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龙垭村启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文章来源:陕北矿业公司 作者:黄伟 时间:2020年11月07日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让全国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如何翻越这座高山,如何兑现庄严承诺,陕北矿业公司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陕北矿业公司是陕煤集团下属主要煤炭企业,年产原煤7000多万吨,曾先后荣获中国工业大奖、五一劳动奖状,是陕西乃至全国闻名的特大型煤炭企业。安康市汉阴县双河口镇龙垭村,面积14.3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小组,现有1066户3548人,是陕北矿业公司对口帮扶的贫困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44户720人。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人均纯收入13490元,较2018年增长14.49%。

龙垭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令人惊讶”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5580元,逐年攀升到2019年的13490元,昔日的贫困村实现了脱贫摘帽,一个崭新的美丽龙垭、幸福龙垭盛装亮相。“令人惊讶”的背后,更值得探寻的是“为什么”——

为什么陕北矿业公司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能始终发挥国有企业的社会担当,打赢龙垭村的脱贫攻坚战?为什么90后“第一书记”崔旭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冯丰足,能赢得龙垭村3548口人的一致好评?

透过龙垭村的脱贫攻坚战,值得深思的是国有企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如何兑现党的庄严承诺?龙垭村启示,同样是国有企业发挥六种力量的启示。为此,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黄伟历时两个多月,多次采访调研,力求用事实与故事及其内在逻辑,解答国有企业如何发挥六种力量的试卷。

接力攻坚,一任接着一任干

从汉阴下高速,沿通村公路蜿蜒而行。通村公路是双向单车道,由于弯急坡多、山高沟深,车速很慢,沿途的风景一览无余。车行20分钟左右,就来到了龙垭村。村口的导视牌异常醒目:“陕北矿业公司定点帮扶村”。沿水泥路而下,转弯就到龙垭村村委会。

龙垭村群山环抱,植被茂密,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美。听说黄伟、杨汉威两位作家到龙垭村采访,汉阴县双河口镇党委书记孙延、龙垭村党支部书记盛良超等人,已经在村委会门前等候。村委会是一座向阳三层小楼,办公室干净整洁,墙上田亩、人口、人均收入、贫困人口等牌板数据一目了然。

站在楼道向外望去,不知名的树木、灌木拥挤在山上,空气中弥漫着绿色、纯净、微湿的味道。这对久居陕北榆林的两位作家来说,惊奇程度有点夸张。这样绝美的生态环境,是汉江“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水源保护地,青山绿水,却难以滋养世代居住的百姓。

“自2014年起,陕北矿业公司先后帮扶硬化通组入户道路6.6公里,新建通村惠民桥1座,修建蓄水池2处,修缮村两委会办公楼,为100多户村民解决了出行难、水电难的问题。”

简短接待后,孙延向两位作家介绍道。“村容村貌、精准脱贫、村集体经济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代表汉阴县双河口镇党委、政府和龙垭村全体村民感谢陕北矿业公司!”

语言沟通稍微有点困难,孙延、盛良超汉阴口音,而采访组的两位作家一个是关中口音、一个是陕北口音。陕北矿业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崔旭、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冯丰足,暂时成了多个地方方言的兼职翻译。

解决出行难、饮水安全问题,对于深藏秦巴山区,分散居住在14.3平方公里、18个村民小组1066户3548人的龙垭村来说,是件令人头疼的问题。

2014年至2019年,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重点工作是完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修路、通水电。陕南雨水多,遇到雨天,乡间土路常泥泞不堪。加之居住分散,集中供水也困难重重,供电线路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陕北矿业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翟鸿良、李军安、龙茂兴、崔旭、冯丰足先后住在同一间房子——龙垭村村委会二楼拐角的一间房子。七年来,他们都曾站在楼道,长久地望着对面的山坡,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尽快精准脱贫,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隐藏在秦巴山区的农耕生活,像牛咀嚼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是一天,平淡的甚至想不起昨天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龙垭村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的,大概只有手机、电视,以及通往县城的简易公路了。

