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追求美好是新时代文艺的必然使命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周星 时间:2017年12月11日 字体:

 

当我们看到获得56亿票房的《战狼2》,市场成功的背后很大意义上弥补了过去缺失的国家英雄形象,即便电影有很大的夸张,但人们能充分感受到民族的崛起与昂扬的精神。

中国的艺术和人民的真实生活,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需要表现现实而不是穿越到古代,需要表现当下生活的多样和复杂性,而不是将生造的一些古怪的故事称为中国艺术,影视尤为急迫。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的新征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对于文化艺术发展更有积极意义。报告给予我们一系列启示,首先是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出了非常鲜明的发展目标。毫无疑问,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已经跃入世界大国的位置,这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有了非常大的物质基础,文化形态的发展也有了许多新鲜的成绩。中国已经到了文化建设应当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文化对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引领性的价值得到更为明晰的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质需求,更需要文化需求的精神满足。我们进入的这个“新时代”,既是国家发展复兴的“新时代”,也是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但更重要的是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的趋向、新的建设、新的举措、新的方式和新的呈现面貌。我们需要去建设“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新鲜景观。中国“新时代”有其必然性,因为人们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地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新时代”也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跃进的新起点。文化的“新时代”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显的重要追求目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建设日渐显得重要,没有文化和经济的匹配,现代化是不健全的;没有中国梦在文化上的呈现,显然也是不能实现中国梦的。对文化而言,“新时代”是要呈现文化自信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和大众之间的耦合性、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人民在文化观念上的新鲜感、追求高尚温暖美好生活的文化意愿。

必须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建设提出的重要判断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是关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论断,第二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也许只有这个时代才能充分地认识到对于一个处于成长中并向小康社会发展的国家文化作为灵魂要素的重要价值。因为,国家文化的兴盛,中国梦的真正实现,本身要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前方目标的巨大呼唤力。文化复兴对民族复兴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文化是个人、时代和制度与人们心理世界、情感相统一的对象。文化具备给予人灵魂铸造的作用,只有在文化上对自己的传统有充分的认知,并对传统文化坚守和发扬,才能有坚强不息的生命力。有对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价值的认知,才会对国家民族充满自信,而这种自信会充分地呈现在精神世界以及创造新的精神世界的路途中。当我们把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来看待,实际上已经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即超越了简单的物质生存第一的单一性,而把物质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中许多保存下来的优秀部分,应当承续而不是丢弃,对于自己的自信力和精神的崇高昂扬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西方学者曾经指出,对世界人文科学最主要的观念认知,早在古希腊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确立,后来人们只是不断地阐释而已。以此作为一个借鉴,我们必然承认中华民族的孔子、孟子、庄子、老子、荀子等先人,以及后人不断对于中华文化血脉中的精神阐释,通过文化的各种创造留给我们今天的财富,不仅仅有故宫、长城、敦煌的伟大,还有运河、园林等遗产,更有文化精神思想的财富。流淌在几千年文明中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的骄傲而不是拖累,给我们带来进一步延展和值得信赖的东西。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一代一代创造的文字、传说、物质建构、知识涵养以及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思想,这些给予了我们巨大保障和强大支撑。在这样的保障上我们会昂扬地追求世界大同的理念,可以向外人展示我们艺术各个方面的成就,并为此而自豪。同时,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精神文化的激励会让我们感到无所畏惧,因为精神情感的感染力会通过血脉承传下去。我们充分认识到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熏染人格,也意识到加强文化建设使之繁荣的价值。只有把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不仅是西方文化当成追求目标,只有把我们文化里优秀的东西挖掘发扬光大并传扬世界,才真正是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文化。

