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渭水碧波映黑金
黄土高坡:徐州人在这里安了家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这首流传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歌曲,唱出了关中人的激情与豪迈,奔放与洒脱,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当年,唱这首歌的时候,从没想象黄土高坡与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单位有什么联系,因为那里属于西部,非常遥远的西部。
西部,在许多人眼里充满了神秘,陕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全国人民的目光。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让立志于做大做强的徐矿人把目光集中到这里,寻找商机,开发资源,重组合作,破解发展困局。
站在黄土高原,徐矿人发现曾经遥远的西部已是触手可及,这既是一片令人充满无限向往与憧憬的土地,也是一片充满希望与阳光的广袤天地,又是一片热火朝天大开发大建设的工地。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这里已经成为徐矿异地项目发展快见效好的标杆和福地。掬一捧亮晶晶的乌金,徐矿人醉了,与徐矿人一同醉的还有秦源煤业公司!
过去,人们习惯于把徐州矿区称之为百里煤田,如今对于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大转型中的徐矿来说这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勤劳勇敢的徐矿人不仅将煤矿开到了陕西,而且开到了新疆,开到了贵州,开到了甘肃,甚至开到了国外。徐矿版图正在不断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扩张和延伸,以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向全国,融入世界。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秦源煤业公司一直以来备受徐矿干部职工的关注,作为徐矿外出创业最成功的项目之一,作为陕甘板块发展的重要一级,那儿的一草一木成为徐矿本部干部工人共同的牵挂,到过那儿的人流连忘返,没有去过的人心驰神往。
2008年5月29日深夜,记者一行三人背着简单的行囊,登上了西去的列车,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到陕西省宝鸡市,与秦源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此时,汶川地震的余震不断,并沿着断裂带向东北方向的宝鸡延伸,行前秦源公司董事长孙海曾发短信劝说记者:这儿闹地震,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来吧。我们坚定地说:你们天天在那儿工作都不怕,我们还怕什么?
尽管已是子时,人们都已进入了梦乡,但记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并不是人杰地灵的陕西风景对记者充满了诱惑,而是徐矿人的家让记者充满了无限期待。
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的陕西省物华天宝,全长757公里的渭河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在该省蜿蜒穿过。
陕西在西周初得名,又因古为秦地,故简称秦。秦亡后,项羽三分秦地,所以又称三秦。当时周、召二公以陕原为界分而治之。陕原以东由周公治理,称陕东;陕原以西由召公治理,称陕西;又因陕西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治地,故又简称秦,自清朝始设陕西省制至今。该省位于黄河中游,南部跨汉水上游,北部跨黄土高原,中部为关中平原。公元前28世纪左右,黄帝、炎帝就曾在陕西活动过。自周开始又有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80年。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四个农民起义军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赫连夏在定边、长安建都24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省份。
悠久的历史,给陕西地上地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全省拥有各类文物景点3.5万余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7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徐矿创业者无暇欣赏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他们关注的是这块风水宝地能否成为徐矿人落脚的地方,脚下丰富的煤炭资源能否在徐矿人手中开采,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
戚家坡煤矿正是以其独特的地理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进入了徐矿视野。2003年,在徐矿集团大开发大创业的号角中,张集矿提出了五年再造一个新张集的宏伟目标。时任矿长、现任徐矿集团总经理助理孙海四处寻找商机,先后到山西、陕西、河南、内蒙古等地进行考察和调研,最终将目标锁定在陕西省宝鸡市,锁定了戚家坡煤矿。
宝鸡是陕西省的第三大工业城市,年需煤炭总量在500万吨以上。而宝鸡市仅有两个国有煤矿,年生产能力仅有50万吨,供需缺口在450万吨以上。当时的戚家坡矿是一个年产15万吨的地方小矿,矿井上下生产条件简陋,巷道采用木棚支护,主斜井采用矿车提升,矿井供电、排水、通风、防灭火系统十分脆弱,事故不断,职工人心涣散。再加上国家在对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时明确指出,将限制年产量不足30万吨小煤矿的开采活动,这使该矿的前景十分黯淡。
一方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资金,要做大做强,但缺少资源;另一方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欲摆脱困境,但缺少技术和资金,双方形成强烈的互补,如果能联合起来,肯定是一个理想的绝配,绝对是1+1大于2的结果。
戚家坡矿的婆婆当地政府对此一目了然,徐矿集团主动向对方送出橄榄枝。
共同的目标追求,令双方相向而行,一个由西部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款款走来,一个从东方向太阳运行轨迹的方向无限靠近,距离越来越近,最终双方合作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实现了东西联姻。
戚家坡矿远嫁徐矿集团,徐矿集团迎娶了戚家坡矿。百年修得同船渡,美满的姻缘一时在两地传为佳话。
然而,了解个中缘由的人都知道,尽管结局堪称典范,但过程却一波三折。双方就像在谈一场恋爱,在刚接触的时候并非一见钟情,尤其是戚家坡煤矿一方虽然对徐矿集团这个如意郎君心有所属,但难免用百般挑剔的眼光和戒备心理面对来自东部的不速之客。徐矿人用热情和坦诚赢得了新娘的芳心,在孙海的带领下,徐矿人与宝鸡市政府及市属戚家坡矿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艰苦谈判,终于合作成立了现在的秦源煤业有限公司,从恋爱发展到了婚姻。
火车在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记者没有困意,谈论着,畅想着,任凭大脑信马由缰。回顾短短几年徐矿发展的历史,记者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一股身为徐矿一员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纵览共和国的煤炭工业发展史,徐矿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页;回顾徐矿集团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历程,其大手笔的实施走出去创业战略着实让人难以忘怀。
进入21世纪以后,徐矿集团的发展一直在加速度,最近几年的发展更是一部奋斗史,一部创业史,发展的势头可以用突飞猛进加以描述。
走出去!大张旗鼓地走出去!走出去,义无反顾地走出去!
