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吴晓煜作品研讨会专辑(二)

文章来源:中国煤矿文化网 作者:夏周 时间:2010年10月23日 字体:

吴晓煜的写作
胡 平

    吴晓煜无疑是位勤勉的作家,已经写了几十年,出了不少著作。这些书有薄有厚,却都是扎扎实实的作品,从这些作品里可看出他扎扎实实的为人。 
    他喜欢写游记,但他的游览从来不是轻松的。读他的《华夏与海国游记》和《欧非见闻录》,见到里面描述的一些场景很亲切,才想起自己也去过。不过我们是写不出游记的,因为我们是在游和览,他是在游和记。如他自己所说,预备到一个地方,先要查看资料,到了那地方,每日一记。夜晚在旅馆,展纸命笔,挑灯涂鸦,把当日的所见所闻及个人印象追记下来,当天没写完的,就一定在第二天补上,无一日停辍,无一夜不写。这种情景是感人的,因为常人做不到。知道他是这么做的,再看他的游记就觉得他玩得很累,像背了上百斤行囊。正由于如此,他的文章才耐看,有典故、有想法、有意境,让你看到一个你似乎从未到达过的场景。他是一只勤勉的工蜂,四处采蜜酿造,一生如此。他有一本书叫《学林漫笔》,2003年出版,内容却大多是写于1979年至1980年的作品。那时候国家刚刚摆脱极左的统治,焕发起学习和建设的热潮,他为《平庄矿工报》开专栏写了一批散文,如《知识就是力量》、《开卷有益》、《学习趁年轻》等,这些文章到新世纪还能出版,是不容易的,可见他采到的都蜜,从未糊弄读者。其他人写于1979至1980年的作品,还有多少能再版呢?
    吴晓煜擅长写杂记,每篇文字不长,知识性强,言之有物。他不算大作家,但平民意识强,出身于煤矿工人,文章口吻大都对着普通读者,读起来平易亲切。他的读者其实很多,尤其在煤炭行业,受到过他的影响的人不计其数,所以他也是一位民间作家和行业作家。不能小视行业创作的地位,煤炭业是个大行业,就业者足可相当于一个大民族,应该产生自己的作家。刘庆邦就是专写井下生活的,写出了一种别样人生。吴晓煜有本书叫《名人与煤炭》,也是别开生面的。煤炭的发现和采掘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受到从皇帝、官员、文人到平常百姓的特别重视,关乎煤炭的故事也就很多,唯有吴晓煜一一搜集,写出六十篇文章汇编成书,绝对是精彩的创意。这书极富趣味和吸引力,无论业内业外人士都会爱读,当属作者最好的作品之一。问题在于,不是业内的有心人,谁又能想到和关心这个题材呢?
    吴晓煜是个谦逊的作家,对读者看得很重的作家。从他写的游记就可看出,他生怕写出其他作家已经写过的东西,格外注重独到的见闻和独到的见解。他写书也是如此,从不愿重复他人的路径,也是尊重读者的体现。他的书都是别出心裁的,角度新颖。如《纠正错别字》,书题上看老生常谈,章目上看却与众不同,如有些字里的一横不能少、这一点不能多、多写或漏写一撇不可取、三点水与两点水等,趣味横生,与常见教科书迥然不同。他是从日常经验出发总结汉语规律,既通俗又高明。他的《酒史钩沉》,不去写酒的正史,去写酒的官称、酒名的溯源、酒典与酒俗、酉与酒的关系、酒人与酒事等等,独辟蹊径。闹非典后,他还写过一本《瘟疫纵横谈》,写孔子高徒是否患有麻风、诸葛亮的防疫药方、韩愈斥疟鬼、同治帝死于天花等等,也是别人想不到的,他的《名人与煤炭》也是如此。他自己说,他的习惯是取冷而弃热,大家熟悉的不写,别人写过的不写,其实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写作态度,取冷门的态度。冷门不是捷径,比捷径更难寻找,所以他在寻找上下的功夫也比别人多。现在文学上一再提倡原创性,是因为跟风和随潮、模仿和因袭的写作太多,相形之下,吴晓煜善于从冷清处做起的精神就显得格外可贵。
    吴晓煜是个官员,兼为作家。他的价值体现在以自己的创作丰富了煤炭业的文化建设,也体现在他日常对发展煤炭文化的倾情支持、对培育行业文化生态的不懈努力。我们庆幸目前许多地区和行业都有这样一批崇尚文学的领导,再过些年,领导层中热爱文学的人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多了。


小叙事与大历史
读吴晓煜的《酒史钩沉》
孟繁华