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入“新时代”,既有对传承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真切的认识,又经过现代实践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会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显现其独特的生命力。无论在什么样的风雨中,人心之中所激荡起来的传统的强大力量,在新的实践中会呈现为坚强的精神意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性价值,越来越证明我们必须建设独有的文化、独有的涵盖力、包容性以及影响价值。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越来越成为我们坚定的信念。如果说以往我们还为了摆脱受压迫的命运向西方学习,并且成功地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我们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依赖对象,而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学习西方的一些经验而丢掉了自身的传统;我们学习西方艺术的感染力与技术,却逐渐淡漠了对自己优秀文化的继承;我们对西方美术创作上的行为艺术与装置主义越来越信赖,但却发现我们的作品疏远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真实生活;我们的音乐在昂扬性上可能缺乏一些根基,但各个民族多样的民间音乐中却留存着美和在人心灵中流淌的东西,这暗示我们不能假大空,而要回到人民中间、回到生活中间、回到现实中间去。在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新起点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彰显传统文化的美丽性,而不是紧紧跟着流行,跟着西方或者我们周边国家的时尚文化并被其俘获。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相统一。坚持中华文化立场越来越关键,而且越来越重要,当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经济建设的时候,文化却不能让人们看到希望和新鲜的东西,那显然是不能和这个时代相匹配的,也不能和我们强大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相统一。因此,在文化建设上把握自身的文化传统,把握中国特色是完成中国文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上,未来我们在文化上的确还有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可以说在文化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和人们越来越急迫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其不平衡与不充分也越来越显示出来。我们在文化建设上首先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当然还要继续向西方好的经验学习,但是我们不能越来越淡漠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我们创造了许多大国利器,独创的军事工业、高铁、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等,这种独创性在文化上也理应得到一种呼应。我们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应得到很好的发挥,像我们的电视节目购买国外版权而丢掉了自身传统的IP,我们的电影学习好莱坞的类型而丢掉了本身的叙事传统,例如民族电影《刘三姐》《五朵金花》等,从载歌载舞动人的喜剧和悲剧相融合,到一味仿照好莱坞高科技的现在,这不是文化的好现象。从文化的整体上来看,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即使有成绩,但传播力和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影响力还远远不足。以电影为例,我们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一电影市场大国,但是依然在坎坷中急切地向目标前进,需要警惕可能失去了对内涵建设和工匠精神的建设。2016年我国电影的观影人次超过13亿,但同年印度却有20亿人次的电影观众。2017年至今中国观影人数超过14亿人次,即便2017年超越15亿人次没有问题,但显然我国的电影影响力还需要建设,更不用说我们电影输出世界市场的排名还很低,只占到大约5%的份额。这两年在中国电影市场和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拼争中,有些危机的时刻,那证明我们不断地向好莱坞学习,却丢掉了自身满足大众文化好作品出现的可能性。所以,自身文化建设和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相比还很不足,我们在世界艺术文化的影响力也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高原的数量如果还不足以烘托高峰的耸起,即为精神文化的价值与力度的问题。意识到这些就知道需要满足的是大多数而不仅是一个层面,广泛地满足各阶层、各年龄段人们对于多样文化的需求,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是我们文化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这个问题上,我们尤其需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急迫感。首先在我们的文化建设中,价值观的建设尤其重要,如果说我们在此前的文化上更多地向外而脱离了过去,更多地看到了负面的东西而缺少对人民需要的东西的重视,更多地注重了市场而忽略了艺术文化的深度,更多地注重了娱乐的普及性而忽略了对人们精神情感的关注,更多地投合肤浅兴盛满足的表象,而看不到长远的具有价值的新东西的流传,还更多地重视了某一个群体的文化需求,却宁愿为了利益丢开更大群体的文化需求,这一切都有待于加以改进,也就是克服其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国家的繁荣兴盛要用坚定的价值观来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所公认,它强大的生命力让许多国家自叹不如并难以仿造,是因为我们具有坚强的文化传统和坚强的价值观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成为我们的主旋律,因此对主旋律的表现应当成为自觉的行动,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对于在主流价值观的发扬上,我们应当歌颂这个民族文化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千万万的时代英雄在中华文化复兴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忽略英雄而去表现其他现象显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当我们看到获得56亿票房的《战狼2》,市场成功的背后很大意义上弥补了过去缺失的国家英雄形象,即便电影有很大的夸张,但人们能充分感受到民族的崛起与昂扬精神。国家的强大支撑和个人敢于牺牲的精神使吴京和他的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轰动效应。此时艺术表现的差池和类型表现上的不足都似乎无关紧要。一个从过去失落到强大无比的英雄形象,显示出了巨大的吸引力,国家文化凝聚力和英雄精神的生命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的艺术和人民的真实生活,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需要表现现实而不是穿越到古代,需要表现当下生活的多样和复杂性,而不是将生造的一些古怪的故事称为中国艺术,影视尤为急迫。中国的现实是如此红火多彩并为世人所瞩目,而艺术却常常有意趋避惧怕触及生活中或者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就难免和人民群众内心的期望不相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大程度上扎根于现实基础,透过现实从而看到人心深处,透过人心从而看到时代的折射,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是艺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任务。看到并表现现实生活的错综复杂固然有很多难度,现实生活的多样情态、利益得失和艺术升华的表现是考验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艺术素养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更要注意满足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中,对于现实的表现突显出许多不足。我们应加大力度更多表现活生生的生活,表现现实中人们遭遇的不同生活状态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呈现出的多样性,应当是艺术文化重要的任务。

