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扎根矿山心无悔 不忘初心勇向前---记全国劳动模范李建雄

文章来源:攀枝花煤业集团 作者:潘梅 时间:2020年05月12日 字体:

全国劳动模范”是全国劳动者的杰出代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已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多年来,各级劳模立足本职、刻苦钻研、勇于争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小宝鼎矿党委将视角对准奋战在一线的“劳模”,回顾他们的成长历程。

他叫李建雄,1969年1月出生,来自小宝鼎煤矿,现任该矿调度信息中心副主任。

知苦不言苦 知难不畏难

矿山——他成长的摇篮

儿时,他常听父辈们讲起那“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睡“杠杠床”,点“松明灯”,吃盐拌饭,喝泥浆水,夺煤保电、夺煤保钢的故事,听父亲讲起那战天斗地的岁月。虽然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每次在井口看到父亲刚升井,只有牙齿和眼睛还看得清楚,每次看到父亲走进家门,累得筋疲力尽,懵懂的他似乎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好好读书,长大了就只有挖煤炭”,天真的他想:“挖煤就挖煤,最起码是工人”,直到1989年7月,20岁的他当了一名采煤工人,当面对低矮的巷道,闷热潮湿的空气,又苦又累又危险的工作,才对父亲所说的“挖煤炭”有了真正的认识。记得一次上班的途中,矿灯突然熄灭了,那时候还是硫酸电池老式矿灯,面对巷道内的黑暗,他肩上扛着刨锤和升柱器,手探索着巷道壁,一路跌跌撞撞,连滚带爬的到了工作面,他哭了,哭得很伤心,踌躇满志的他,真的有些迷茫和忐忑。

他的父亲,是一名老矿工、老党员,也是宝鼎劳动奖章获得者、攀枝花市劳动模范。他爱岗、敬业、奉献,长期战斗在采煤一线,忘我的工作。一次,父亲因劳累过度,患上了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住院,由于心里牵挂着工作,父亲不听医生的劝阻,忍着病痛出院了,拄着炮棍投入到工作中,看到父亲紧咬牙关,强忍病痛,在低矮的巷道中爬行,李建雄不知道父亲为了什么?也许是为了责任,一个队长应尽的责任。身教胜过言传,逐渐,他懂得了父亲!他被父亲忘我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知难不畏难、知苦不言苦的人格影响力所折服。

1990年底,他被调到父亲任队长的采煤二队,人之常情,他的父亲应该可以给他安排轻松的工作了,恰恰相反,他的父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哪里最脏、苦、累、险,哪里没人干,就安排他去,有时他自己问自己:“我是不是父母抱养来的”。从此,他暗暗地较上了一股劲,上班时勤学苦练,向老师傅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和劳动态度,积累工作经验,下班以后,自学采煤方法,在干中学,在学中练。既是和父亲较劲、更是和自己较劲。不到一年时间,他干遍了队里的所有工种,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1992年1月,他以较全面的业务能力和躬身实干的精神,被选为采煤班班长,6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啊,当时采煤二队所采的是39#煤层,是复合顶板,采用高挡普采。由于顶板难以管理,冒顶时有发生,采煤二队工作面上口成了坑木场,班长的劳动强度十分大,除了上班要走在前面,下班走在最后,除保证正常安全生产外,还要亲力亲为去推车下料,冒顶后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刹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记得有一次,上早班回家睡下已经是凌晨4点了,早上7点又被父亲拉起来上班,体力还没有恢复过来,走路腿打颤,点名考勤时嘴不听使唤,在这种情况下,他十分沮丧退缩了,不想当班长,父亲严厉的对他说:“谁叫你是我的儿子,你不干谁干”?“年轻人就要有担当,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成绩”。每当他人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父亲给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坚强,人生之路,哪有那么一帆风顺,不管干什么,贵在坚持”。就这样,他坚持下来了,不管干什么都更加努力了。