    酒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甚为密切。古今中外,无论男女,饮酒者遍布天下。就是这一个酒字,让俗人雅士生活绚烂表情精彩,与酒相关的人与事于是就生动起来。普通人喝酒也就喝酒了,或饮酒助兴,或借酒浇愁,或寻衅滋事,或装疯卖傻,酒中人的性情纤毫毕现没了遮拦;文人就不同了,酒的世界似乎与文人关系更密切,酒与诗、酒与文、酒与情,都可敷衍成篇一泻千里。这是因为文人有话语权,在文人笔下,最难受的事都写成了最浪漫的事,比如贫寒,比如失恋,比如醉酒。因此,在文人雅士那里,写与酒有关的诗文车载斗量汗牛充栋。
    吴晓煜先生在官场为官,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者。他阅酒无数自称酒翁。但有趣的是这部《酒史钩沉》的缘起:他去太原出差,主人用名酒竹叶青款待,他喝了两大茶杯后神志难支纳头便睡。于是发誓酒把我整糊涂了,我要把酒弄明白。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他专业训练有素,翻检材料查考文献,实地考察不一而足。一年过后便有了酒翁谈酒三百篇。《酒史钩沉》的书名非常学术化,当然也可当作学术书籍阅读。但这部书的最大特点却是,它很学术但更好看。说它学术,它又不是学院的高头讲章,不是端着架子距人千里;说他是散文小品未尝不可,但那里又处处透着学问。这两者要结合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首先感慨的是《酒史钩沉》里的学问。我经常饮酒,也经常被酒整糊涂,但至今也没有整明白酒。晓煜先生饮酒风雅从不酗酒,他对自己的要求也令人钦佩。也许只有如此理解酒的人才可能与酒结下这般缘分。在杂说酒史中,他谈到的许多知识性问题我闻所未闻,比如是酒的历史要早于文字的历史,而且最早发明酒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妇女;中国的葡萄酒先秦就有了;再比如古代掌酒的官职,周代有酒人、汉代有酒士、唐代有酒坊史、宋代有酒务官,而司酿是女性酒官;而且有法酒、家酒、烧酒、苦酒、火迫酒、煮酒、药酒、压酒等。这些与酒有关的知识,不仅满足了我们对酒史的了解。同时也使我们有机会将酒与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联系在一起,原来酒里有乾坤。虽然是杂说酒史,但这些零散材料一旦集中在一起,它的意义就被放大了许多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止是液体的或能够满足我们欲望的酒,也不止是无数朦胧的醉眼或狂绢或节制或披头散发的各色酒徒名士,而是在酒光里折射出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大世界。 
    在酒名、名酒溯源一辑里,中国的酒文化被张显出来。比如作家通过庾信、李商隐、李白、杜甫、柳宗元、孟浩然、戚继光等人的诗,考据出古来美酒称流霞,不仅让人联想到古代文化的优雅,对酒的热爱、尊崇,只听这流霞两字,就会让人浮想联翩忍俊不禁,恨不得转身回到古代去。另一方面是吴晓煜先生涉猎的广泛。比如在《〈镜花缘〉名酒与酒典故》中,他敢于指认在谈及中国古代各类名酒的古典小说中,记录最全者,大概要数清人李汝珍的《镜花缘》了。小说中列举的名酒凡五十五种,产地各异品种繁多。不仅从一个方面表达了酒的流通状况,而且也足以说明李汝珍先生是一个见多识广喝遍天下的大饮者。
读书求甚解,是《酒史钩沉》给我留下的鲜明印象。特别是读文史书籍,包括我们从事专业研究的人不曾留意的与酒有关的材料,都被作者记录下来然后再接着考据。比如扶头酒,是李清照的《壶中天慢》、贺涛的《南乡子》、赵长卿的《小重山》提到的;比如对醉酒、严重醉酒、假装醉酒、醒酒、解酒;对酒友、酒虫、酒狂、酒社、酒僧、酒祸等的考辨解析,都是言必有据据必可籍。不仅显示了作为学者的功力,而且也证实了一个学者的眼光和持久的关注。《酒史钩沉》与我读过的关于酒的书非常不同。很多文人写的与酒有关的书或文章,更多的是有趣,趣闻趣事,各色人等。这样的书当然也有意思。但《酒史钩沉》的有趣不只是通过饮酒人实现的,它更提供了许多与酒有关的知识性的材料,通过酒,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同时,在《酒史钩沉》里,吴晓煜先生也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他的历史观。他认为: 