陕甘、新疆、贵州越来越多的地方已经成为徐矿集团走出去的根据地,徐矿集团发展的版图正在实现着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转变。
就像当年徐矿集团与宝鸡市联姻所走过的道路一样,记者们也正在接近秦源这一目标。12个小时后,列车缓缓靠站,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记者竟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仿佛是在回家
秦源煤业: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五月底六月初的中国大地,到处是金黄与翠绿交相辉映的颜色:金黄色的是沉甸甸的麦穗,象征着希望;碧绿的是庄稼、树林,昭示着生命。还有红的、白的、粉色、蓝色的花,处处生机盎然。
当记者乘坐的车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在七沟八梁里穿梭时,窗外飞速闪过的一片片翠绿、一片片金黄,迅速改变着我们对黄土高坡的印象。
西部,山区,黄土高原当没亲身到过秦源的人看到这些字眼时,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山窝窝山路十八弯等根深蒂固的印象。
到过秦源的人都说,这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世外桃源。秦源公司依山傍水,空气清新,景色怡人。整个工业广场背靠郁郁葱葱的山坡,美丽的千河似一条玉带从矿门前蜿蜒流过。
秦源公司矿区位于陇县东风镇,距宝鸡市60公里,宝(鸡)平(凉)公路横穿矿区,宝(鸡)中(卫)铁路千阳站距离矿区20公里,陇县站距离矿区23公里,水沟站距离矿区九公里,道路均为硬化路面,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
从地形上看,秦源公司实际上并不能算是在山洼里,准确一点表述应该是在半山腰,秦源是镶嵌在八百里秦川山脉上的一颗明珠。宝鸡市区海拔仅有590米,而位于陇县与千阳县搭界的秦源公司海拔在800米以上,因此从宝鸡市向西北方向出发,用当地人的话说那是一路上山。
秦源公司的矿区环境也别具特色,工广建筑物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为节约耕地,矿井在改扩建过程中采取矿进山退的措施,紧挨矿山的无名土山因此被迫瘦身,山被推土机推出了两个平台建筑地面设施。于是,该公司整个矿区形成了目前徐矿集团独一无二的立体架构:原先的建筑设施在海拔820米水平,新建的调度楼等设施为海拔830米水平,再往上还有设备仓库、斜井等海拔为848米水平。
宝鸡市位于八百里秦川西部,东西长156.6千米,南北宽160.6千米,面积18172平方千米,是关中西端的门户。
宝鸡古称陈仓,以境内陈仓山得名,这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安史之乱后,唐明皇与杨贵妃逃出长安,杨贵妃在马嵬坡前饮恨吊死,唐明皇孤驾奔往四川。在危急中,太子李亨即位,史称肃宗。这时,雍州也就是现在的凤翔战事吃紧,雍州太守担心雍州城难守,于是另筑新城。但新城几筑几塌,一直没有修成。就在太守苦无良策之际,一夜瑞雪过后,一只凤凰在雍州城西北三里处,踏出一圈足迹飞去。太守欣喜地从凤凰起迹筑城。不久,新城即筑起。
肃宗皇帝闻知雍州有如此奇事佳兆,认为是自己功高德重,就将年号改为至德,并下旨令,在雍州新城为他建造行宫。第二年,行宫建好,肃宗即迁驾雍州,雍州随之改名为凤翔。至德二年,肃宗将陈仓县改名为宝鸡县,宝鸡县后成为宝鸡市,一直沿用至今。
没有人会想到,1000多年后的今天,又一只神鸟从秦川山脉上腾空而起,又栖息到这片土地上,并且扎下了根,这只神鸟就是秦源煤业公司。
秦源煤业在当地早就声名显赫了,不但在宝鸡大名鼎鼎,即使在陕西省也是声名远播。如果说它的前身戚家坡矿是一只丑小鸭的话,那么,变身后的秦源煤业就是一只凤凰,是一只从秦川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将秦源煤业比作凤凰一点儿也不夸张,事实上,秦源在当地已成为一种新的象征:在宝鸡,一提煤矿人们都会想到秦源;在徐矿,一提秦源人们都会想到宝鸡。人们已经无法弄清到底是宝鸡在傍大款,还是徐矿在追星,总之,宝鸡人因为有了秦源而备感荣耀,徐矿人因为有了秦源而深感自豪,在秦源煤业工作的原戚家坡职工因为加入徐矿集团这个大家庭而庆幸,他们用最能表达这份感情的朴素话语来真情告白:我们的命真好。
2003年12月31日是秦源煤业的生日,它是徐矿集团与宝鸡市政府合作,在原宝鸡戚家坡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基础上合资组建诞生的煤炭企业。公司初始注册资本1000万元,徐矿集团占70%,宝鸡市国资局占20%,经营者个人占10%,实现了股权多元化,现有职工800多人。
经过改制重组后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企业的投融资能力显著增强,彻底改变了老企业抱着金碗没饭吃的困难局面。新成立的秦源煤业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一流的总体发展思路,以扩能改造为中心,坚持边建设、边生产,投资2.3亿元,同时启动了90万吨扩产、15万吨技术改造两个项目,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矿井技改项目总投资1.8亿元,技改工程于2004年元月破土动工,2005年8月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了150万吨。
谈起秦源公司的地质赋存,一直与它相伴相随的公司总经理董正坤娓娓道来:
矿井井田面积11.8平方公里,探明总储量7324.8万吨,煤层平均厚度八米,设计服务年限26年。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条件优越,属低瓦斯矿井。
矿井工作面装备ZFS5200/17/33型综采放顶煤支架和MG700-WD型双滚筒电牵引采煤机,掘进配置S-100型综采机,应用KJ95型安全监控系统以及工业电视主控设施,建有完善的煤炭筛分系统。矿井机械化、数字化、自动化水平达到国内一流。
矿井煤层是侏罗纪延安组长焰煤,煤质具有中灰、低磷、特低硫,高挥发分、高发热量、炉渣不粘结等特点,是优质的电力、建材、化工、供暖和民用燃料。
秦源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驰名东西,走过了一段被称为奇迹的成长发展壮大历程。在宝鸡近几年国企改革的热潮中,一向名不见经传的戚家坡煤业公司,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顺利实现了与徐矿集团的合资经营,走出了一条国有中小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快速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成为宝鸡能源工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成为徐矿集团外出创业的经典之作,必将载入徐矿集团发展的史册。数字是枯燥的,但它真实地记载了秦源发展的点点滴滴;数字也最能直观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动辄百分之几百的增幅、数十倍的涨幅足以显示发展的后劲;数字同样揭示了秦源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那就是超常规地向前,再向前
毫无疑问,秦源人正在从事一场登山和爬坡运动,他们拾级而上,一步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变化,面临的形势令人快马加鞭,取得的成绩令人欢欣鼓舞,未来发展的趋势令人热血沸腾。
今天,陕西省及宝鸡市当地许多企业和客户都在烧秦源的煤,不同的人会烧出不一样的感受,但共同感悟的是东西合壁所昭示的改革进步真谛:
这是一桩迟到的婚姻,因为戚家坡曾经为寻找真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是一杯难得的佳酿,徐矿集团、秦源公司和当地政府乃至社会都从中品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甘甜
这也是一对幸福的结合,因为人们所羡慕和看好的,不仅是他们如胶似漆的现在,更是他们携手促双赢的美好未来!
秦源速度:一个美丽的神话
在初中的物理课本上,我们就开始了解速度的含义,而且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与速度打交道。去秦源之前,对近几年来秦源公司从合作开采到构建现代化大型矿井的改扩建工程所创造的速度有所耳闻,在脑海中就形成了秦源速度这一概念,并极力想象着这种速度给秦源带来的变化。在宝鸡短短一周,记者真的感受到秦源速度!
记者是5月31日上午到达秦源煤业公司的,这天是星期六,本该是机关人员休息的日子。按照记者的想法,双休日的矿山应该比较冷清才对。然而,一进入公司大门,记者才发现这种想法错了,矿区主干道上人来人往,一番忙碌的景象;公司办公楼内的办公室几乎都敞着门,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着手头的事情。
怎么这么多人?今天不是周六吗?你们公司有什么重要的活动?记者很是不解,忍不住向该公司一位工作人员打听情况。
呵呵,你们这是少见多怪呀,我们这儿没有休息日。这位工作人员说:在我们秦源,大家基本上都没有休息天。不是单位不让我们休息,而是我们不想休息,毕竟手头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再说,这里工作节奏很快,加上现在竞争这么激励,人人身上都有压力,不快马加鞭就要落伍。
旁边另一位机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秦源公司成立以后,特别是进行改扩建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也比较紧张,于是大家都自觉地赶过来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地加班,渐渐地这成了一个习惯。后来矿井投产,一切进入正轨之后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地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由于改扩建而改变了人们的作息习惯,这还是第一次听到,矿井改扩建过程一定是惊心动魄的故事穿成串儿。
确实是这样,当时全公司上下横下一条心,背水一战,不仅在改扩建上创造了史无前例的速度,在矿井安全生产许可证等材料审批上也创造了令人想象不到的速度,企业发展的速度也在呈几何级增长,所有这些我们都称它为‘秦源速度’。当记者向徐矿集团总经理助理、秦源公司董事长孙海求证时,孙海快人快语,从他的话语中记者读懂了些许内涵,许多秦源人更愿意将过去的那段岁月作为刻骨铭心的记忆永久地珍藏。
当记者与孙海面对面采访时,已是我们到达陕西的第七天,在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记者一直在设法与他联系,期望从他嘴里掌握更多有关秦源速度方面的新闻和素材。谁知几天下来,尽管我们不停地与他联系,但看似近在咫尺的相约却变得遥不可及,采访也变成了追踪。事后,我们突然发现,他本人的工作作风、工作节奏、工作效率其实就是活生生的新闻素材,就是秦源速度的真实写照。
孙董事长的工作很忙,你们要采访他需要提前预约。刚到秦源公司,副总经理董正坤曾经这样善意地提醒记者。
身兼数职的孙海董事长既要抓好秦源公司和北马坊煤业公司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同时还要代表徐矿集团与陕西省和国家有关部门打交道、跑项目、搞合作。记者知道他一定很忙,但到底忙到什么程度,心里并不十分清楚,与孙海从数次相约到最后见面的过程令记者大开眼界,对孙海的忙也有了切身的了解。
当记者还在火车上时就与孙海进行了短信联系,当时孙海回复:宝鸡见。然而当我们到宝鸡后再与他联系时,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到了西安,正在与陕西省政府有关部门洽谈工作,等回到宝鸡再说。于是我们就直奔秦源公司,准备先采访该公司的干部工人,然后择机采访孙海本人。
在秦源公司采访时,我们仍然在不停地与孙海进行联系,孙海告诉我们,这几天很忙,确实没时间,等有空了他跟我们联系。等到他联系我们时被告之,北马坊公司召开董事会,他要到该公司主持会议。第二天,记者到北马坊时发现孙海当天上午又陪同政府部门的人员考察郭家河矿井项目了。我们扑了一个空,于是他再次让我们到宝鸡见面,结果车子在去宝鸡的路上就得到消息,孙海又去了西安。为了不虚此行,记者决定实施跟踪战术,并提出在西安见面的建议。
当天下午6点多钟,孙海终于坐到了记者的面前。望着他满头大汗、一脸疲惫的神态,记者实在不忍心打扰。孙海告诉记者,他刚刚参加完陕西省发改委召集的一个会,牵扯到徐矿集团的发展战略问题。他马上还要赶到宝鸡,已经跟市委书记约好了,晚上9点见。
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太短,当孙海起身告辞时记者竟一时无语。
实在不好意思,等我回徐州时再细谈。
望着孙海匆匆忙忙的身影,记者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秦源公司的发展正是由秦源速度在彰显,而秦源速度也正是由像孙海这样成百上千位秦源人在创造。
2003年12月30日,宝鸡秦源公司大规模的矿井改扩建工程建设拉开了大幕,徐矿集团要求该公司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
稍有矿井基建知识的人都知道,要将一个生产系统能力差,排水、供电设施跟不上的小煤矿改建成年产9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没有三年以上时间是难以完成的。在某矿的史志上记载的两次矿井改扩建是这样的速度:第一次由45万吨扩建为60万吨用时七年;第二次改扩建由60万吨扩大到120万吨,用时接近10年。虽然今日的秦源与当年的矿井不能同日而语,但摆在秦源公司面前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用这么短时间、这么快的速度,在常人眼里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但秦源人认为,事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决心大,信心足,方法明,措施实,就没有打不赢的硬仗。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是一场不能不打的攻坚战,也是一场没有先例的攻坚战,又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上至公司领导下到一线职工都行动起来了,大家以超常的工作节奏,超常的工作负荷,百倍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了这场战斗中。
新井破土动工后,工程技术人员马上发现,原戚家坡矿的地质勘探资料及矿井建设设计资料不全、不清、不准,这给施工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抢工期,赶进度,一切都在加速度。
矿井技改工程头绪繁多,管理难度大。他们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了基建业务流程管理体系,坚持处理问题不过夜,按进度施工不动摇,挂图作战,各项重点工程都有公司领导包保和现场跟班协调指挥。在这段时间里,公司董事长孙海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哪里工程吃紧,他就盯在哪里,哪里出现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经常是一身汗,一身泥,一身水,一身油,他的目标就是一切都只准成功,不准失败。在500运输石门在工作面突发涌水量80立方/小时的情况下,皮带安装和井下生产系统安装从2005年7月31日到9月7日试生产只用了38天,综采工作面安装只用了22天,而且一次运转成功,当月产量达到五万多吨。