七年来,接力攻坚,一任接着一任干。翟鸿良、李军安、龙茂兴、崔旭、冯丰足等人先后驻村蹲点,全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采访中,崔旭拿出厚厚一本工作日记,透过一长串数据,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的艰辛跃然纸上。

2012年至2019年,陕北矿业公司先后投入315.97万元,用于修建通村公路、饮水工程、修缮村委会办公楼、奖补养殖大户、金秋助学、为爱心超市购买物资、开办羊场;种植富硒黑花生50亩;新建李子园1000亩、日光温室大棚150亩;发展1000亩水稻、1200㎡草莓、100亩大棚富硒蔬菜种植……

这其中,修建通组水泥路25公里,集中供水工程8处,分散供水工程28处,解决了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等老大难问题……

“近两年,在县、镇和陕北矿业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龙垭村新建集中安置点3处,安置贫困户35户,危房改造36户。同时,新建了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卫生室、爱心超市、文化广场。”龙垭村村支书盛良超向采访组介绍道。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自2012年起,陕北矿业公司按照陕西省“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安排,开始结对帮扶汉阴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790余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开展消费扶贫,帮助困难群众。

“以产业带动扶贫、以精准施策细化扶贫、以党建巩固脱贫,让扶贫有精度,脱贫有温度,发展有深度。”这是陕北矿业公司担当社会责任的一个生动体现。

“‘两联一包’开展以来,陕北矿业公司按照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的帮扶思路,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扶志’与‘扶智’同步,积极探索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先后使673名贫困户成功脱贫摘帽。”陕北矿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群英介绍到。

陕北矿业公司地处陕北榆林,龙垭村地处陕南秦巴山区,两地相距上千公里。但千里之外有亲戚,7年来,陕北矿业公司在龙垭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40多万元,消费扶贫1400余万元。

“崔书记,小冯,今天去哪家?过来喝口水再走。”在龙垭村,陕北矿业公司两个驻村90后“第一书记”崔旭、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冯丰足是最受欢迎的人,没有不认识的。

龙垭村山大沟深,放眼望去,尽是绿色植被。在青山绿水之中,居住着244户720人贫困村民。这些人一部分因意外伤害、大病、丧失劳动力等因素致贫,一部分是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近年来,陕北矿业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吴群英、郭佐宁、林宝忠、徐国强、迟宝锁等定期走访帮包贫困户,与贫困户零距离接触,了解致贫原因、提出脱贫建议,共同制定帮扶举措,并送去了米、油等生活用品。多次深入到龙垭村猕猴桃产业园、李子产业园和蔬果产业体验园等地调研,详细了解每一个产业的发展现状、管理模式、经营情况、带贫效果。

2020年1月16日,陕北矿业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来到龙垭村,走访慰问特困户、贫困老党员、退伍老兵。同时,向“爱心超市”捐赠价值1万元的爱心物资。这是第四次向“爱心超市”捐赠爱心物资。陕北矿业公司累计捐赠爱心物资4万多元。

为实现龙垭村脱贫目标,陕北矿业公司以发展农业产业为抓手,大力推行“党支部+X+贫困户”工作模式,积极开展“主题党日+助力精准扶贫”等活动,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党员带头作用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执行力、推动力,切实帮助龙垭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帮助困难群众,使龙垭村一改往日贫困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群众生活等不断向好,于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让贫困村民亲身体会到党的好政策和企业的真诚帮扶。

数据显示,近年来龙垭村100多亩李子树得到嫁接改良,523户村民学会了水稻直播技术,221人参加农技培训,1000多人外出就业增收。新建李子园1000亩,改良优质富硒水稻1000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50亩,新建社区工厂2个,扩建养鸡场1处,发展起了羊肚菌、草莓、富硒蔬菜等新兴产业……