    我看中国古代酒文化史,不过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小侧面、一个特写的小照片,她始终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氛围制约、影响和牵制。不管酒文化如何表现与演进,其牵线人、制衡者却都是有权者、统治者。而那些人们耳熟能详,言酒必称之的司马相如、曹植、孔融、阮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欧阳修不过是过了酒瘾之后为酒文化添枝加叶的画家,不过是兜里有钱买酒,肚里有墨水的执笔者,不过是这一舞台上由时代所包装推出的演员,不过是有时笑有时哭,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忧悲啜泣的艺人。我还认为,古来那些脚踏实地,老老实实酿酒,为世人提供美酒琼浆的匠人、酒工,他们的智慧、创造力与体力都凝聚、倾注在酒上了,他们是酒文化的基本力量、基本层面。可惜的是,这类资料、专著太少了,少得可怜。 
    还有一点也许更重要的是,当古代的酒文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才深切感受到当下酒风的恶劣或粗俗不堪,很多人喝酒都喝得声名狼籍斯文扫地。因此,《酒史钩沉》在重述中国古代酒文化、酒文明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一面与酒的关系的镜子。当然,古代也有酒徒酒鬼,但钩沉的历史就是重新结构的历史,那是值得我们弘扬或继承的酒的文化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认为吴晓煜先生的酒就喝出了名堂。于是有七绝一首相赠:


饮酒当如吴晓煜,
流霞深处史钩沉。
如数家珍醉如痴,
古今壶里是乾坤。


文人趣味,史家情怀
读吴晓煜《华夏与海国游记》
徐 坤

    吴晓煜司长是六十年代的老大学生,身上有许多优秀品质。他有大学历史系专业训练的基础,通古今,晓未来,好学而精钻,史志、碑刻、园林、瘟疫、错别字皆在他的研究视野;他还有相当高的文学休养,求风雅,有趣味,作诗撰文,保有君子风范;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有行业领导干部克己奉公的美德,时刻注意当廉政表率,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就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要再揩公家的便宜,出门自掏腰包,凡事亲力亲为不麻烦单位和朋友。 
    这种公仆意识是非常可贵的。 
    游记,也可以叫记游,是最能明心见性的一种文体。钱钟书曾说过,要想真正的了解一个人,就必须要跟他一起旅行一次。人在旅途,才能真正把个人诸方面的品性不加掩饰的暴露出来。 
    跟随着吴晓煜的这本《华夏与海国游记》,我们在与他同游的过程里,能体会到吴晓煜的真性情:那就是:诗、酒、茶、清风是他同乡;山水、竹、石、明月是他里党。文人趣味,史家情怀,尽皆显现。 
    吴晓煜的这本《华夏与海国游记》,如煤矿作协主席刘庆邦所说,游记里有主体和人物,既有六经注我,也有我注六经。一切纪行都充分显示出主体人物的审美趣味。他的游记兼有徐霞客游记的视野开阔和放达,也有沈括《梦溪笔谈》式的娓娓道来和物证考据,一地风物水土,形之有因,求之有果,句句都落到实处。
吴晓煜虽然祖籍是河北唐山,又出生在河南新乡,却对江南山水,情有独钟。书中华夏行记大部分篇章,都是记录江浙一代风光。 
    每至一处为世人熟悉之场景,都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沈园游记中,他分析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能对女性深怀悲悯,指斥陆游的忘恩负义不能承担责任,同时也鞭笞婆媳关系中封建家长制对于媳妇的刁难和残害。 
    在《救国何须索女人》篇章中,谈到西施的命运时,也充满对妇女遭际的同情。对伍子胥所说:美女,邦之咎也这种女人是祸水的论调,吴晓煜给予无情评判,对于那些千古称颂的大英雄如越王勾践、吴王夫差、范蠡和伍子胥等,吴晓煜也不是简单附和前人说法,而是独具眼光,对于男人们总是利用女人做文章、将国家之兴衰嫁祸于女人身上的言行和做法,加以痛斥和批评。丈夫立世当刚强,求借脂粉名声恶。这些话,简直掷地有声!标明了吴晓煜的人文情怀和关怀弱势群体的立场。多有这样的作家,简直是广大女性读者的福气了! 