这既是一个奇迹,又是一个崭新的速度!可以这样说,秦源公司改扩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改写历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追赶速度赶超速度的过程。
矿井技改土建工程2005年2月下旬才正式开工,要求8月份全面完工,在短短的六个月时间内要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任务十分艰巨。他们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设计滞后,一些图纸与现场不符,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时间不等人,一刻也不能耽误!快,再快点,还要再快点儿!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打破常规,一方面派人到设计院蹲点催要图纸,一方面自行设计及修改与现场不符的图纸,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设计滞后给施工进度带来的影响,他们再次用行动在诠释着秦源速度的真正内涵。
针对工程集中、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实行重点突破,挂图作战,强化协调监督,实行24小时作业,处理问题不过夜,保证了关键工程的进度,到8月份全面完成了37项土建工程,一次通过竣工验收,而且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创造了全国同类工程的一流速度。
秦源模式:苏陕合作的典范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这句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秦源公司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创造着历史,不断地打破和刷新着纪录。
亲近秦源公司,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氛围:在矿区山腰处,由四块巨大牌板组成的秦源煤业四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我们的车在几里之外就能看到。走进矿区,在工业广场井口、职工食堂、公司办公楼等处悬挂的大幅标语:徐矿集团,开采辉煌!打造一流,追求卓越!秦源煤,环保煤,还祖国一片蓝天!等,都清楚地表明秦源人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现任陕西省副省长,时任宝鸡市市长姚引良在谈到宝鸡秦源煤业公司时,曾经盛赞秦源公司是苏陕合作的典范。时隔多年之后,孙海对这句话的感受是: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这决不是一句客套的虚词,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叹。
秦源公司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它既是徐矿集团拓展陕西煤炭市场的桥头堡,也是宝鸡市推进国企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试验田,更是江苏省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上放出的一颗卫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正因为如此,徐矿集团、秦源公司以及徐矿集团在陕投资项目一直受到江苏和陕西两省高层的关注和支持,更是倾注和凝聚了两省一亿一千万人民的心。
徐矿集团的发展牵动着两省领导的心。现任中共中共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于2006年3月24日到徐矿集团调研考察,他要求徐矿集团抢抓机遇。作为一个百年老矿区,煤炭资源逐渐衰竭,要保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加快走出去创业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异地资源整合和新项目的开发力度;要进一步发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走出江苏、走向国外,创建新的煤炭生产基地,为江苏提前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更大的贡献。
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徐矿集团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寄予了厚望。2007年9月8日,省委书记、时任江苏省省长梁保华亲切看望徐矿集团干部工人,他鼓励徐矿集团要坚定不移地走出去,继续利用技术、资金优势到省外、境外去开发,去创业。
2008年6月4日,现任江苏省省长罗志军来到徐矿集团了解电煤生产和企业发展情况,希望徐矿集团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能源基地建设,提高电煤保供能力,为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为了实现两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支持和帮助更多像徐矿集团一样的大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领导更是殚精竭虑,甘当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纽带和桥梁。2007年8月初,由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率领的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在陕西学习考察。两省举行了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李源潮、梁保华在与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座谈时表示,江苏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全面加强与陕西的战略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努力把苏陕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作为徐矿集团的领军人物,董事长、党委书记皇新海常常心挂两头,一方面为本部的安全生产操心操劳,另一方面为徐矿集团在异地的发展、徐矿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奔波忙碌,现场实地考察、亲自参与项目谈判、争取政策支持成为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意义上,徐矿集团作为较早到陕西投资创业的先行者,理所当然地应该更多地承担起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苏陕对口协作重大决策的责任。事实上,秦源公司近几年快速、和谐健康发展的态势,令同行为之注目,正如时任宝鸡市市长姚引良所说的那样,将秦源公司称为苏陕合作的典范当之无愧。
