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唐朝写手好诗有多重要?不少人凭借首诗平步青云

文章来源:凤凰网—国学 时间:2020年01月22日 字体:

做学生的都怕考试,而在考试里学生最怕的莫过于写作文了。考场上,有的人抓耳挠腮老半天写出来的却是一堆废话,也有的人满头大汗坐在那里,直到考试结束卷子上还是一片空白。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学霸,他们从不担心这类事情,写作文时笔下如有神一蹴而就,写出来的文章常常得到老师们的赏识。

古代就有人把每年高考状元写出来的文章专门收集起来,编成一本书供一众学渣们瞻仰、学习。科举考试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那时的考试,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科举”。想必,大家对各种各样的高考作文看了无数,那么,今天我们不妨看下,唐朝考生写出来的作文是怎样的。

在唐朝,“诗”就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这首诗想必上过小学的人都有学过。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

诗的内容则写的是:草原上的青草,长了又枯,枯了又长,年复一年,生生不息,即使天降大火也不能将其烧尽,等来年春风一起,又是一片繁荣景象。咋一看,它描述的不过是平平常常的自然景观,除了赞扬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外,诗人并没有在诗中寄予太多的情怀。

殊不知,这首诗还有后半部分: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说的是,远处芳草的清香浸满了古道,让人流连,而在阳光普照之下,眼前的荒城被一片绿油油的植物所围绕,令人心旷神怡。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可就在本该好好赏景的时候,诗人却要与友人告别了,看着萋萋的芳草,心中升起了无限惆怅,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这样一来,用我们语文老师的话来说,立意就高了很多。

再来看一篇: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这是唐代诗人王冷然写的《古木卧平沙》,这个人物虽然比较冷门,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如何介绍他,但是,他写出来的诗却非常值得品味。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景,讲的是一根平卧在沙中的枯木,寒来暑往经历了无数的岁月,它依然原地不动呆呆的卧在那里;后两句诗开始抒情,诗人感叹因为从来没有遇到来自上天的使者,所以,没人识得这根枯木是通往天河的船只。通读全诗,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其实是在以“古木”自比。

作者认为:自己才华横溢,但是,却“不逢星汉使”。也就是说,没有遇到一个能够赏识自己才华的人,所以,只能像古木一样孤苦地守在一个无人的小角落里。这首诗用到了许多的典故,例如“星汉”取自曹操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灵槎”则源于晋代《博物志》里的一个小故事。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的文学素养还是挺高的。

接下来是《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的作者朱庆馀是当时的一名考生,那时的考试有一种传统,就是考生在考试之前,可以把自己平时所写的作品拿给考官浏览,以求给考官一个好印象,以防临场紧张,真实水平发挥不出来。而这种考前交上去的作品,称为“行卷”。这首《近试上张籍水部》就是作者给当时的主考官张籍的一首“行卷”。

表面上看,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位新娘,为了能在见家长的时候,给公婆一个好印象,一个晚上没睡,都在洞房里精心打扮自己。即使这样,内心还是不太自信,只好弱弱地问自己的丈夫:“自己的梳妆还算得上时尚吗?”

但是,细细读来,这首诗其实是作者把自己比作新娘,而把考试说成是见家长,考官张籍则是自己的“夫婿”。

临考在即,自己心里很没底,于是,拿着这篇“行卷”来问张籍,自己“入时无?”

不得不说,这首诗这么写,真的是很有特色,把考生比作新娘,一下子就把考生临考前那种紧张不自信的心理,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时,让人会心一笑。

而张籍也是一代才子,看了这首诗,略作思索,便大笔一挥,回了一首《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肯定了朱庆馀的才华,并且,让他不要为考试过不过的问题太过操心。这一来一去,不仅朱庆馀的才华得到了赏识,还让这段事迹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最后,再看一首典型的应试诗,张子容的《长安早春》: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因这场考试是在早春,考官便以季节命题,而张子容则非常清醒,既知道点题,又知道拍马屁。先说现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百姓都沉浸在其中过春节。然后,写春天来了,冰雪融化,路边长满了青草,连鸟儿也飞回来了,还时不时有黄莺在唱歌……

这虽然与我们日常的早春差不多,但是,却浪漫了很多。最后,作者也没忘记正事,点明科考的目的:什么时候我可以科举及第?这样,在我衣锦还乡的时候,还能赶上看柳叶青青。就凭这诗,能不让他高中嘛?果然,唐玄宗先天元年,张子容顺利进士及第,成了孟浩然的好朋友。

你说,这唐朝考生的作文,是不是比我们今天的高考作文有趣得多?

参考资料:

【《唐会要》、《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史》】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