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京剧电影,为何美不胜收

——京剧电影工程影片将第三次在北京国际电影节隆重登场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郑海鸥 时间:2017年04月14日 字体:

原标题: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进入倒计时,京剧电影工程影片将第三次在北京国际电影节隆重登场——京剧电影,为何美不胜收

图为《霸王别姬》剧照 (资料图片)

京剧电影工程的每部戏都破除门户之见、行当之限,在配角上同样强调名家担纲,高手组合,既冲破了陈规,也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通过舞台精致演出和电影精心拍摄,京剧电影正努力将当代最优秀的京剧艺术家、音乐家对国粹京剧艺术的优质传承和艺术风采广泛传播,永远留存。

“精神内涵向上”“艺术品貌生动”“演员阵容强大”“拍摄效果精美”“民族特色鲜明”……实施了5年半的京剧电影工程,汇聚了最优秀的京剧剧目和当下最优秀的京剧人才,影片陆续公映以来,广大观众和许多京剧界、电影界艺术家纷纷予以点赞。

这些影片背后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京剧电影工程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名家担纲、高手组合,破除门户之见、行当之限

2011年,在中央老领导的倡导和关怀下,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和京津沪三地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由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天津北方电影集团以及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共同参与实施的京剧电影工程正式启动,历时5年半时间,京剧电影工程首批10部经典剧目已经搬上银幕。

如今,《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萧何月下追韩信》《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乾坤福寿镜》《勘玉钏》《谢瑶环》等10部影片已经完成拍摄。《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萧何月下追韩信》《赵氏孤儿》走出国门参加国际电影节,在国内外共获得了13个奖项。

阵容强大、品质优良,这是京剧电影给观众的一致感受,然而,每部戏却都有着相当不简单的经历。

“我们要求每部戏都要破除门户之见、行当之限,在配角上同样强调名家担纲,高手组合。这样,问题就来了,每个人都是响当当的角儿,谁会甘心去演配角?”京剧电影工程艺术指导小组负责人说,比如《谢瑶环》,分别出演谢瑶环、武则天和苏鸾仙的演员丁晓君、王艳、窦晓璇,都是各自剧团担纲《谢瑶环》的主演,“3位‘谢瑶环’强强联合,成就了电影的高品质。王艳、窦晓璇在艺术指导专家们对角色安排都非常纠结的时候,欣然接受了在影片中担任配角的任务,在杜近芳、叶少兰等老艺术家的精心辅导下,以良好的状态完成了对角色的创造,受到专家们及内、外行一致好评,她们这种德艺双馨的精神在京剧界传为佳话。”

这在以前,演一出戏、拍一部作品基本会局限在某个院、团本身,很难形成全国京剧界院、团之间通力合作的局面。京剧电影工程中,各京剧院、团精诚合作,破除门户之见、行当之限,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某些行内陈规,充分展现了京剧界人士的自尊、自强和自信。

不简单的还有一群老艺术家。从剧目的遴选,到电影剧本的研讨审视,再到演员阵容的确定,都离不开21位资深京剧艺术家、剧作家、戏剧评论家组成的京剧电影工程艺术指导小组专家们的策划与指导,尚长荣、谭元寿、杜近芳、刘长瑜、李维康等赫然在列,其中许多老艺术家已经年逾八旬。

“由他们在大量的京剧剧目中最终敲定了涵盖各流派的经典代表作,推选出了各流派的代表性艺术家,并发挥了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专家表示,老艺术家们无私奉献,在5年内举行了30多次论证会,对剧本一字一句反复推敲、对表演一招一式严格要求,对传统精华一枝一叶务求传神,对疏漏不足一点一滴绝不放过,为影片品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感慨,“像这样大规模的、20多位专家为一出戏把脉,反复研讨,这也是一个创举!”