徐矿集团在陕西的发展同样令总经理吴志刚牵肠挂肚。
徐矿集团以其从容不迫的步伐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秦源公司出色的表现没有辜负两省领导的殷切期望;没有辜负所有关心它支持它的人的期望。相反,它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又一个惊喜。
可以这样说,徐矿集团的发展壮大与大事喜事相伴相随,徐矿集团以大手笔大气魄谱写发展的新篇章,大项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在西部,在陕西,在宝鸡,无数双眼睛也在盯着徐矿集团,注视着秦源公司;徐矿集团以及秦源公司的发展也在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他们的心。秦源既是徐矿人的秦源,也是宝鸡人的秦源,更是两省人民共有的秦源!
徐矿与陕西联姻的结果除了职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以外,在当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纳税大户,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是矿井改扩建后全面生产的第一年,当年就生产原煤90.2万吨,达到了矿井技改生产能力,产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是改制合资前2003年矿井产量的六倍,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54亿元,比2005年增加销售收入1.02亿元,增幅达201%;实现利税5327.34万元,同比增加191.32%,上交税金2909万元,增幅达510.6%,成为宝鸡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
2007年原煤产量又突破百万吨大关,全年实现产量超过160万吨,年销售收入23601万元,上交税金5620万元,其中地税3148万元,是改制前的30倍,生产规模进入大型煤炭企业行列。公司先后荣获在陕投资优秀企业、宝鸡市2006年度功勋企业、宝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宝鸡市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宝鸡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秦源公司的发展,为实现陇县富民强县的奋斗目标树立了一面旗帜。秦源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市县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地方税收,同时也解决了当地富裕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目前公司800多名员工中有50%为陇县人,他们足不出县就可以在秦源公司打工挣钱。村民在矿区外办起了超市、饭店,增加了地方收入,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在新农村建设中,秦源公司为尧场村移民搬迁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新建了宝鸡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尧场村新址,解决了村民住房困难的实际问题。
秦源公司的发展,同样促进了当地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投资500多万元修建了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达到了300多立方米。投资1000多万元硬化了生产运煤和矿区、生活道路,安装了洒水防尘管道。投资100多万元对矿区和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工业广场进行了植树绿化,把征用的荒坡地变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矿区,成为陇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008年,必将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一年,可以乐观地展望,到年底盘点时,秦源公司又是一个沉甸甸的收获年。
北马坊:在徐矿这个平台上起舞
徐矿集团不愧是百年老企业,技术精,牌子硬,总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北马坊煤业公司一位中层干部对记者所说的一句话,或许代表了该矿很多干部工人的观点和心声。
一个由于缺少资源而濒临关闭的地方小矿,一个人心涣散入不敷出的煤炭企业,一个被大多数人认为即将由起点走向终点轮回的北马坊,几乎在一夜之间旧貌换新颜,矿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处处彰显勃勃生机。
如同鲤鱼跃龙门化鱼为龙一样,改制重组不仅使北马坊起死回生,而且使企业形象、品牌认知度和核心竞争力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如今已经被纳入徐矿集团发展版图且为秦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经过近两年磨合的北马坊已经完全融入了徐矿集团大家庭,记者决定到这个矿走一遭,亲身感受重组带来的新变化。
到秦源公司的第三天一大早,记者一行三人乘车赶往北马坊。北马坊煤业公司离秦源公司有多远?记者急切地想了解它的庐山真面目。
不算远,但是由于是山路,道路不太好走,一般情况下要三个多小时才能到。陪同我们一起去的秦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军利对北马坊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过去一直在北马坊矿工作,是北马坊的老职工了,在与戚家坡矿重组前由北马坊矿的生产科科长调到戚家坡矿任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
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到过北马坊了,这次算是回‘娘家’看看。刘军利的脸上荡漾着和记者一样兴奋的表情。
刘军利介绍起家里的情况自然如数家珍:北马坊煤业公司位于宝鸡市麟游县内,距闻名遐迩的旅游风景胜地隋唐九成宫遗址仅八公里,矿区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气候宜人,东临西(安)兰(州)公路50公里,南距西(安)宝(鸡)高速公路8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汽车载着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行驶,一会儿是崎岖山路,一会儿又是一马平川。正如刘军利书记所言,路况的确很差,我们坐在车子里不时被颠簸得前仰后合。
临近中午时分,我们终于来到了矿上。记者被这里独一无二的矿区与当地农村共生共荣和谐共处的特色所吸引,这里矿区与农村共用一条主干道,并以这条主干道为界,双方种地务工,当地农民家的狗猪鸡可以自由自在地到矿办公楼前散步,独具特色。
这是历史形成的,自从这个矿诞生之日起就与当地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我们矿乡关系很好。北马坊煤业公司总经理李兴文告诉记者,这里民风纯朴,前不久我们矿拉煤的车洒落了一些碎炭,当地农民用扫帚扫到一起装到袋子里送到矿上。
