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魏鹏举:文化创新的本质是自信而多样
【专家简介】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研究领域为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文艺学、文化经济与政策等。著有专著《疏离体制化的书写:杨雄写作的文化诗学研究》《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导论》等。
文化是特定人类社群的整体性价值体系、制度模式和生活方式。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利对于特定社群的文化进行价值判断,文化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这是关于文化伦理的全球性基本共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和而不同,文化的自信和多样性,这正是文化的内生价值和外部效应所在。自信的文化是和谐的文化,是有最具凝聚力的文化,也是最富有创造活力的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无疑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美愿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表现为各类文化丰富多彩,也意味着每一种文化要不断创新发展。文化创新不同于熊彼特意义上的科技变革的迭代“破坏”,也不会是一个创新代替或贬抑另一个创新,每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创新都是一次人类创造力的礼赞和丰富。杜甫杰出成就的光芒不夺李白伟大创作的辉煌,两个文艺瑰宝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双星辉映。
诚如习近平讲话所言,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华文化之所以几千年以来生生不息,就在于我们这个民族总是能保持有容乃大的自信襟怀和苟日新日日新的变革意识。近百年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起伏跌宕的关于文化信心的过山车。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东方邻国的维新崛起面前,在亡国亡种的深重危机中,中国人一度深深怀疑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甚至不乏“全盘西化”的论调和涤除传统的运动。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励精图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硬实力”大国强国,但文化意义上的“软实力”尚不足以匹配这样的国际性大国强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亟待更加自信而有活力的文化价值支撑,需要不断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需要凝聚全球华人的价值共识,需要参与国际文明对话,需要为全人类贡献文艺创造力。文化创新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
文化创新要有文化传承的担当。如果没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基本价值、生活方式及发展模式感同身受的热爱与关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创新。文艺创作上所谓“民族即世界”的共识背景就是上述理念的形象表述。当前,中国的文艺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接续文脉,树立中国文艺精神,以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智慧与情怀,讲好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故事。
文化创新要有文化实践的自觉。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是特定人类共同体长期生活的沿袭积淀。曾经的文明盛绩固然是令人向往和骄傲的文化记忆,但文化从来都应该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着的。文化创新其实就是对于不断发生着的文化实践的尊重和提炼,文学艺术的创造从来都是那些具有深厚生活体味同时又能敏感地感知社会生活变化并加以艺术化处理的人们的成就。中国正在经历着着独特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文化发展呈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多种思潮的激荡融合态势。深入其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去审视、分析并表现这种奇特的文化景观,就是这个时代的中国最有意义的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要有多元融合的包容。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厚道包容是化解文明冲突、促进社会融合、激发文艺繁荣的关键。历史上每一个多元文明融汇的时代都是文艺创造的高峰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此,唐宋时期如此,元明时期如此,晚清民国时期亦如此。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型时期,一方面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定力,另一方面也要有欣赏并拥抱多样性文化的大国气度。中国文艺的繁荣,既需要中国的文艺工作者的耕耘努力,也需要敞开怀抱吸纳一切热爱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实践的国际人士投身中国文化内容的创新。比如,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际电影工作者参与到了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在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程度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电影的创造力。
不失自我,不拘一格,在新丝路的全球化体系中,中华文化定当别开生面,促进人类多样性文化生态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