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浓墨重彩写华章 砥砺奋进再启航
条条银线,似音域宽广的琴弦,弹唱着雄浑美妙的奋进乐章;巍巍厂房,如伟岸挺拔的巨人,屹立在生机勃勃的金沙江畔。
座落在金沙江畔的攀煤矸石发电厂,是一座综合利用煤矸石的环保型发电企业,总装机容量300MW,是攀煤公司二次创业的重点工程,也是川煤集团“第三产业”经济效益增长极和攀枝花电网的主力电厂之一。在改革发展的风雨历程中,矸石发电厂为矿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攀煤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迎难而上:勇立潮头闯新路
1987年,在攀煤发展的进程中又有了意义非凡的一项记录:矸石发电厂开始筹建。当时,宝鼎矿区经过多年的开采和洗选加工,产生了大量的矸石,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堆放的矸石已经占地上百亩。为了有效利用这些废弃物,经过多方的考察验证,攀煤决定筹建综合利用电厂,变废为宝。建电厂的提议一提出,大多数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有人断言:挖煤炭的想发电?不可能。的确,煤矿建电厂面临的困难太多了:行业限制、资金紧张、专业人才匮乏……
创业艰难百战多,无私奉献奏凯歌。建设之初,为了让设备能顺利运抵现场安装,创业者硬是肩挑手堆,修筑了一条三百多米的厂区公路。购买设备时,个别厂家欺负外行,明明是配套的产品,偏偏要分开供货,技术人员据理力争,硬是让厂家红了脸、认了错。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选送骨干进修,配合安装,所有的建设都按部就班顺利的进行着。可设备安装好后,点火却成了一只正常投运的拦路虎。去有关电厂学习,人家要么保密,要么不屑传授。怎么办?只能靠自己。用原煤、中煤反复的试验,却总是结焦,大块大块的焦块堵满了炉膛,创业者一边商讨完善点火技术,一边抠打还红热灼人的焦块,一干就是几天几夜,现场吃、现场睡,脸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每个人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点火成功。至今提起当年打焦的情景,仍然让人唏嘘。那时候的电厂人都有一个职业病:每天上班的途中,都会不由自主的关注那高耸入云的百米烟囱,关心烟囱冒没冒烟,冒烟是否正常,许多人下了通勤车就直奔主厂房查看设备的运行情况。
1992年4月,经过上百次的摸索,突破了点火结焦难关,随后掌握了运行、检修及联合试运行、并网发电等关键技术,电厂运行走上正轨。所有的怀疑都不攻自破。之后,二期、三期也相继建成投产,装机容量达到30MW,电厂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树起了攀煤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
技改扩建:科学发展写新篇
作为宝鼎矿区的自备电厂建起来了,生产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严、细、深、实、准”的管理理念下,电厂走入正轨,但是,前进的脚步不能停歇,2003年,为了加大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力度,同时满足攀枝花电网水火互辅,安全可靠的供电要求,2×135MW煤矸石发电技改工程提上了日程,随后,工程的建设热火朝天的开展起来。
2006年7月17日,在电厂技改工程集控室里,无数目光焦急地注视着11#机组的参数显示屏。随着电子时钟的倒计时和现场人们的欢呼声,13:40分,11#机组72+24满负荷试运一次成功。集控室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2007年1月12日,12#机组72+24满负荷试运一次成功,投入商业运行。
当年,发电量达到14.48亿度,实现销售收入4.26亿元,掀开了矿区发展的新篇章。
两台机组顺利投运了,可是管理者却丝毫不敢松懈,如何缩短与正规电厂的差距,把电厂建成安全文明高效工厂,是萦绕在管理者脑中挥之不去的思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从制度抓起,科学有序的管理,才能使电厂在生产运营的快车道上飞驰。电厂不断完善三大规程、岗位责任制以及各项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明确和规范各级人员的行为、责任。“家法”建起来了,有效的执行才是关键,为此,《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相继出台。形成了有制度可依,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治厂机制。
为了前进的步子更稳更快更大,电厂始终不忘管理创新。
在安全生产方面,电厂坚持“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工作理念,强基础、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通过强化安全教育,加强现场安全管控,严格安全责任追究,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2×135MW机组在建设时即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投入,静电除尘器改造、安装脱硫装置、脱硝装置……,节能减排时刻牢记,确保环保达标。建厂以来,杜绝了重伤以上人身事故、重大设备损坏事故,没有发生环保事故,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始终保持稳定。