90后“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

驻村“第一书记”是国家实行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第一书记”是一个特殊的称呼,更是一种责任。2015年起,陕北矿业公司先后派翟鸿良、李军安、龙茂兴、崔旭等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崔旭,一个90后的“第一书记”,受到了县、镇、村的一致好评。但初到龙垭村的时候,却让这个90后“第一书记”感到茫然。风景秀丽的龙垭村,隐藏着意想不到的落后与贫穷。

“第一年,我走遍了龙垭村的家家户户、沟沟岔岔,记不清吃了多少闭门羹,记不清踩过多少泥泞路。”回想起初到龙垭村的艰辛,崔旭忍不住有些激动。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记得第一次组织召开村干部会,原定九点开会,结果等到11点,只来了三个人。”崔旭有些垂头丧气,心中五味杂陈。为打开工作局面,崔旭改变了工作方式,既然开不了党员大会,那就一个一个去交流。

“一个月后,党员们开始接纳我了,我制定的龙垭村党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得到了支持。之后几个月,村‘三委’换届选举、‘党支部+X+贫困户’工作模式、党员纳新等工作有序推进。”

2018年,发展羊肚菌产业,流转土地出了问题。土地是村民的根,大多数村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少数愿意的村民则漫天要价。崔旭不知跑了多少趟,挨家挨户讲村上的产业规划,讲后期的经济效益,一些村民开始理解、支持土地流转。

通过这件事情,崔旭体会到产业扶贫的关键,不是项目、资金和技术,而是能不能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和支持。随后,崔旭根据龙垭村长期种植李子的传统,提出兴建千亩李子园,果然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从入户统计,到发苗栽植,只用了短短二个月时间,千亩李子园就初见规模了。

崔旭讲了一个两兄弟脱贫的故事。哥哥杨光福因无房致贫,弟弟杨光国因残致贫。哥哥在县城当清洁工,每次回村只能住到弟弟家。经过多方努力,2018年,杨光福领到危房改造政府补助2.6万元。钱有了,但房往哪建呢?原住房在山沟里,新建房要重新选址,选址又得一大笔费用。

想着两兄弟都是单身汉,能不能让哥哥在弟弟的平房上加盖一层,还能相互有个照应。想法看似很好,但弟弟不答应。清官难断家务事,那一段时间,崔旭受了不少夹板气,好在结果还是好的。“去了多次,弟弟就是不同意。猛然间,我说了一句话,弟弟答应了。”

“什么话?”“你哥将来不在了,房子不就成了你的了。”崔旭话音刚落,黄伟、杨汉威、冯丰足等人哈哈大笑。一语点醒梦中人,圆满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两兄弟相互照顾,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说起这些,崔旭有点自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2018年,哥哥杨光福如期住上了新房,实现了脱贫。为让弟弟杨光国增收,崔旭为他争取到村里的公益性岗位,每月增收600元。了解到他想养牛,崔旭帮助申请了4000元产业帮扶资金,用于扩建牛圈,发展养牛。2019年,弟弟杨光国也成功脱贫。

崔旭也不容易,几乎用了两年时间,才把“外地人”变成“主心骨”。这其中,也受了不少委屈。盛德康的小儿子盛良杰,精神肢体残疾,丧失劳动力;可大儿子在事业单位上班,不能纳入贫困户。考虑到实际困难,崔旭建议村委会把盛良杰一人纳入了贫困户,享受低保政策。

为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国家有产业奖补政策,但盛良杰属于丧失劳动力户,无法发展产业,自然无法领取奖补。在2018年落实产业奖补政策时,盛德康看见别的贫困户都领到了相应的补贴,而小儿子盛良杰却没有,认为崔旭有意为难,当场争吵起来。

