”……为了熟记操作杆,瓦力汗在每一个杆子上都贴上小纸条。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的瓦力汗闭着眼睛都能精准地找到每一个操作杆。学习会了平路机,瓦力汗又主动拜师陆续学会了推土机、挖掘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在犁能公司党委的关怀和帮助下,每一位少数民族员工都成为了设备操作的多面手;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技术能手、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中。积年累月的劳作让煤矿工人的脸颊黝黑,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温暖却让他们的脸颊多了一抹最艳丽的石榴红。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