在经营管理方面,从对标管理、精细化管理进而到全面预算管理,细分指标到班组、岗位,按月、季严格考核,奖惩兑现。注重生产运行管理,开展小指标竞赛,发电不合格电量由月300万度左右降至几万度。选拔使用人才上,自2005年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旧机制后,所有管理岗位均采用竞争上岗的办法选拔。岗位人员半年一次运行人员技术等级考试、检修人员“应知应会”考试,实行优进劣退。技改创效、修旧利废工作有序开展。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对全厂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建厂以来共取得数百项科技成果,小改小革从来没有停止过。
风雨霜华谱出瑰丽篇章。30年来,矸石发电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内强管理,外拓市场,安全文明生产步上了新台阶,2010年累计发电18.2亿度,实现销售收入5.56亿元,为历史最高。电厂成为攀煤公司煤-电-冶产业链的支柱产业,为攀煤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企业先后获得“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金石奖”、“全国煤炭工业现场管理最佳企业”、“四川煤炭多种经营十佳效益企业”、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转型发展:不忘初心再启航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国家能源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扶持政策减少、电力生产量价双降、环保压力剧增成为电厂的生存重压。电厂机组技改12年来,经历了年发电18.2亿度的巅峰辉煌,同时也承受年发电不足3 亿度的低谷考验。
2015年,机组利用小时仅有1458小时,较上年下降56%,发电量仅为上年的44%,出现机组停产近半年的恶化状况,经营效益急剧下滑。随后的几年,电厂断续生产成为常态,尽管全厂上下共同努力,克服了环保压力大、机组能耗高、燃料储备难、技能员工缺、争取发电指标不容易等困难;尽管在停产期,干部职工全体轮岗,减少工资支出;支持和鼓励职工合法合规利用轮岗休假政策外出承揽工程业务及劳务输出;按攀煤公司改革图存总体要求,分流富余人员,精减机关职能科室,在岗职工从486人减到305人。在2017年底,停产6个月后的双机投运,集全厂之力调配人力、物力,运行人员由原来四班三倒改为三班三倒满勤守岗、车间管理人员全部现场顶岗,检修人员24小时跟班随时消除设备缺陷,燃料部精心配煤热值稳定,生活后勤深夜送餐,职能科室主动指导协调,圆满完成了当年发供电任务……
虽然够拼,但是生产经营还是出现了负增长。
众所周知,四川水电能源极为丰富,四川省水电年发电占比81.9﹪,火电占比仅14.8﹪。电厂近三年来实际调度上网电量基本在3亿度左右,机组出力仅为11.1﹪。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意见》文件,明确“从严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对象是“300MW以下的煤电机组”,同时也明确了超低排放和发电煤耗指标。
面对内忧外患,电厂扭亏乏力。此时,国家先后颁发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优化煤电产业结构实施等容量替代规划建设煤电项目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期间关停统调统分燃煤机组电量补偿方案的通知》等文件,为电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性导向,在困境中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按照文件规定,电厂机组关停后连续五年可获得补偿资金,每年5400万。
“早转型早主动,晚转型就被动,不转型就要付出代价。”在此共识下,电厂的政策性关停转型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紧锣密鼓的考察调研、反复的论证,“攀煤宝鼎矿区煤系废弃物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可研项目方案已经完成,正在报审报批。煤矿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朝阳产业,是传统经济形态向循环经济形态转型的产物,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项目建成后,既可以减少煤矸石堆积,推进环境治理,又可以对资源“吃干榨尽”,实现循环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认真落实当前政策,利用关停补偿资金开展建设项目,是攀煤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可止血减亏,解危脱困,妥善安置人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电厂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已经开启,电厂人必将继续践行宝鼎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走出一条转型升级的突围之路,继续为攀煤发展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