2007年1月10日,对于北马坊煤业公司的干部工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和永远铭记的日子,这天,宝鸡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王文华与秦源公司董事长孙海一起来到该矿,在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大会上宣布了重组以后新公司班子成员,标志着一个新的北马坊的诞生。
北马坊煤业公司的前身是宝鸡市北马坊煤矿,1976年建井,1981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1987年达到年产21万吨生产能力,到2000年产量已达到30万吨以上,矿井核定年生产能力36万吨。目前剩余可采储量为1100万吨,其中有800万吨,因发热值低,市场无法销售。
重组前,该公司生产方式较为落后,早在1980年代徐矿集团就已经淘汰的金属摩擦支柱配合绞接顶梁支护仍然在这里使用。矿井生产采用一对斜井,长363米,坡度25度,2003年在矿井南部新建了2号风井,斜井170米,采取两翼对角式负压通风。
加盟徐矿集团,对于北马坊煤业公司来说是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跨越。
今天我们的心情异常激动,因为期待已久的北马坊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重组暨揭牌仪式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现实。也就是说新的北煤公司在秦源煤业公司的领导下将要翻开新的一页公司总经理李兴文在全公司干部大会上的发言表达了北马坊职工的共同心声。
新的篇章在一页一页地翻过。经过重组洗礼的北马坊煤业公司在浴火中重生。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牛新礼介绍说:毋庸讳言,是重组、合作使得北马坊焕发出活力。
秦源公司的职工与干部一样,感受到的不仅是效益上的变化,更多的还有观念上的变化。与秦源不同的是秦源公司有三分之一职工由徐矿集团本部调入,而北马坊煤业公司几乎是清一色的原班人马。
谈起与徐矿集团的合作,公司总经理李兴文和党委书记胥呈鱼难掩激动的心情,我们已经真正融入了徐矿集团这个大家庭,成为徐矿集团的一员,对此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到高兴。
他们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今年年初,徐矿集团在徐矿大学举办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他们被特意安排在会场的最前排,并在学习班上被徐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隆重推介。当时心里暖洋洋的,徐矿真的把我们当成了一家人。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一点北马坊的干部职工感受特别强烈。今年以来,公司有一件从年初就着手准备的大事一直让大家充满了期待,他们明白只要梦想成真,企业的效益就会得到显著提升,自己的口袋一定也会水涨船高地鼓起来。
这个让数百名职工翘首以待的好消息就是公司不断推进采煤工艺改革,即将要在7月份实现高档普采,这对于几十年来习惯于打眼放炮和扶棚钉道的老职工来讲无疑是一次传统观念上的颠覆。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改革巷道支护方式,改用单体液压支护,并在采煤工作面使用挡煤板。这些对于徐矿集团本部的职工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北马坊煤业公司许多职工眼里绝对称得上是新鲜事物。
据副总经理卢洪寿介绍,公司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加快采煤工艺和支护改革进度。矿井已全部淘汰木支护,下半年实现机械化采煤和掘进,生产效率将不断提高。
过惯了苦日子的北马坊煤业公司随着实施技术改造、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和煤炭市场的持续好转,公司的日子也苦尽甘来,手头感觉不那么紧了。然而,在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今天,公司上下并没有满足,他们做足了开源节流这篇大文章。一方面按照徐矿集团有关规定厉行节约,减少和杜绝浪费现象,扳着手指头过日子;另一方面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挖潜堵漏,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同时,他们把目光放得更远,正在谋划着低热值煤为煤矸石发电厂的利用,以求延长矿井的寿命。
已经32岁的北马坊本是而立之年,但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等原因曾经过早地迈入了早衰的行列。如今,北马坊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扫老态龙钟的疲态,正精神勃发激情满怀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创业者:秦源崛起的脊梁
或许,许多人对几年前徐矿集团成千上万名职工看似悲壮的迁徙行动仍然记忆犹新,由于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告别亲朋故土,远离妻子儿女,职工对此不是很理解,当时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于是领导欢送、同事饯行、亲人流泪的场面一次又一次被定格在尘封的记忆里。
由于从来没有出过远门,面对外面陌生的世界,职工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应该是人之常情。为此,徐矿集团召开了史无前例的创业动员大会,利用报纸电视媒体加大走出去创业宣传力度,营造了人人支持创业,个个争当创业者的舆论氛围。
一支又一支队伍出发了,三五十人,二三百人,一两千人人数在不断扩大,队伍在不断壮大,创业的步伐铿锵有力,创业的浪潮惊涛拍岸,荡气回肠。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那段历史时,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们甚至难以理解:走出去创业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许多职工都积极报名,有的还要托关系走后门,人们创业的思想观念、对外出的认知水平真的今非昔比了。
如今在秦源公司800多名职工中有200多人来自徐矿集团本部各个矿井,他们当中有的自2003年戚家坡矿重组以后就一直在这儿坚守,有的是后来陆陆续续调过来的,长则三五年,短则一两年,时间虽有长短,但创业的热情不减,创业的干劲一如既往。
张集矿职工在徐矿集团各个矿井中属于最早走出去的队伍之一,目标就是宝鸡秦源,凌青也是在那个时候赶上了创业的头班车。
这位即将迎来知天命年龄的汉子在秦源公司是综采区队100多名工人的领军人物,如今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在综采单位应该算是一个灵魂人物,公司一位了解他的领导这样评价。
在别人眼里,对老家在江苏姜堰的凌青来说,到徐州工作与到陕西工作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远离妻儿老小到外地打工。但凌青不这样认为,他说自己在张集矿工作了20多年,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深厚的感情,说真的,当时自己也不想出来。
