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巨变——攀枝花煤业集团大宝顶矿发展纪实

文章来源:攀枝花煤业集团 作者:潘梅 时间:2019年12月18日 字体: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宝鼎矿区开发建设已经经历55年。作为宝鼎矿区主力矿井之一的攀枝花煤业集团大宝顶矿于1971年11月建成投产,48年来,秉承和发扬“创业、求实、开拓、奉献”的宝鼎精神,共为国家贡献原煤4470万吨,为宝鼎矿区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夺煤保钢”彰显宝鼎风采

“夺煤保钢”是宝鼎建设者为攀枝花建设献上的厚礼。1970年7月,为满足攀枝花建设和钢铁工业对煤炭的需求,宝鼎建设指挥部在大宝顶集中了矿区3个煤矿建设工程处的10个掘进队,共计5000余人,在干巴塘、烂泥阱和半海拉开13个洞口、20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夺煤保钢”大会战。经过一年半的苦战,矿区设计生产能力最大的矿井——年产90万吨的大宝顶煤矿建成投产。1973年12月24日,烂泥箐矿与大宝顶矿(干坝塘)合并后称为大宝顶矿,为攀钢出钢、为当时攀枝花基础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开采方式从落后走向先进

多年来,大宝顶矿围绕建设具有南方特色的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以发展采掘机械化为先导,先后实施矿井安全机械化改造工程。采、掘工艺从纯劳力的打眼放炮、挥锹攉煤到全机械化采、掘的转变。采煤技术经历了炮采、高档普采、综采、放顶煤综采到大采高综采等发展阶段。1986年,采用单体支柱支护的高档普采。2000年以后,淘汰了刀柱、仓储等落后采煤方法。2007年,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投入生产。2009年10月,在4223-25采煤工作面采用综采放顶煤新技术,创出10万吨的高产,并创大宝顶矿采煤工作面月产量新纪录,此技术的成功运用被誉为“攀西第一放”。2013年,采煤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进入全新的高效采煤时代。掘进技术经历了炮掘、综掘等发展阶段。2006年开始使用EBJ-120TP综掘机进行掘进,实现掘进机械化,逐步淘汰了落后的炮掘方式。通过综采、综掘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和职工患职业病的几率,提高了生产效率。矿井机械化开采带来的可喜变化,促进了宝鼎矿区的发展。2001年,该矿原煤产量突破百万吨,成为攀煤公司首个突破百万吨的矿井。

安全管理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

多年来,大宝顶矿高度重视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上狠抓制度建设,根据上级安全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全矿实际,先后制度出台了《大宝顶煤矿关于做好安全工作的决定》《大宝顶煤矿安全工作奖惩办法》《大宝顶煤矿关于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决定》《大宝顶煤矿安全责任追究规定》《大宝顶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办法》《大宝顶煤矿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等,坚持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安全生产秩序;坚持深化质量标准化建设,安全管理向精细化转变。2007年以来,大宝顶煤矿共投入8500余万元,狠抓质量标准化建设。为保证矿井供电安全,更换了高压电缆6000米,高低压开关各40台,在+1400二采、三采、四采和+1220水平都形成了双电源供电。为保证矿井原煤运输安全,安装了+1220大倾角原煤运输皮带,更换了大巷30公斤轨道5000米,在所有人车站安装了架线自动配送电开关,在过往风门、弯道等危险地段安装了语音报警装置等。井下主要运输大巷、石门、采面三条道和所有机电硐室、候车地点的环境整洁,缆线吊挂整齐,各种制度牌板齐全。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了现代化矿调度信息指挥中心、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通过深化质量标准化建设,采掘工程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达到了以质量标准化和采掘机械化保安全,以安全保生产、以生产增效益的目的。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证。

