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齐美煜:贯穿《夺冠》全片的女排精神是什么
未到终局,绝不放弃
还没看《夺冠》,我就听到了很多关于它的评论,有来自网络的,也有来自身边人的。其中,复杂的心绪有“坎坷”,因这部影片从发布春节预告到因疫情原因改档、国庆定档、提档,上映经历堪称一波三折;有“感动”,好友直言电影太“上头”,被女排姑娘们的拼劲震撼,没忍住落泪……带着已知的感觉和未知的期待,我走进了影院。
百闻不如一见,全程135分钟看下来,我的内心燃感十足,因女排精神,也因打排球的她们。中国女排,承载了几代国人的共同记忆。《夺冠》则是将这种记忆进行回放,并加以聚焦。导演陈可辛从中国女排队员参加过的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比赛中,选取了1981年女排世界杯击败日本女排,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大战,以及2016年里约奥运会逆转巴西,这3场最具有代表性的比赛作为主线。每场比赛,围绕着“夺冠”展开。“夺冠”的原因及背后的艰辛,恰恰是影片加以重墨讲述的。
为什么夺冠?从1981年女排世界杯击败日本女排说起,夺冠是为了争口气。那时的中国,国门虽已打开,但国力尚弱,整个国家都在积蓄力量。具体到体育竞技上,中国人渴望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尤其是在还未得过世界冠军的大球项目上。
何以夺冠?拿命去拼!陈旧简陋的训练馆内,“铁面”袁指导对女排姑娘们展开了严酷的训练。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即使鲜血染红了护膝,手掌磨得满是水泡,她们依然咬牙坚持,力求让所有动作都成为条件反射。片中,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国家体委来人说,未来体育靠的不是人脑,而是科技。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和战术变化,都能够被计算机精准地分析出来。那时中国有计算机吗?中科院有,用于科研。这意味着中国女排夺冠,难上加难。怎么办?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袁指导把拦网抬高15厘米,大吼一声,“练!”因为,在他看来,技术再先进,也算不过人的拼命劲。
豁出去的韧劲,最终换来了扬眉吐气。1981年,中国女排以3:2力克主场作战的日本队,以七战七捷的成绩,为中国夺得三大球首个世界冠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那个夜晚,无数国人彻夜难眠,敲锣打鼓上街庆祝。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女子排球史上首支连续五次夺魁的队伍。此后,中国女排象征着“拼搏”,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体育竞技范畴,成为植根国人内心深处的精气神。
好故事,离不开曲折有致的情节。体育竞技,没有常胜将军。随着郎平等名将陆续退役,中国女排青黄不接,走向低谷期。1986年后,近20年无冠。岁月荏苒,此时的中国,已不是彼时的中国。如果说,此前夺冠是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那么此后的夺冠,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或许可以从电影后半部分的表达中寻找答案。
继1995年执教中国女排,2013年,郎平再次挂帅。提出“大国家队”理念、广泛延揽人才、从全世界挑选教练……郎平大力改革,中国女排重振旗鼓,涅槃重生。她引导运动员去享受体育的本身,去思考“为什么打排球”,也鼓励她们去发现排球以外的人生和乐趣。为了锻炼年轻队员,她敢于舍弃一些国际比赛的成绩,陪她们一路成长。在她看来,自己是老女排最后一个在一线的了,应该为中国女排传承一点东西,留下一点东西。
幸运,从来都是强者的谦辞。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姑娘们打败了“不可战胜”的对手巴西,逆风翻盘!影片通过变化画面角度,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这场比赛的激烈和焦灼,更能体会到女排姑娘们打得有多畅快,赢得有多艰难。此后,中国女排士气大振,接连获胜,最终夺冠。登上台领奖时,女排姑娘们集体抖腿,发自内心的笑容可爱极了。从中,我们也找到了所谓的“意义”:抛下包袱,不再只在乎输赢,因为内心足够自信和强大;不只为夺冠,更为主宰自己的人生而努力。
“中国女排流血不流泪”“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贯穿全片的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郎平曾这样阐述,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赢。是啊,女排精神不只属于中国女排,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女排精神永不过时。它告诉我们,追梦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未到终局,绝不轻言放弃!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