    在书中的第二部分海国游记里,愈发见证了他的视野开阔,不拘一格。他的每一次海外旅行,都不光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而是真切的记录和考证。看到他累积起来的厚厚的游记,从埃及到南非,从日本到意大利那些有来历有出处的精美人文地理景物描写,不但可以当做旅游指南,更能见出他认真学习考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钻研精神。仿佛不是为游山玩水观光而去,而是真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和任务而去学习的。学习是指广泛的学习,考察则是专业的交流考察,对于他国的煤矿安全监察经验认真探讨精神,对于本职工作的极其负责任,都着实令人感动。 
    我们衷心希望各行各业能多出一些像吴晓煜这样的领导干部,不但术业有专攻,而且博学而勤勉,优雅而有风范。如此,便能让冷冰冰的行业产业到处都能荡漾出动人美好的人文气息。

有心人持之以恒的写作
谈吴晓煜的创作
梁鸿鹰

    吴晓煜的写作是有心人的写作,正如刘庆邦说的他的旅游是有准备的旅游一样,他的写作同样也是有准备的写作。他从上大学,到工作,到退休,一天都不停地在读、在构思、在写作。读书、思考、写作,是他的爱好,也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人活一辈子,是木着脑袋、闭着眼睛、关着心灵活,还是活跃着头脑、打开心灵、睁大双眼活,有很大的区别。都说要建设读书型、学习型社会,如果大家都能像吴晓煜那样,做有心人,读万卷书,写千篇文,书香之风必大兴。 
    做有心人需要有热爱生活之心,需要保有对事物探究的热情。吴晓煜对生活充满热情,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写一行,到一个地方,写一个地方。当老师的时候怕人们认不准字耽误事、闹笑话,写了《纠正错别字》,因为在煤炭系统,于是像挖煤一样写了有关煤的东西,一直写成煤史专家。老吴什么时候对自己都不放松,对见过、听到、读到的东西不轻易放过。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他对人类生活的深沉关注,对自然现象的密切观察,对历史风云的细致勘察。因为是学历史出身,他有溯本求源的习惯,对事物的来龙去脉始终保持探究之心,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凡事都要翻翻历史,做一番考证,正是因为他的作品来自生活实践,来自探究的热情,充满着生活的感情,好读耐读是必然的。 
    做有心人需要有开放的胸怀,老吴从不封闭自己,而是惯以开放的头脑吸收知识、接受事物,他凡事都感兴趣,不以构建体系、搭建概念为出发点,其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知识性、广博性、趣味性,凡天文地理、花鸟鱼虫,人类的衣食住、风俗习惯,均没有逃过他的那支笔。比如他探究中国人的雨衣、古代的火柴、牙签、熨斗、吐痰纸、救生圈、夜间售货口,这不奇怪,但他探究了武则天为何怕猫、古代女武松等还真让人眼界大开。他爱看野史、爱读杂书,有趣之事、有益之言,记录在案,发为文章。吴老师的作品不单丰富,还有专博的特点,在煤炭史方面,他由博到约,由约通博,再由博返约,对煤炭的历史,矿业史、名人与煤炭、文学表达(如咏煤诗)等的研究、梳理、总结堪称一流,确确实实成了专家。他的写作大多触类旁通,一个话题能反复深入下去,比如,关于火,关于疾病(特别是瘟疫)、关于酒,他都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且凡事不定于一尊,敢于质疑成见,达到了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的有机统一。

读吴晓煜先生作品的一些感想
冯 俐
 

    今天是吴晓煜先生作品研讨会,我很荣幸受到邀请。我虽然是个写作者,但却很不会作评论的文章,更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对吴晓煜先生的作品品头论足。只能谈几点读后感,以表达我的敬意。 
    一、有贡献的写作
    在我常用书架的重要信置上,摆着跟我所归属的煤矿有关的、即有欣赏价值又有保留价值更有学习价值的几本书,它们是庆邦老师的《走窑汉》、《红煤》等小说、报告文学集《感动中国的矿工》、诗集《矿工万岁》,还有,就是吴晓煜先生编写的《中国古代咏煤诗》。 