那时凌青是张集矿综采工区的区长,2004年春节他正在老家休假,矿领导打来电话要求他立即返矿准备到宝鸡工作。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作为党员的他对于组织的安排只有无条件服从。
他回到徐州处理完工区的事务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宝鸡,元宵节是在秦源过的。这一去就是五年时间。五年来,我还没有一次回家与家人过春节。今年2月份公司放假,本来打算回家的,行李都准备好了,但是由于南方遭遇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致使电煤告急,不得已我与另外几十名职工又留了下来。记者注意到说这些话时,凌青的表情很复杂,一方面是对亲人的愧疚,另一方面又充满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企业为国家贡献力量的自豪。
管锦标也是秦源公司的元老,2003年他从张集煤矿来到宝鸡,参与戚家坡煤业公司的合作工作,这期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付出的艰辛。秦源公司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财务总监和副总经理,面对公司基础工作极为薄弱的实际情况,管锦标一心扑在工作上,把自己的个人奋斗史与秦源公司成长发展史融合在一起。
分管经营的他整天与钱打交道,应该不缺钱。然而在矿井建设及投产之初,被钱折磨得愁眉不展。为保证生产正常开展而需要再投入4000多万元购置一套综采支架及配套设施,当时账户上只有可怜的几十万元。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想方设法争取到了当地农行贷款一千万元,商行贷款一千五百万元,缓解了燃眉之急。同时,他加强成本核算及经营管理考核,积极开拓煤炭销售市场,从此秦源煤开始逐渐叫响了品牌,由宝鸡走向陕西,由西部走向华东地区。
秦源公司安全副总工程师范向军与老张集的职工相比是个例外,他是老权台人,2005年4月从徐矿集团安全监察部的岗位上应聘来到秦源。个中酸楚确实难以表达,还是谈谈工作吧。范总告诉记者,秦源的煤炭易着火,自己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这个上面了,目前采取往煤层里注凝胶和化肥的措施比较有效,这项技术也日臻成熟。仅每天需要注入的化肥就达两吨。范向军说。
在交谈中范从军还向记者透露这样一个细节:范总的办公地点在秦源公司工业广场的第二个水平上,由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没日没夜地干,居然一个月没到下面的办公楼,等到他下来后惊讶地发现变化很大,有的地方几乎都认不出来了。
正在读MBA的他为了不影响工作,经常是利用双休日赶往西安参加考试,考试一结束又连夜返回矿上,第二天正常下井上班。
相对于从徐矿集团本部到秦源公司创业的职工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当地本土职工立足岗位争当一流的工作精神同样让人敬佩。
吕宏良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组织和职工的认可,成为先进和荣誉的专业户。曾经担任过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兼调度室主任的他目前是公司综掘工区区长,曾先后被评为宝鸡市岗位技术能手陕西省煤炭系统安全先进工作者徐矿集团2004年度劳动模范。
2004年上半年,秦源煤业公司304工作面遭遇采空区自燃发火事故,工作面生产一度封闭停产,三次搬家换面,每次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在这关键的时刻,吕良宏天天跟班下井指挥生产,不分白天黑夜,有时在井下连轴转,上井后与其他领导一起商讨抢险措施和方案,饿了靠方便面充饥,困了在办公室内打个盹,几十天下来,竟然瘦掉了10斤肉!
被誉为煤海新秀的王军林技校毕业,家住甘肃的他只身到陕西创业。20岁刚出头的他出生牛犊不怕虎,2005年3月参加工作后在公司综采工区当采煤机司机,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一首投身煤海、发奋进取的奉献之歌,被宝鸡市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成为同龄人学习的榜样。
小伙子特爱学习,喜欢钻研,干劲也很大,业务技术提高很快。王军林所在单位的区长谈到自己的爱将时赞不绝口。为了尽快掌握机组维修技术,他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就用心学习,不懂就问,样样都抢着干,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不仅可以熟练地操作采煤机,而且对机组的装配、维修、处理各种故障也做到了得心应手,赢得了全班工友的好评。
我们说,战争年代冲锋陷阵的是英雄,和平年代创业兴企的也是英雄,他们都是时代的骄子。
在秦源,每个人身上都有不止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能感动一大批人,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也深受教育、深受感染、深受感动。在秦源公司,像凌青、王军林等人这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用行动昭示着秦源发展的历史,他们用双手描绘着徐矿美好的明天。
正是有这样一个群体,秦源才成为徐矿集团走出去创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我们相信,在秦源、在陕西、在新疆越来越多的创业英雄正在不断涌现,徐矿集团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建立特大型新型区域性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最终将成为现实。
秦源班子: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原子核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物质构成的核心就是原子核,原子核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众多的电子围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从而物质得以存在,原子核不灭,则向心力不灭,物质则永恒。在一个企业里,领导班子就如同是原子核,它必须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吸引着成百上千的职工围绕在身边,那样企业就能永远保持活力。
记者在宝鸡采访的几天,深切地感受到秦源煤业公司领导班子正是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原子核。
秦源公司成立之际也是公司领导班子组建之时。相对于徐矿本部矿井的领导班子而言,秦源煤业的领导班子有它的独特性:本部矿井一般只有两位主要领导,而秦源公司则由三位主要领导组成,即董事长、党委书记和总经理,完全按公司制设置。领导班子成员的组成也比较特殊:既有从徐矿本部来的,又有原戚家坡矿的。
文化上的差异、观念上的碰撞、思想上的交融,如何实现徐矿文化与当地文化的无缝链接,从而形成合力,形成战斗力?正是由于领导班子成员来自四面八方,这让很多人在对其充满疑虑的同时也充满了期待。