企业管理从陈旧走向现代化

面对近年来煤炭行业“严冬”期,大宝顶矿党政领导一改过往求温饱、吃大锅饭的管理方式,积极安排部署,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特别是2015年以来,大宝顶矿以保证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长远利益,坚持深入改革,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人事管理等方面下放自主权,积极转变机制,激发活力,推进企业的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坚持劳动用工改革。按照工效提高的要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根据生产实际、岗位所需,开展好“三定”工作。探索任务承包、岗位包干等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机关及地面人员分流、减人提效工作,力争控制在岗职工人数,实现精干高效目标;坚持干部人事改革。积极探索干部人事管理方式的变革,采取公开竞聘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聘关键岗位管理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取消了采掘队跟班队长,减少了采掘管理人员,实行干部聘任机制,有效地提升了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坚持薪酬分配改革。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工资分配办法,加大向一线、苦累脏险、关键岗位、技术和技能人员倾斜力度,用工资杠杆推动辅助、地面人员向一线流动,使一、二、三线人员结构优化到1:0.7:0.4。突出业绩和效率效益导向,强化薪酬与绩效联动,探索工资分配改革,按照工资类别、职务职称、工龄长短等确定统一的岗位工资标准,根据规模性质、劳动强度、贡献大小,分类制定不同比例系数的绩效工资额度,以岗位定工资,以绩效定收入,发挥分配的调控和激励作用;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大宝顶矿积极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实施了三级变二级管理,基层单位由23个减为18个,机关部室由15个减为11个,全矿科级干部由134名减至57名,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有效开展富余人员分流工作,全矿职工净减少达18%,达到600余人。并开展了减头减面工作,采掘队伍由12个降为8个,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单产单进。同时在川煤集团率先自主研发了虹膜考勤系统,促进了减人提效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了制度的完善、管理的规范、效率的提高。

矿区面貌从脏乱差走向净齐优

大宝顶矿自建矿以来,干打垒、土墙房一直与矿工们相依相伴。然而,由于“先生产后生活”,矿区规划先天不足,很多基础设施不到位。直到2010年这些已经使用了30多年的房屋绝大多数早已超出了使用年限。几十户或者上百户,依地势而自然形成连片的聚居区域,雨季潮湿、夏天闷热、房屋拥挤。生产区与生活区交融,一截土路、一截煤炭路,街道狭窄拥堵而泥泞,出行难、就医难、吃水难、乘车难、住房难的“五大难”的问题严重地困扰着矿区居民。更为严重的是,多年的煤炭开采,造成地下大面积的采空和沉陷,居民住宅不同程度地出现裂缝、变形,大片的土砖房、土堆房、干打垒房都已破旧不堪,随时都有下沉和倒塌的危险,矿区职工家属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2006年初,在川煤集团召开的工作会上,川煤集团领导把改善矿工的居住环境作为川煤第一民生工程。4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攀煤宝顶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并对川煤集团沉陷区治理方案进行了评审。攀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工程由此启动。总投资18个亿的攀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密锣紧鼓地拉开序幕。2007年1月,攀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的民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经过几年的各方努力,大宝顶矿在动力站、清香坪、格里坪、河门口沉陷区搬迁安置房就达2700多套。2010年下半年开始登记,抽房号,交房款,发住房钥匙,2011年8月,2799户居民异地搬迁安置工作全部完成。职工群众无比高兴地说:“党和政府圆了我们矿工几十年来的住房梦,从此告别了土砖房、土堆房、干打垒房,职工家属走出了沉陷区、棚户区,走进了市区、走进新家园,过上了美好幸福新生活。

48年历程,48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大宝顶矿为宝鼎矿区开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48年来,全矿干部职工历经创业的艰辛、煤炭行业的寒冬,终于走出困境迎来了春天,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大批干部在这里锻炼成长,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这里成功启航,一大批劳模先进人员在这里脱颖而出,铸就了宝鼎矿山的辉煌。

“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宝顶矿将迎难而上、苦练内功、激流勇进,向着高效机械化、信息智能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道路努力奋进,为攀煤公司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再出发,作出新贡献。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