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国家博物馆启幕
“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序厅一瞥(摄影/范立)
在国博,走进《红楼梦》的文化世界。2019年12月20日,“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展览现场,扶老携幼,摩肩擦踵,参观场面甚是热烈。
展览现场,观众参观展览(摄影/庞道琼)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巨著。其书虽非卷帙浩繁,但对中华文化涉猎之广,描述之精,介绍之详,剖析之深,可谓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举凡历史万象、社会百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家族兴衰、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以及戏曲音乐、书法绘画、山水园林、建筑工艺等等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无不描述精准深刻。它所传达和培育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红楼梦》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里,令我们不仅可以时刻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恒久艺术魅力,也可以切身感受它所蕴含的丰富深刻文化内涵。
《红楼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截至目前,在世界各地流传的《红楼梦》译本达100余种,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者。1981年法文版《红楼梦》出版时,法国《快报》周刊将其称为“宇宙性的杰作”,曹雪芹具有布鲁斯特的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西尔的才智和幽默,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包括整个社会自下而上的各阶层的能力。伟大的曹雪芹,不朽的《红楼梦》,成为彰显精神文化自信的鲜明符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20多家文博机构共同举办“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就是要通过展示《红楼梦》相关的历史文物、学术动向及艺术作品,引导观众进一步了解《红楼梦》这座文学高峰的时代背景、创作历程和丰富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当代文学创作涌现出更多的文学高峰,更加自觉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包括六个单元:
揭开一座文化高峰的面纱
经典的创作背景
不朽的文学巨著
广泛的文化传播
深远的文化影响
中华经典,走向世界
【走近展览·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庞道琼
展览序厅
从改琦款《红楼梦》图册之《通灵宝石·绛珠仙草》出发,走进《红楼梦》的文化世界
第一单元
揭开一座文化高峰的面纱
中国文学由“诗三百”至《楚辞》,再至两汉辞赋,继而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小说,一脉相传,千年不断,滋养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
成书于乾隆年间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性巨著《红楼梦》,融会贯通“诗三百”以来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神髓,融通俗文艺和典雅文学于一体,诗词歌赋,人文历史,一应俱全,并加以创造性发挥,构筑起一座令人目眩神迷的艺术宫殿,呈现出变幻莫测的无穷魅力,从而成为旷古烁今的中华文化集大成之作,矗立起难以逾越的中国文学高峰。
第二单元
经典的创作背景
《红楼梦》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末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体现出繁荣与衰败并存而逐渐向衰败演进的特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其家族在康乾盛世前期以朝廷重臣而享钟鸣鼎食,忽被抄家而一蹶不振,人口流散,门户凋零,以至“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曹氏家族之境遇正是当时封建末世盛极而衰的缩影。
有着家族盛衰刻骨铭心体会的曹雪芹,凭借艺术家对时代的敏锐觉察,真切感受到封建末世危机的气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以“诗家笔法史家言”,创作出后人难以逾越的史诗性巨著《红楼梦》。并通过描写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落,为时代立传,展现整个封建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总体危机,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以及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第三单元
不朽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将中国历代文学形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梦幻式的构思,隐喻式的表达,引入入胜的故事,活灵活现的情景,都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特征极为鲜明独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大量的俗语、俚语、称谓,不但是晚清白话文的先声,而且直接影响至现代社会。
《红楼梦》涉猎之广,前所未有。社会生活之历史万象、社会百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家族兴衰、人之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恩怨情仇、还有山水园林、建筑工艺、戏曲音乐、书法绘画、鲜衣美食,等等……举凡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对宫廷及官场的黑暗与腐朽的揭露,对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和社会道德观念等,都以文艺的形式进行了深刻批判。
第四单元
广泛的文化传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红楼梦》形式体裁是一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而内容实质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融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一册《红楼梦》在手,就可以领略崇高深邃的中华文化精神。
《红楼梦》问世后,因其所集成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很快大量传抄刊印,并以北京为中心向各地呈辐射状传播,以至于“家传户颂,妇孺皆知”。嘉庆年间,北京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语,各地则出现“家家喜闻,处处争购”景象。
从《红楼梦》诞生之日起,在争相传抄评阅过程中,各种抄本、印本,各类续书、仿作,大量涌现,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如今,有关《红楼梦》的各种出版物,汗牛充栋,无以计数。
《红楼梦》成为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单元
深远的文化影响
《红楼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动人的故事讲述、高超的艺术技巧吸引了广大读者和学者,得到广泛的社会回应,产生不可估量的文化影响。
《红楼梦》所描写的纯真的宝黛爱情的悲剧,揭露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推动了近代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红楼梦》本身的成功,以及妇女题材和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化人,除了补本、续书,模仿之作不断涌现。进入20世纪,形成《红楼梦》小说改编风潮。由《红楼梦》改编而成的戏曲、曲艺、影视剧、音乐、绘画、书法等,层出不穷。中国地域广大,地方文化,各具特色,几乎所有地方戏曲,都有改编《红楼梦》的曲目,或由《红楼梦》故事题材改编的曲目。
从《红楼梦》诞生,它的无穷魅力就吸引着无数学者对它的研究兴趣,形成《红楼梦》研究群体。清末光绪年间,始见“红学”一词。进入民初,《红楼梦》研究越来越盛,形成一个独特的学科“红学”。百年红学,久盛不衰,成为另一种《红楼梦》文化现象。
目前,《红楼梦》小说改编、《红楼梦》主题旅游、《红楼梦》文化创意产品,方兴未艾,《红楼梦》文化影响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第六单元
中华经典,走向世界
《红楼梦》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红楼梦》初刻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甫一面世,大受欢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红楼梦》从浙江的乍浦港一路飘扬过海,流传到日本的长崎。随后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缅甸等亚洲国家。19世纪初,《红楼梦》首先由传教士传入英国,随后在俄国、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希腊、荷兰、匈牙利等西方国家流传。20世纪,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红楼梦》的世界性传播急剧加速。目前,《红楼梦》有100多种译本,世界各地拥有千百万读者,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进入21世纪,《红楼梦》不但成为世界性经典,还成为西洋歌剧、舞剧的改编创作素材。走向世界的《红楼梦》,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曹雪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红楼梦》是人类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