1998年3月他担任了采煤二队的副队长,虽然从采煤工到班长、副队长岗位变了,但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变,他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本领,在参加省煤干院三个月采煤专业培训的基础上,他又就读了省委党校的经管专业,强化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他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首位, 2003年8月的一天,进班刚做好准备工作,工作面顶板周期来压,像要冒顶了,一切工作都停止了,所有在场的人都说这个班完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在这时,家里“女儿突发高烧”的急促电话打到了井下。一边是急需就医治疗的女儿,一边是安全生产现场,那一刻,他狠下心,丢下电话,毅然留下,后来通过仔细观察和平时积累的经验,他带人妥善处理了顶板,安全生产恢复了正常。第二天下班后,他带着女儿赶到医院,看着被烧成肺炎,而咳嗽不止的女儿,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一齐涌上心头,作为一个铁骨铮铮的矿山汉子,那一刻,他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荣誉归功集体,成绩属于过去

劳模——满载沉甸甸的责任

2013年6月,他调任采煤二队队长,在实践中创新,积极探索管理新思路。他深知:“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只有把自己融入这个集体,发挥好每个职工的作用,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效益。他以人为本,调整劳动组织,减轻职工劳动强度,职工的利益高于一切,修订了工资分配管理办法,工资分配向脏、苦、累、险工种倾斜,每月分配方案上墙,公开接受全队职工监督,充分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坚持亲情管理,把职工被动干活变成主动工作,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他以身作则,发挥劳模的带头作用,经常深入现场,与工人共进退,一起去战胜困难,攻克难关,2014年4月的一天,11382-2工作面机头段,出现斜长15米,落差5米的过地质变化带,队委会研究准备采取放炮回采方式,过地质变化带,这种方式对顶板管理难度大,施工过程中员工危险系数高。当时他在公司参加培训,听说要改变作业方式,他心里十分着急,当时想“守着机械化不用,炮采即危险效率也低,职工劳动强大,而且人员进入煤壁区不安全,”想到这些,他立即从公司培训中心赶了回去,进入井,现场亲自指挥,采用“6米长工字钢、8米π型钢梁前探接顶法和3.5米单体液压支柱前戗口皮法”配合采煤机切割推进,5人一组,2小时一更换,经20小时不间断施工,当班推进地质变化带5米,当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和支架。安全通过后,他拖着深重的身躯,回到家,门却怎么也打不开时,他知道,是他忘我的工作,让妻子真的生气了.....不知道过了多久,当他倚靠着墙壁,从睡梦中,被妻子递过来一杯茶的清香惊醒,看见的是妻子满眼的心疼和欲言又止的表情。

2016年4月他调任矿调度室副主任,为了能干好新工作,他立足现场,随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工作。他深知,调度工作绝不是简单的“接接电话、听听汇报”,更不能“发号施令、遥控指挥”。从此除了吃饭、睡觉在家,其它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工作岗位上,不是在调度室熟悉生产情况,就是深入现场查找问题,处理问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中断生产,哪里就有他的足迹。女儿在作文中写到:“爸爸虽然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是对家却亏欠太多。作为儿子,没有尽到孝道,爷爷、奶奶生病住院,他没有去陪伴;作为丈夫,他没有给妈妈分担过家务;作为父亲,他没有关心过我的成长”。

一路走来,他在组织的培养下,从一名普通的采煤工人,踏着父辈的足迹,立足现场,一歩一个脚印,用勤恳、敬业和奉献换来了荣誉,1993年12月被授予全国煤炭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996年10月,被授予“四川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998年8月,被授予“攀枝花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9年12月,被授予“攀枝花市劳动模范”称号;2002年5月1日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4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6年8月被推选为攀枝花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劳模——别人眼里“光荣的称号、无上的荣光”,而在他的心里,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更加明白:唯有时刻把责任扛在肩上,才能不负组织的重托。

牢记使命终不悔 劲牛无鞭亦耕耘

初心——呼唤新时代劳模精神

2015年3月3日是他终身难忘的日子,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建成,他的手印被采集并镌刻在荣誉墙上。这是“三线精神”的传承、这是矿区十万职工家属的荣耀。于他个人,只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万水千山不忘来时的路,千辛万苦要为人民服务”。为了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该矿以李建雄的名字命名了“李建雄劳模创新工作室”,2019年省机电冶煤工会又以他的名字命名“李建雄安全生产创新工作室”。

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全国劳动者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他们用生动的人身实践告诉我们: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幸福,劳动最光荣!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