崔旭心中无比委屈,盛德康家没少去,政策没少讲,已经尽最大努力了,结果还是不理解。事后,崔旭不断反思这件事,觉得盛德康家确实有困难,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2019年,崔旭为盛德康送去了谷种、肥料,以高于市场价格帮助销售李子、大米,并将盛良杰纳入产业合作社,年底获得分红款900元。人心都是肉长的,过后盛德康和崔旭成了忘年交。

说起家庭,崔旭感到愧疚。“我是2018年1月28日结婚,3月份妻子辞去西安的工作,来到榆林的一个企业上班。可是3月底,我却被选派到龙垭村进行驻村扶贫。”这算不了什么,2018年11月2日晚,“我接到母亲电话,说父亲已经住院两天了,在确定没事后才告诉我。”崔旭停了一下,看着办公室墙上的精准脱贫数据。此刻,墙上的那些文字、数据忽然鲜亮起来,像一双双渴望的眼睛。

“父亲当时给村里砖厂砌墙,因其他人铲车操作不当导致墙体垮塌,父亲和三名工友被埋下面。待被救出时,一名工友当场死亡,两名工友伤势严重。父亲伤势算是最轻的,两根肋骨和左腿骨折。我当时就忍不住哭了起来……”

“那几天是龙垭村最忙的时候,第二天要迎接上级领导扶贫工作检查。父亲、母亲劝我不要回家,先干好工作。”等检查结束,崔旭急忙赶回老家,“父亲已经出院,在家静养,我不称职……”

“2019年2月23日凌晨2点妻子临盆,我22日晚上9点多,才从龙垭村赶到医院。”请了15天的陪产假,在第9天的时候,村上打电话说安康市主要领导这一两天来龙垭村调研,崔旭立即决定回村……

陕北矿业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还有一个90后冯丰足。冯丰足与崔旭同吃、同住、同工作。对这个27岁的青年来说,驻村扶贫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我在参加2019年陕煤最美员工表彰会节目彩排时,单位领导打电话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想不想去汉阴扶贫。让我考虑一下。”

等陕煤最美员工表彰会结束后,冯丰足请了几天假,回绥德跟父母商量后,决定先去扶贫村看看再作决定。从绥德坐火车到安康,从安康坐中巴到汉阴。订好住宿酒店后,冯丰足与一出租车司机协商,让司机带他亲身感受一下龙垭村。安居工程、蔬菜大棚……甚至上到一个山顶,俯视被广袤的植被所包围的龙垭村。

第二天,冯丰足回到绥德家里,向父母详细述说了所见所闻。父亲听完后,语重心长地问儿子:“想去吗?明天早上再告诉我。”冯丰足一夜未眠。“我给我妈说去的时候,我妈说昨天晚上,已经给一个缝被子的阿姨说好了,定做了一床被子。”

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了。“爸妈送我去火车站,我爸拉着捆着行李的小车,我妈提着双肩包。当时,我妈还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时间定格在2019年7月1日。”说到这里,独生子冯丰足泪流满面。第一次工作在外地,冯丰足有些想家了。

就这样,冯丰足第二次来到了龙垭村,这次却是住了下来,正式成为龙垭村的一员。“我和崔旭每天去修路现场监工,戴着草帽,拿着皮尺、铁锹,跟施工的工人一起劳动一起吃饭。”

“开始十多天真不适应,这里的饭菜以酸辣、米饭为主,陕南的饮食习惯我真受不了。没办法,只能慢慢适应。”环顾冯丰足宿舍,电饭锅、方便面、案板、油盐酱醋等一应俱全。采访期间,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动手。“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这辈子咋就爱上个你。一次次的短信你不回,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哼着陕北民歌做着饭,四个男同志自觉分工,苦中作乐。也是没办法,想要吃碗面,也要开车十多分钟去县城。

在蔬菜大棚建设中,冯丰足和村干部四处打问旋耕机。前前后后打问了五六台机器,不是费用低就是嫌路远。最后在距离龙垭村30公里的涧池镇紫云村联系到了旋耕机。烈日当头,冯丰足坐在拖拉机上,带着师傅和机械回村,从中午1点出发,到村以后已经下午4点了。