在艺术文化的发展中还有一个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以市场为尊而忽略多元性发展的难题。我们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市场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但文化上不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长效发展也会受到约束。但是如果偏激地以市场来评判艺术文化的价值,则会面临危险。首先,市场与文化之间的平衡关系,经常会倾斜到市场第一文化落后,而实际上从长远来看,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之所以影响不足,是因为其内涵还不足以满足人们心目中更丰富更深入的需求。所以重视市场和文化之间的平衡关系,也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创作和大众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是一种技巧。大众对于文化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但简单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只是看到了表皮,简单的娱乐化和大众化并不能解决人们心目中对文化的真实需求。对艺术本质的认知是构成文化重要的因素,如何协调艺术本质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技巧,但绝不意味着丢弃艺术的本质,因为艺术是人们超越物质满足精神需求的内心愿望。所以我们应该到了一个更加重视艺术创作、艺术技巧和艺术品位的文化建设的“新时代”。在“新时代”中,高端艺术文化应成为大众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多样化的类型和表现应成为实现这种高端艺术文化重要的辅助。其实我们已经看到时代变迁中的各种端倪,比如电影《驴得水》里的明星未必吸引观众,但是电影中锤炼的内涵的确吸引人;比如近两年纪录电影《二十二》《喜马拉雅天梯》《冈仁波齐》等等,意外地在电影市场上表现良好,是因为很多剧情片没有成为触及人类灵魂的好作品,于是这些纪录片在市场上获得了意外的收获。只要作品好,在好的环境和引导下就会成为市场上的宠儿。这告诉我们不能拘泥于一体,多样的人群与多样的形态共同需要好的作品。

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产品,在现实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之间有一个特殊的领域特别值得关注,这就是不可阻挡的网络艺术的发展。这一时代的到来,对于艺术的影响可以预见。网络是新一代人感知艺术非常重要的途径,但他们看到的是网络电视剧和网络大电影,所以在时代发展的趋向中不能不重视网络艺术,其本身容纳了多种艺术形态。事实上这种难以预估却实际影响了更多年轻人的网络艺术越来越占据主流形态的位置。我们看到新生的网络大电影和网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电视台播出,或者电视台播出的内容转移到网络上来吸引年轻人并受到他们的欢迎等等,都在证明我们对艺术的定义与对艺术影响力的认知都需要有新的角度。

总而言之,“新时代”的文学艺术与文化艺术有着广阔的天地,并得到了更大的支持。我们应该朝着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繁荣文艺创作的方向去发展,要坚持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在文艺中的核心地位,要不断推出表现现实题材的艺术精品,让人们内心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文化的对外传播也要得到越来越大的拓展。我们相信,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是这个时代重要的任务,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去创造“新时代”有影响力的文化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内心需求。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