    第一次得到这本《中国古代咏煤诗》的时候,我非常惊喜,因为之前在相关晚会、节目策划的时候,曾经想过如果有那样一本的书就好了,没想到居然真的就有这样一本书!接过书的时候,我已经断定眼前的长者是位既爱煤炭又有文学底子的有心人,这三条缺了一样,这本书都写不出来。 
    在晓煜先生现有的14本著作中,有七本是关于煤炭的,整整占了晓煜先生作品的一半,可见他的煤矿情结有多重。 
    晓煜先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历史系,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基层煤矿工作。为什么学了名牌大学的历史系之后又到了矿区工作?我没来得及请教,只能推想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缘故。 
    据晓煜先生自己说,当年他曾得到过一位长者的点拨,说你既然学的是历史,现在又在煤炭系统工作,而中国煤炭的史志正是空白,你不如做些这方面的写作,于是,他的写作便从煤炭的史志开始了。 
    可以想见,当年毕业于历史系的年轻人,面对同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基层煤矿和后来的部委机关工作,心里定然会有许多不甘的吧?也许那不甘并不是不热爱眼前的工作,而是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内容不应该仅仅只是这些?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有所专长有所爱好,而这专长和爱好却与实际工作无关,它往往就会变成一种拖累,尤其是在那个不够多元化也并不提倡自我价值的年代,执着于专长和爱好往往会令它变成身上的一件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奢侈品,久而久之使你成为局外人而被主流边缘化;要么,你会出于生存本能,自觉不自觉地将那多余的专长与爱好渐渐遗忘,使之自然退化直至消失,就像人类曾经丢掉过一根无用的尾巴。 
    这两种结果都是令人痛苦和遗憾的。 
    难能可贵的是,当年的晓煜先生在理想与现实、爱好与本职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做到了随外缘机遇以尽自己的心力,带着历史系毕业生的学识、思维和本领,走进了煤炭史志这块处女地,虽无所择而自然有所择,将一已之长变可有可无之用为独一无二之用。从而,不仅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了自我价值,可谓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更为中国煤炭行业修史、立说,整理建立了宝贵资料。这份写作是开创性的,更是独特的,不在煤矿的人不会去做、在煤矿又会写文章的人也许可以做,但一定不会比这位学历史又能写作的人完成得更好。这个结果似乎也应了那句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话。
    煤矿是个很特别的行业,它很苦,但只要你真心地与它亲近,就会对它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好像跟它会互相归属一样,总会自发地生出许多自愿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在座的每一位师长都是身体力行的榜样,每一位都用着自己的方式为这个行业做出了种种重要的贡献。晓煜先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我猜想,当年晓煜先生写作的初衷,意不在文学而在延续对历史的兴趣并令它学有所用,同时也是在自觉完成煤字打头的那份责任和义务。如果说庆邦老师作为小说家,把一个个动人的、令人难忘的煤矿工人的形象留在了文学史上,晓煜先生则让自己成为开先河的特别导师没有人可以计算出过去、现在、将来会有多少人可以从他的煤炭史志专著中获得帮助;没有人可以计算出会有多少人将把这些专著当作走近这个行业的向导、了解这个行业的字典。从这个角度说,晓煜先生注定是要桃李满天下的、是功在千秋的。