“回来就中暑了,鼻子流鼻血。稍微休息后,就带着师傅去地里干活去了。”从开始翻地到结束,大概持续了两周的时间。“看着土地像梳子梳过的样子,我和崔旭很开心,感觉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扶智扶志,变“输血”为“造血”

纵观脱贫攻坚的无数案例,变“输血”为“造血”,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当脱贫进入到攻坚战的关键时刻。陕北矿业公司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推动了精准扶贫,让龙垭村在众多贫困村中脱颖而出,进而成为乡村振兴的领跑者,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扶智扶志与合力攻坚功不可没。

在一个星稀月明的夜晚,崔旭、冯丰足详细介绍了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对贫困户进行了分类帮扶,对于没想法没办法的贫困户,制定针对性地帮扶措施——扶志,如解决子女就学、危房改造、提供急需生活用品等,让贫困户对未来充满希望,坚信明天会更好。

对于有想法、没办法的贫困户,主要采取扶智,如提供李子树苗、羊肚菌种植技术等,千方百计扶上马、送一程。对于有想法、没资金的贫困户,主要采取扶持,提供创业启动资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提高贫困户自力更生的能力,是精准脱贫乃至防止返贫的关键。两位90后关于扶智扶志的体会,让采访组的两位作家刮目相看。

帮助制定了龙垭村“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移风易俗。评选表彰了一批在新民风建设、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引导村民积极向上。开展扶贫政策、脱贫典型等宣讲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引导村民向先进学习。

先后四次为龙垭村“爱心超市”购买大量爱心物资,让贫困户以积分兑换的方式,领取生活用品。出资5万元,帮扶龙垭村争创汉阴县“扶志扶智示范村”。组织村三委、能人大户和贫困户到安康农业科学研究院、杨凌农高会等地参观学习,积极发展扶贫产业。

开展12期产业扶贫技术培训,580人次学习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陕煤集团和苏陕就业扶贫信息,龙垭村1000多人外出就业。

孤寡老人是一直是精准脱贫的难题。龙垭村五组刘康炳82岁,患有慢性病,配偶崔玉莲肢体四级残疾;女儿刘海艳长年在外打工。为帮助家庭增收,驻村扶贫工作队将刘康炳家纳入龙垭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坚持每周走访一次,帮助落实“八个一批”扶贫政策,帮助办理慢性病证、更换残疾人证、生存养老认证等便民事宜。

龙垭村一组邓贤奎80岁,困难党员。儿子邓顺刚三级残疾,长年在外打工,因缺劳力致贫。2018年11月28日,邓贤奎突感身体不适,儿子远在千里之外,这时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书记”崔旭。接到老人电话后,崔旭、冯丰足等人急忙赶往家中,由于邓贤奎家离车道还有200多米,崔旭见状二话不说背着老人迅速往车上转移。到乡镇医院,医生见老人病情严重,建议立即送往县医院,崔旭又驾车送往县医院。

龙垭村一组刘定菊78岁,精神残疾。刘定菊以前住土胚房,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时落实房屋危改政策,通过补助1.5万元为刘定菊购买了一处村中闲置的安全住房。随后,驻村扶贫工作队筹集资金帮助硬化了院坝,定期到家中帮助整理卫生,逢年过节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扶智扶志初见成效,贫困户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说到扶贫成效时,崔旭、冯丰足有些得意,或者自豪。驻村扶贫不易,有付出终究会有回报。

崔旭,2019年被评为陕北矿业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员工”,安康市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第七届“榆林好人”——“最美扶贫干部”;2020年,被评定为2019年度陕西省级考核第一书记优秀等次,陕煤集团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驻村干部。