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经过短时间的磨合就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他们用行动证明这样一个真理:虽然成员之间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但是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一个坚不可摧的领导集体,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从有了秦源那一刻起,把各级领导班子打造成勇于改革、善谋发展、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和谐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战斗集体的工作也就开始了。公司董事长孙海、党委书记史义祥和时任总经理郭珑对全公司干部工人喊出向我们看齐的口号。孙海在一次职工大会上的讲话更是掷地有声:是组织上给了我们带领企业发展、带领职工奔小康的机会和舞台。在这个位置上,从大的方面讲,我们必须把造福一方、振兴一方作为最大的政治追求,把成就一方事业、留下一世声誉作为最大的人生抱负;从实际工作讲,就是要珍惜岗位,珍惜时间,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就是要为企业发展、职工富裕吃更多的苦,流更多的汗。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向主要领导看齐,基层区队领导班子向公司领导班子看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领导为职工做表率,上级为下级做表率,在广大干部工人中产生了良好的标杆效应。如今的秦源公司,主要领导之间团结协作,全体班子成员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一致创伟业;他们在工作上是好搭档、好助手,在生活上是好伙伴、好兄弟。在近三年的民主评议干部中,公司领导班子的职工群众满意率都在98%以上。
班子和谐,干群和谐,职工和谐,呈现出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良好局面,企业步入建矿以来最和谐、最稳定、最具活力的时期。
领导们的心都往一处想,咱们职工的劲就得往一处使啊。在公司基层区队办公室,一位职工这样对记者说道。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攻坚克难的利器。秦源煤业公司领导班子坚持增强团队意识,在形成合力推动事业上不断努力。班子深深感到,共同的事业和追求,是团结协力、共谋事业的基础平台和最为重要的纽带。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看似笑话的段子,说秦源公司的鸟儿可能是自然界胆子最大的,因为它们居然不怕人。为了让我们相信其真实性,陪同记者采访的公司领导硬拉着我们一起到工业广场走一遭。从办公楼出来向东,沿着主干道一路走去,记者发现道路两旁树木成荫,花团锦簇,生机盎然。几只叫不上名的小鸟在路旁嬉戏玩耍,即使我们走近这些小生灵,它们竟然真的熟视无睹。记者开玩笑地说:想不到秦源公司经济效益牛,秦源公司的人牛,秦源的鸟儿们也是牛气冲天。
或许,单从鸟类与矿工和谐共处这一个案上就认定该公司的和谐指数,难免可能有失偏颇,但记者从更多的耳闻目睹中读懂了和谐在秦源煤业的真正内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诗句更能展现秦源的今天。
在秦源公司漫步,有一种感觉会不时地在脑海中升腾。这是一个充满着男儿豪情的年代,在一方创业的热土上,演绎着历史的烟尘。岁月如歌,夕阳染红的黄土坡,纵横交错的大沟壑;丘陵掩映的窑洞,历史的深邃和现实的恢弘交汇成无字的史诗,被时间凝固到了千里沃土的黄土高原上。
在秦源煤业公司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改革的涛声洗去了往事的沧桑,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在这里生长,生长成了一种世人景仰的图腾。在创业大军前进过的脚印里,一座现代化矿井的崛起,将人们的视线编织成了猎猎飘扬的旗帜。
企业要有所发展、有所作为,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近几年,秦源煤业公司党委紧紧抓住班子建设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带领企业发展的能力,带领职工奔小康的能力,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为企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明确界定党委、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工作职责,畅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途径和方式,保证了法人治理结构分权、分责与制衡机制的有效运作。
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对关系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做到不调查论证不决策、不事先酝酿不决策、不经过集体研究不决策,保证了企业的大事要事以制度为依据,靠集中来决定。建立董事会决策问询制度,事前广泛听取意见,保证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为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引导各级领导班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公司积极倡导快乐工作、人际和谐理念,着力培育既能干事、也能共事的良好风尚,从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做起,形成了讲团结的氛围和导向。
几年来,秦源煤业公司先后荣获宝鸡市文明单位宝鸡市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宝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政府外省市在陕投资先进单位宝鸡市先进团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7月,公司又被徐矿集团授予先进党委称号,史义祥和孙海被评为好搭档,公司副总经理董正坤被评为‘十佳’勤廉兼优领导干部。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业发展为主题,以煤业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优争先为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强企富民工程,努力实现公司‘十一五’规划目标,为把秦源煤业建成一流的能源企业集团而努力奋斗!这是在公司第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确立的今后五年的工作指导思想,而建设一流的管理团队和打造两支品牌队伍被列入公司的战略目标。
无论是指导思想的贯彻还是战略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离不开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离不开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心为秦源公司的发展竭尽全力的公司领导班子的带领,勤奋敬业、勇于拼博的秦源人,在坚持科学发展,生产一流产品,建设一流企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道路上,凭借创业发展的劲风,扬帆济海,一定会驶出一条更加宽广的航程。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