    而对于全煤系统以及所有关注中国煤炭事业的人来说,晓煜先生的写作是有实用价值和巨大贡献的,是影响深远的,是功德无量的。
    二、写作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一直认为,写作,对于所有的写作者来说,首先是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写作的起点和坚持的动力,十有八九源自一个人对庸常生活的拒绝、源自一个人不甘于碌碌无为、不甘于随波遂流、而努力地想为自己打开一扇灵魂之窗,让自己在几十年的世俗生活中始终保有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后来,它会变成一种不可遏制的生命的需要、像阳光、空气、水一样不可或缺的。
    晓煜先生在《夜耕村杂记》序言中说到大学毕业后:具体岗位换了不少,工作是比较忙的,业余时间不宽裕,加班加点,节假日不休息是常事,但多年来,读点书,写点东西的习惯始终没改。这样个人的愿望只好多在夜晚闲暇之时来实现了
    的确,在所有的写作者中,能够享有全日制写作条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的作品都产生在灯光下那生命中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里。
    读晓煜先生的文章可以感觉到:他的写作不是单靠灵感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细水长流的过程。读他的文章可以感觉到他生活的节奏:像钟摆一样日复一日不徐不缓,不懈怠也不急燥,每一天都不虚度又每一天都留有余力,这种韧劲与定力令他的每一篇文章就像是长跑中的步伐,一步是一步,一步接一步,当你一篇接着一篇地全部地读下来,就会感受到一种整体的张力。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生活态度。写作是物质生活、功名利禄之外,对精神生活的坚持,写作是对保持心灵充盈、学养积累的需要,写作是对耳闻目睹感同身受的一切所思所想的积极表达。
    读《夜耕村杂记》第四辑夜耕偶记中的短文,写的多是工作生活中的感想,无论是《嫉贤妒能不足法》还是《不要让哑巴吃黄莲》,虽然文章都很短,但篇篇真知灼见、言之有物,充满人文情怀。
    到了《华夏与海国游记》,显然作者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听去看去想去抒发,文章比以往的长了些,所有的感觉都在舒展,视觉听觉嗅觉甚至包括积累了几十年的学问和阅历一切感知和表述的方式都仿佛雨后的叶片一样地更加舒展。读起来有景、有人、有史、有情、有见解、有人生的智慧、更有充满韵味的质朴。正如庆邦老师在该书序言中评价的:许多篇章,既有‘我注六经’,也有‘六经注我’,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在晓煜先生的著作中,还会看到他做人做事的态度、看到他们那一代人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酝酿于2003年北京市非典型肺炎蔓延之时,历时10个月完成的洋洋30万字的《瘟疫纵横谈》,以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信息量,在150余篇短文中,即有全景展示,又有特写场景,直接生动地勾画出了人类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瘟疫的戕害?又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战胜瘟疫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这本些文章令当时初遇疫情的人们从中找到参照、找到经验,也从中了解到今天发生的并不是前所未见的灭顶之灾,无数次比这可怕得多的疫情人类都能战胜了,于是,之前因为无知而产生的惶恐随之得到舒解。这本《温疫纵横谈》应该被视作是一个精通历史的写作者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正面参与和独特贡献。