冯丰足,2019年被陕北矿业公司、韩家湾煤炭公司分别评为“精准扶贫先进个人”;2020年,被陕煤集团评为“优秀扶贫信息员”,被汉阴县评为“扶贫先进个人”。

教育扶贫,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龙垭村之所以贫困落后,除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缺乏经济支柱产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能够考上大学、走出山区的学生很少,有的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面,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

针对这一情况,自2014年起,陕北矿业公司在龙垭村开展了“金秋助学”、节日慰问、爱心捐赠等教育资助活动,先后发放助学金13万元,累计帮扶100名贫困村民的大、中、小学生。

能上学、能上大学,是解决贫困村民代际传递的有效办法。每年秋季,驻村扶贫工作队挨家挨户进行摸底,详细了解贫困村民子女的入学情况,以“金秋助学”、爱心捐赠等形式,帮扶贫困村民子女完成学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汪明成52岁,肢体四级残疾;妻子陈家爱,肢体二级残疾,常年卧病在床;四个孩子,2017年三个上初中、一个上高中。家中收入主要靠几亩地、低保和残疾补助,属于典型的特困户。

2018年9月20日,陕北矿业公司领导吴群英、林宝忠等驱车千里冒雨来到龙垭村,开展“主题党日+助力精准扶贫”活动。为汪明成、廖邦林、王兴银等贫困户,送去了助学金、棉被、床单、书包、文具等生活和学习用品。

“‘金秋助学’活动,帮我渡过了难关。”村民刘兴华对教育扶贫感受颇深。2019年、2020年,刘兴华大女儿刘莎、二儿子刘杨先后考入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先后送去2000元助学金。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采访中,陕北矿业公司职工李海霞、李文姐妹千里帮扶贫困户子女求学的故事,令人感动。尤令人敬佩的是,李海霞、李文姐妹反复叮嘱驻村扶贫工作队一定保密,不要让其他人知道……

贫困户马焕成有三个孩子,大女马洪倩上初三、二女马洪巧上初二、小女马洪枝学龄前儿童。李文听说后,主动从千里之外的陕北榆林来到马焕成家中,为三个孩子送去了助学金、学习用品、衣物,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并承诺资助马洪巧直至大学毕业。

李海霞也以同样方式,帮扶贫困户张小群的孩子陈莎莎直至大学毕业。张小群有三个孩子,大女儿何锦在外打工,二女儿陈莎莎上初二,小儿子陈锴涛上一年级。张小群和丈夫陈荣贵体弱多病,家中支出仅靠陈荣贵打零工勉强支撑。当李海霞将新衣物和助学金交到陈莎莎手中时,陈莎莎眼中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产业扶贫,解决了增收难题

“开放式+造血式”的产业扶贫帮扶,对于克服“久扶不脱贫”困境效果显著。陕北矿业公司结合龙垭村实际,立足长远,着力发展三个产业园区,不断增强帮扶村集体经济的活力,切实解决龙垭村增收难题。

投入30万元,帮助购买6.5万株李子苗,做大传统产业,创建“千亩李子园区”。同时,注册“古水李子”商标,提高产业知名度和竞争力。

投入50万元,在安置社区附近,新建日光温室大棚50亩,用于种植羊肚菌、草莓、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业,创建“社区农场”,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投入100万元,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00亩,创建“蔬果园区”,用于发展蔬果种植,打造特色产业,吸纳50余人务工增收,为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持续发力。

除此之外,陕北矿业公司还帮扶发展富硒黑花生50多亩,富硒水稻1000多亩,草莓大棚1200平方米,帮扶购置扩建双龙羊场……

2019年,陕北矿业公司出资7.18万元,购买2800多斤优质水稻种子发放给贫困村民,并聘请水稻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发展种植千亩优质富硒水稻。同时,借助消费扶贫帮助销售,实现了产业闭环管理。