精简程式、拿捏分寸,京剧与电影擦出火花、各尽其妙

京剧与电影的结合,并不是新鲜事。回溯中国电影史,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定军山》,尔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京剧影片、五六十年代的“样板戏”,京剧与电影擦出了不少耀眼的火花。如今,5年10部影片,京剧电影工程无疑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和京剧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京剧电影拍摄工程。

然而,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和电影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京剧与电影如何相得益彰,更好开掘京剧所蕴涵的精神价值?如何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靠近当代京剧和电影观众的双重欣赏期待?工程实施之初,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在《霸王别姬》中饰演楚霸王项羽,他说:“1955年,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摄制完成,收录了《霸王别姬》一剧中‘九里山’和‘别姬’两场戏。要知,无论舞台表演还是电影摄制,《霸王别姬》都可算是珠玉当前。”尚长荣坦言,“面对逐渐增长的年龄和逐渐下降的体力、修改后的‘全本’以及从未尝试过的3D,此次拍摄显然压力在侧,对我来说都可谓不小的挑战。”

根据电影观众的观赏习惯,一部电影必须在2个小时内,那么,许多代代相传的程式化表演和“过场戏”都必须精简,对于习惯了舞台表演的艺术家来讲,这显然不易。首次“触电”戏曲电影的上海京剧院梅派青衣史依弘说,电影是写实的艺术,而京剧的魅力却来源于虚拟化的程式动作,在表演中如何平衡,往往需要分寸的把握。“此外,不同于舞台空间中演员与观众的既定距离,电影通过镜头组接,原本手眼身法步完成的人物塑造,在电影镜头中却可能只呈现了一个局部。而高清、3D技术等的引入,对于我们的表演也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

在《状元媒》中饰演柴郡主的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张(君秋)派传人王蓉蓉,将拍摄电影的过程看做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比如我们舞台上的表演,因为离台下的观众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身段、动作、眼神都比较夸张、放大。如果原封不动地把这些搬到银幕上,那是不行的,因为影院里的大银幕会把表情放大若干倍,还是那么夸张就太吓人了。”

对此,京剧表演艺术家耿其昌也深表赞同,“我注意多用眼神去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观众看明白了,戏也不过分。”

在《龙凤呈祥》中饰演乔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冯志孝为3个小时的舞台版缩减为1小时58分钟的电影版“点赞”,他说,“这个处理好!必要!它立足于尊重观众欣赏电影的习惯,也得力于电影艺术的特殊功能。如舞台演员的上上下下,在电影中均可用镜头概括、穿越、简约地呈现,这是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冯志孝说,观众看过舞台版,再看电影,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各具魅力,可谓各尽其妙、美不胜收。

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留存国粹经典、传播德艺风采

说起电影拍摄的幕后艰辛,新老艺术家都有说不完的话。“大家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团结一心,保证了拍摄的顺利进行。”让耿其昌和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都十分难过的是,70多岁的常贵祥副导演带病参加工作,“在现场,既是副导演,也是催场剧务,既是走台替身,又是服务员。哪里有工作,他就出现在哪里。遗憾的是,在拍完戏不久,他就重病住院,逝世了。”

实际上,耿其昌本人也是腰腿伤痛在身,他年轻时左腿半月板破碎摘除,两次手术,这几十年的老伤让他做很多动作都非常疼痛,“但我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了”。

王蓉蓉一次从早上9点开始化妆到第二天凌晨1点才卸妆,皮肤严重过敏,勒头带里抹胶水的地方起了4个大水泡,一接头带就疼痛难忍……她说,“两位年过古稀的电影老导演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着我,影棚里的丙烯熏得人喘不上气,可他们一直和我们奋斗在棚里。”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老艺术家的风范引领下,电影公司也想方设法调动一切资源,有的推掉了其他影视剧租赁摄影棚的要求,千方百计提供各种协助,有的不计时间不计代价提供技术服务与保障。还值得一提的是,工程首次把田汉先生改编的京剧《谢瑶环》搬上银幕,也得益于田汉基金会的无偿授权。

拍好电影是第一步,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京剧电影服务观众,与观众及时见面、经常见面,也是一大问题。为此,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以不同形式协同京剧名家走进学校、社区与观众见面并放映电影。北京市还率先在朝阳区居民集中的社区附近,专门设立了紫光影城、劲松电影院、垡头地区文化中心等3处常年定点放映京剧电影工程影片的影院,全年放映500余场,保证了影片及时经常地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真正落到了实处。

据了解,中宣部已将京剧电影工程列为国家重点扶持项目,从2017年开始启动实施第二批10部影片的拍摄工作,并计划利用3年时间完成。以期通过不懈的努力,通过舞台精致演出和电影精心拍摄两个环节,将当代最优秀的京剧艺术家、音乐家对国粹京剧艺术的优质传承和艺术风采广泛传播,永远留存。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