    再比如,在《夜耕村杂记》的第五辑,晓煜先生以火灾轶事为题,写下的14篇有关火灾的故事和史料。这一组文章对于相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应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看其写作日期,都是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之后,我想,这个篇章的写作动意,一定也是出于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吧。
    在晓煜先生的文章中还可以读出一种味道,那就是庄重。没有讨好读者的卖弄之笔、不会用低俗的野史内容哗众取宠,就事论事,点到为止。需要表明态度的时候,也往往简单到只有一句诸如这种做法不可取或今人不应效法。有所批评的时候,用词语气也总是公道平和,简单中自有一种大方。
    三、学问家式的写作
    对于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有关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几乎是空白的。我是在三十岁之后,因为写作一些历史题材的剧本,才开始浮光略影地出于实用目的读了点史书,突然发现历史是人类获取间接经验的含金量最高的宝库。唐诗宋词在我的童年时代是被尘封的,三十五岁之后我突然感受到古代诗词歌赋那令人心醉神迷的魅力虽然我补课的进展一直不大,但至少我是认识到自身不足的,知道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谓豁达通透、博学多识、所谓见多识广、气定神闲那都是传统文化营养出来的。是令人羡慕令人向往的。
    刚认识晓煜先生的时候,是在工作场合,第一印象觉得他像位古代的教书先生,有点严厉、有点板正,但见识了他的言行举止,又觉得他像位古代的文人官员:出口成章,游刃有余。
    直到读了他的书,我才意识到:眼前的这位资深官员首先是位科班出身的学问家!在他开口、落笔之间流露出来的,应该就是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一种自在和儒雅吧。
因为某一次喝下了两大茶杯竹叶青酒后醉倒,从而发愿酒把我整糊涂了,我要把酒弄明白,于是,一本《酒史钩沉》,兴起于文人雅趣,成就于几十年的学问积累。这样的事情是只有灵感而没有家底儿的作者完成不了的。
    学问的概念不仅仅是知识渊博,梁漱溟先生认为:学问是能将眼前的道理、材料系统化、深刻化。所谓学问贵能得其要。
    晓煜先生的写作似乎一直就是:先在历史长河中得其要领,然后不断地将眼前总被众人忽略了的材料系统化地进行诠释,从而让读者在有趣味的文字中增长见识。
    我相信,晓煜先生的文章,如果发表在报纸上,一定会被很多人剪贴收藏;每一次结集出书,也都是开卷有益。对于一名写作者,这应该是个很值得骄傲的境界了。
    祝愿晓煜先生创作出更多独具一格的作品,并令它们在历史天空与文学天空的重叠处,出神入化!


肩担道义,妙手著文
吴晓煜先生其人其文写照
凌 翼

    要说著作等身,吴晓煜先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赢得此殊荣。
    吴晓煜身居要职,忙中取闲,著述多达十四部之多,如果在餐厅点菜,这足可以拉一个很长的单子。光从那一长串的书名来看,其学识渊博,少有人能望其项背。
    林林总总,十四部著作,有关于煤史的,也有关于酒史的,还有杂记、游记,甚至瘟疫谈
    浩浩荡荡,庞庞杂杂胸怀万卷者非吴晓煜莫属也。
    时常想一个官员,著书立说,便比不著书的官员品高。本职工作之余,结闲散时光为束,网奇思妙想为册,聚神来之笔为卷,织只言片语为章既收集了时光,又锤炼了思想,于人于己,相得益彰!
    一本薄书,有时耗尽作者半生心血。比如《中国煤炭碑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动念,到本世纪初才印行,时间跨度三四十年。期间耗费的精力、备尝的艰辛不经体验是难以言说的。作者序中谈寻找碑刻的曲折:奔波一两百里却无功而返,查了几本古籍却一无所获见到一块碑刻,头顶烈日抄了两三小时;曾为抄写已成路基垫石的碑刻,在土路边上喝足了来往车辆掀起的烟尘;曾为寻找碑刻留宿在虱子猖獗的小旅店读到这里,纵然铁石心肠如我者也只有肃然起敬的份。岁月斑驳,每时每刻都在损毁着那些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碑刻,吴晓煜舍一己之躯抢救这些瑰宝,天地良心,日月可鉴!这些碑刻,就是煤炭史活着的见证!