致富能手吴小兵见证了产业扶贫。吴小兵因残致贫,他以前开车跑运输,期间遭遇两次重大事故,2012年发生第一次车祸后,欠下了30多万元外债,2014年不幸再一次遭遇车祸,造成他小肠破裂,右腿残疾,仅治疗费就让他又欠下了20多万元外债。作为一个腿部有残疾的农民,除了一些基本的庄稼收成,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巨额的外债几乎把他打倒了。

2016年,吴小兵在陕北矿业公司驻村“第一书记”龙茂兴的帮助下,筹集4.5万元办起了养鸡场,700多只一出栏就被抢购一空,纯收入2万多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为此,陕北矿业公司给他5000元的产业奖补。

2017年,吴小兵流转了5亩土地,扩建养鸡场,养鸡1000只;修建一个占地2.5亩的鱼塘,投放鱼苗1000斤;在养鸡场和鱼塘边办起了农家乐,并注册成立了双河口镇绿园生态散养家庭农场。一年下来,养鸡养鱼为他带来近4万元的收益。

2018年,陕北矿业公司帮吴小兵采购了10亩李子苗,新建了8个蔬菜大棚发展羊肚菌种植。由于第一次种植羊肚菌没经验,“第一书记”崔旭带着吴小兵到处学习种植知识。当年,吴小兵几个产业纯收益超过了7万元。“支部+能人+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使吴小兵成为了致富能手。

2019年,吴小兵扩建鱼塘、修建配套设施,将饲养鱼塘改建为垂钓鱼塘。现在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一个月下来能有5000多元收益。

“吴小兵主动给乡亲们传授养殖技术,还聘请村里的贫困户10多人到自己的鱼塘、养鸡场、蔬菜大棚务工。”贫困户廖邦林对吴小兵感激不尽。

“只要我们想干,陕北矿业公司就会为想干事的人,提供各种帮助。”吴小兵言语中充满感激之情。现在,吴小兵家的农家乐已经远近闻名,吴小兵也先后被省、县、镇评为脱贫标兵。

2020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1月8日后,龙垭村返乡人员达764人,其中有湖北境内旅居史、途径、转车的返乡人员达382人,武汉返乡人员32人,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同心同力,共同战疫。驻村扶贫工作队配合村干部对全村所有人员进行动态排查,建立了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安排居家隔离观察。落实“一人五管”责任机制,每天测量、报告两次体温,把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月初,春暖花开,一幅井然有序的抗“疫”春耕图展现在龙垭村。“不串门、不扎堆、不聚餐,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疫情防控宣传车在村组道路上穿梭。村民们在温室大棚内接水管、铺地膜。崔旭、冯丰足联系对存在故障的大棚卷膜器进行维修。

“感谢陕北矿业公司,及时将2000只防疫口罩送到龙垭村,这真是雪中送炭。”龙垭村党支部书记盛良超激动地说道。当得知春耕时节龙垭村口罩等防疫物资告急时,陕北矿业公司立即把紧急筹备的2000只医用口罩专车送往龙垭村。

“十组一村民因交通事故去世了,三天后安葬,估计去吊唁的人不少,人群聚集有隐患。”“走,马上去看看,把口罩、酒精、宣传资料多带点。”崔旭、冯丰足迅速赶到,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事主心悦诚服,承诺不做道场、不收礼待客、丧事从快从简办理。

驻村扶贫工作队利用村里的大喇叭,把汉阴县发布的疫情防控通告第一时间传达给全体村民,引导全体村民提高防护意识,落实防控措施。先后引导556名村民安装了321民情在线App、发放宣传材料1000多份,摸排劝阻简办缓办喜事7起。

受疫情影响,龙垭村很多计划外出务工的村民滞留在家里。驻村工作队及时将汉阴县人社局下发的省内外160余家企业用工岗位信息传递给计划外出务工的村民,结合技能水平、文化程度、求职意向为村民寻找用工单位,并提供“点对点”直达包车服务,600多名村民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产业发展。蔬果园区,村民们你追我赶铺地膜、栽秧苗。猕猴桃园区,开始了苗木栽植。李子园区,枝条已修剪过半。社区农场,草莓上市供不应求,第二季羊肚菌也已出菇成长。

“今年因疫情影响出不了门,驻村扶贫工作队安排我到村上合作社务工,每天100块钱,工资和在外面打工差不多。每天还发口罩、量体温、消毒,特殊时期,这个钱挣得放心。”在蔬菜大棚栽秧苗的徐家利带着口罩说道。

近三年,陕北矿业公司累计验收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9.36万元。2019年,成立了龙垭村惠民蔬果专业合作社,256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

消费扶贫,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2019年,陕北矿业公司在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的同时,积极探索以购代扶、职工义购等消费扶贫新路径,架起了“土货”出山的“金桥”。一系列消费扶贫举措,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难题,打通了产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真没想到,我种的水稻、养的土鸡竟然卖到陕北去了。”数着厚厚一沓钞票,贫困户盛德康美滋滋地说。不久前,盛德康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将自己的农产品按照高于市场的协议价格卖了出去。

与此同时,远在榆林的陕北矿业公司每一名职工都收到了一份来自秦巴山区的农副产品大礼包。汉阴县地处秦巴富硒带,境内土壤硒元素含量高、分布广,是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区域。当地盛产的大米、油菜、辣椒、木耳、香菇等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与保健价值。

“消费扶贫”通过采取“以购代扶”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可以高于当地价格收购农副产品,从而使农户利益最大化。村上则成立了合作社,大张旗鼓地收购农产品。

截止2020年9月底,陕北矿业公司在汉阴县累计消费扶贫1400余万元。2019年9月,一次性消费扶贫购买龙垭村农产品5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42户82人增收。同年10月,第一次消费分红5.2万元。目前,已累计获得消费分红16.2万元。

消费扶贫的正面效应,受到了龙垭村村民的广泛欢迎和强烈响应,许多村民都开始主动发展富硒大米、脆李、蔬菜、草莓和畜禽养殖等产业,大大促进了农产品从“产品”到“产业”的转变,开辟了精准扶贫新路径。

为确保消费扶贫任务圆满完成,陕北矿业公司党委将消费扶贫工作纳入企业年度党建考核内容,要求所属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帮扶村农产品。2019年,陕北矿业公司先后为7600名职工选购农家干香菇、无硫黄花菜、富硒地黑黄豆等消费扶贫产品1085万元。

“一头连着贫困户,一头连着企业职工。消费扶贫既解决了帮扶村农产品销售问题,也给企业职工送去了福利,有效凝聚了更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陕北矿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群英说道。

与消费扶贫成鲜明对比的是“职工义购”。“我是崔旭,我为农产品代言。”2019年3月20日,“第一书记”崔旭在微信朋友圈配图销售羊肚菌、富硒茶、花生等汉阴地方特产。

“崔旭,那个茶叶你喝过吗?口感怎么样?”“崔旭,我想买点土蜂蜜,你们有网购吗?”很快,就有人主动向崔旭咨询农产品的购买方式。

“一年来,先后有100多名同事,通过我购买各种土特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龙垭村的农产品销售好。尽管购买的数量还比较少,但点滴爱心就能汇成暖流。”崔旭说。

目前,龙垭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仅剩21户47人,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1.32%。贫困户人均收入也增加到了97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90元。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作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国有企业应当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补齐短板。陕北矿业公司在龙垭村精准扶贫工作中,最有价值和最值得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国有企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产业扶贫’与‘扶智扶志’的方式方法,着力构建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二是凝聚方方方面面的合力,既要发挥党组织的‘把方向、管大局、抓落实’的核心作用,厚植精准扶贫的党建力量,又要精准施策、注重成效,激发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陕煤集团在汉阴县挂职扶贫的副县长高海军这样评价龙垭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