    有幸与吴晓煜先生处于同一片天空下,别忘记他是煤炭历史的挖掘者、整理者、编撰者。他的著作多半与煤炭历史相关,他是煤炭历史的话语者。我们看看篇目:《煤史钩沉》《名人与煤炭》《矿业史事杂俎》《中国古代咏煤诗》《中国煤炭碑刻》《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中国煤炭史志资料钩沉》,沉淀浩繁,多达七部。说他是煤炭历史的开拓者一点不为过。这是煤炭的福音,煤炭史的福气,煤炭人的福利。仅凭这些著作,煤炭永远不会忘记他。即使有一天煤炭采掘完了,但他的著作还在,就像天上的星子,有时你看不见它,可它依然在那里闪耀。
    本世纪初那场沸沸扬扬、猖獗跋扈的非典,限制了大多数人的自由行动,但却没有限制思想者的自由驰骋。吴晓煜就是在那人人自危的短暂岁月,完成了《瘟疫纵横谈》。吴晓煜并非医学工作者,又非专业文史工作者,却奇迹般完成了这样一部人类与瘟神做斗争的洋洋三十余万字的长卷。时光如流,放纵它,你将一无所获;而修坝筑渠的人,将给他人带来光,带来电。聚土成山,聚山成岭,这就是吴晓煜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
    做编辑十余年,获赠一册《纠正错别字》,如获珍肴。钩史品酒的吴晓煜突然花样翻新,整出一本奇书来,委实让人吃惊。吃惊之余又觉得这是他本能。他本来就做过教师,教师者,教人识文断字也。《纠正错别字》,就是他任教师期间累积而成的。说他是个有心人,一点也不含糊。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多一点,少一撇,形声假借,分辨得丝毫不差。汉字把玩得玲珑剔透、炉火纯青如吴晓煜者,殊属罕见。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吴晓煜每每夜耕,天空朗月与星同辉,有《夜耕村杂记》及已出版的十余部著作为证。读书为文,以吴晗、邓拓为楷模,情操堪与天上星月齐。妙手文章,自成一格。
    行迹翩翩的吴晓煜,是个行者。日行夜记,斑斑墨迹,累成两册,堂皇问世《欧非见闻录》《华夏与海国游记》。散句散语,构成其穿梭于地球各个板块的奇幻生涯。看他在飞机上怎样读云的,云像白色的充满积雪的悬崖峭壁,飞机贴着这云的峭壁,小心翼翼地掠过。它还像戴着面纱的女人,有时会撩起面纱,向人展示妖娆多姿的面容;有时又会板起面孔,敲打飞机的机舷;有时它又突然将飞机搂抱起来,尽管飞机左冲右撞也较难脱开它的怀抱一般人在飞机上不是打盹就是无聊透顶,而他竟与云默默对话,猜透了云的心思,把云刻画得惟妙惟肖,其才其情恐少有人攀比。
    壶里乾坤大,说吴晓煜,定然离不开酒。不仅仅因为他著有《酒史钩沉》,他阅酒无数且自称酒翁。偶然一次出差被酒整得神志难支纳头便睡,便有了酒把我整糊涂了,我要把酒弄明白的志趣。中国文化史,自然少不了酒文化的内涵。正是由于吴晓煜的秉烛夜耕,才填补了这一空白。酒感谢他,饮酒者感谢他,酿酒者感谢他。怪不得有吴晓煜在,就有美酒在。凡有吴晓煜在的场合,总是美酒如云。吴晓煜虽为酒翁,却从不酗酒,谦谦君子之风直令魏晋名士汗颜。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吴晓煜是个善者,上善者。他退位不退休,承担起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他是常务理事长执掌着日常事务,也与同事们奔波一线筹集款项、推广医疗成果。肺为五脏之华盖,主要生理机能是主气司呼吸,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染上尘肺病,将给人带来呼吸困难的痛苦。吴晓煜体恤矿工,身体力行为矿工谋求福祉,其功其德岂可斗量?可想而知,在吴晓煜与同事们的善举下,成千上万尘肺病患者的生命再次高昂起了庄严的头颅。以拳拳之心,热爱着煤矿事业,热爱着煤矿工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水的品性如此,而人要做到却很难,但吴晓煜先生是真正做到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行文至此,再引吴晓煜在酒席将散时每每必说的话胜利闭幕!落笔!慨然!欣然!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